最是难忘乡村电影
2014-08-11肖伟荣
肖伟荣
对于上世纪70年代农村出生的人来说,童年时看电影是一件幸福美好得不知道怎么去描述的事情。
80年代中后期,我已经是一个十多岁逐渐知事的少年了,胆大又富有冒险精神。而那时电视在我生活的农村还算是稀罕玩意,少见不说,农村的用电不是很准时,停电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文化生活相对还是枯燥。
那时,传统的放映队因为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的变革而解散了,因为放电影怎么也比不上侍弄自己的责任田或者外出谋生强。我所处的乡村在当年的我看来,就像一盘散沙,但是就算是一盘散沙,也要有聚集起来的时候。什么时候呢?当然是在乡政府收取农业税,教育附加费和乡村提留时。于是,在秋收后依稀还飘着稻草味的田垄上,立起两根竹竿,扯起一块幕布,高音喇叭不甘寂寞地流淌出《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北国之春》等耳熟能详的音乐,大家心照不宣地明白了,今晚有电影看,但是照例还得在电影开演之前听村支书或村主任做一通“大家各位同志们好”的语病百出的报告。
每逢这时候的黄昏,人们都比较匆忙,早早地吃了晚饭,男女老少,扛着板凳,打着手电筒,三五成群,蜿蜒在乡间小道上。对于那些已经粗通人事的青年男女来说,看电影则不是唯一的目的。他们照例挑出一件自认为好看的衣服,收拾打扮得比平时更为整齐一些,焦躁的情绪在脸上不经意流露出来,以男青年居多,很有点“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味道。我们这些不太明白男女风情的小毛头,心里却希望能看到他们在黑暗中惊慌失措的表情,并以此为乐事,有時候也会忘记了看银幕上的电影,一心偷窥身边不远处朦胧的影子。
那时候的电影名还依稀记得些,如《少林小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武当》《红牡丹》等,很少看到港台的电影,文艺片也不能挑起我们的兴趣,打打杀杀似乎是最为过瘾的电影节目了。年轻的心充满了惩恶扬善,快意恩仇的念头。当然,战争反特电影《解放石家庄》《保密局的枪声》也让我们流连忘返,沉浸在情节里不能自拔,总要在一起反复讨论很多次才慢慢平静。
但不是每一次看电影都能在家附近。上初中的时候,同学来自全乡,信息灵通度大大加强。每天早自习的时候,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今天你们那里有电影吗?似乎电影成了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了。放学后,匆匆忙忙做完家庭作业(有时候也不做),吃过晚饭,不露声色地对妈妈说要去上厕所。彼时我父母家教甚严,生怕我不学好,荒废了学业,到了晚上照例是不能单独外出的。但是,银幕的诱惑在心里如同一只不停挠抓着你的猫咪,于是,总要想方设法找一个借口走进溶溶夜色,去看一场自己认为值得的电影。上厕所就成了最好的借口,父母再严厉,管天管地,总不能管着我如厕吧。呵呵,于是乎,瞅准时机,就闪进了黑暗之中。几分钟后,母亲可能已经发现了些许苗头,就拿着电筒往夜幕中一气乱照,背后隐隐传来了她在焦急地呼唤我的小名,连带口不择言的咒骂,当然,这时候我是不会搭理的,脚步与心早就向邻村的电影场飞奔去了。
冬日的夜晚,看完电影后,就是月到中天了。银辉铺满大地,寂静的乡间小路上,一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少年,踏着晨霜,恣意飞扬着自己心中简单的喜悦和兴奋却不知道夜风的凛冽。经过一垛垛码得像宝塔一样的稻草时,我们也会掏出火柴,颤颤栗栗地划燃,点一堆稻草,火苗映红了青春初露的脸蛋,清涕流出也浑然不觉。火苗渐渐暗去,我们却变得暖融融的,小心翼翼各自敲开自己的家门,在疲乏与满足中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