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评价 激活语文教学
2014-08-11张旺
张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课堂评价既体现于教师教学行为与方法之中,也体现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之中。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让“课堂评价”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
一、把握课堂评价的两大特征:多样性、发展性
1. 多样性。“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新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教师期望和赞赏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学生欣赏式的自评和互评,都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良性发展。实施积极评价,应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良性发展为根本目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评价的方法:对优等生见解独到的,可表扬他“解答有创意”;对中等生见解一般的,可鼓励他“解答正确”;对学困生见解有误的,可以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大大方方地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而这些真诚和信任,热情而真挚的教师情感传递,以及课堂评价的氛围民主而平等,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这一集体活动的一分子,一定要努力去参与、去体验其中的成功与快乐。
2. 发展性。发展性评价的提出是对过去“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的修正,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激活,促使学校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优秀的学生,教师要为他设计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更要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学困生”或心理有缺陷的孩子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必须帮助他查找原因并加以认真分析,然后再用真切的态度为他提出切实有效和通过学习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铭记老师的一点恩泽。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师生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里,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传送自己的评价意愿,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参与。要改变课堂里教师当“裁判员”这一静态的、单向的角色,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大胆评价。如一位教师教《灯光》一课时,针对赫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在黑暗中毫不犹豫地点燃了手中的书本,为大家找到突破口,使得战斗取得胜利,而他自己却因被暴露壮烈牺牲这个情节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赫副营长,让他既能帮部队找到突破口,又能保护自己。学生有的说:“可以拿棍子挑着书本,这样他就不会暴露自己。”有的说:“赫副营长为革命不怕牺牲的品质是可敬的,可如果能把点燃的书本放在突破口再迅速撤离,这样既能让部队发现突破口,又能保全自己。”学生在评价中既进一步体会了人物可贵的品质,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中人物做法的勇敢品质。
现在的很多孩子课堂上自信心表现不足,因此引导孩子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很好方式,它能使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让孩子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这个过程是自我反思修正,总结提高的过程。如一个教师在教《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首先要求学生自读,想一想:诗主要写了作者什么心情?五分钟后一位学生说:“我从中读出,诗人想回家。”师:“根据你的理解,能再读一下吗?”大家又认真读与思考,接着一位学生回答:“我从诗的前两句中的‘一‘只‘数,读出作者‘离家近——要回家。”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从第三句诗中‘又字,读到,作者想象到家乡美景,而自己久离家乡,想到‘离家久——早该还。”又有一位同学站起回答:“老师我从最后一句中‘明月‘何时读懂了作者‘思家切——不能还。”最后教师再一次启发:“为什么不能还?”在学生“愤”“悱”的基础上,介绍了“不能还”的原因。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启发并适当放手,能激发孩子的无限潜力,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孩子个性的不断健全。
三、突出课堂评价的效果:给学生有效的激励
课堂上教师既要惜字如金,又要不惜对学生的赞美之言,让学生在“美言”中保持持久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老师不断地去创造“美言”,去研究“美言”的激励效果。使“美言”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有效的激励有以下特点:
1. 真切的情感。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只有学生对你“敬”了,“爱”了,他才会相信你、尊重你。因此教师在褒奖学生时,一定要用简短的、恰当的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如“这个问题提出的确很有价值!”“你很有自己的见解!”“你比作者想得更完美!”……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活了他们内在的动力,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
2. 贴切的语言。情感因素固然重要,但内容翔实,有根有据,贴切得体的激励性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班级学生的学情,施以“量体裁衣”式的评价。(1)从教材中得到灵感。如:“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小艇》)。(2)同学类比中。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再读一次好吗?”“这样的分析确实令人佩服!”(3)与教师相比。如:“你喜欢西沙群岛吗?真是心有灵犀,老师也特别喜欢!”(4)与自身对比。如:“这次读得更好了,你真不简单!”
3. 敏捷的思维。教师充满机智的评判,不仅能激活学生敏捷的思维,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如:一次有位教师教学《哪吒闹海》,心想,自己熟读《封神演义》,定能把“哪吒闹海”演义得淋漓尽致。哪知开课仅两分钟,一位学生就走了神——在纸上涂画着什么,专注得连教师靠近都没有发现。他俯身细看,原来那学生正专心致志地画“哪吒勇斗三太子”的卡通画。“画得不错,蛮像那么回事!”教师面带微笑地说, “这么喜欢画,不如来画这个故事?”耳边轰然响起一片叫好声。于是,教师提出三个要求:①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故事的经过。②给每幅画配上简要的文字。③根据画面讲故事。20分钟后,他们争先恐后上台演示,创意的画面、智慧的故事……一一展现。这个依据特定的教学进程灵机引发的改变,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心理,而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