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4-08-11宋玲祥杨明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丹红二聚体神经功能

宋玲祥,杨明刚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盱眙 211700)

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宋玲祥,杨明刚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盱眙 211700)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5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血脂及hs-CRP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为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且未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适合临床推广。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丹红注射液;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

急性脑梗死(ACI)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表现。该病为神经内科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ACI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发病时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较为常规的方案包括及时治疗原发病、抗凝、扩张血管等,但是迄今为止,在溶栓窗口期外还未发现该病的特效治疗方法,因此寻求更为有效而安全的药物迫在眉睫[2]。中医将脑梗死归属于“中风”、“眩晕”等范畴,瘀血阻络为其主要病机,丹红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本院将该药应用于ACI患者的辅助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0例ACI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ACI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72 h;入院后经脑CT或MRI证实无出血;患者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血压<200/100 mmHg(1 mmHg=0.133 kPa)。排除标准: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入组前3个月内确诊为颅内出血者,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55~80(65.23±15.05)岁;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4例。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58~76(65.89±16.12)岁;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3例。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卧床、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补液等常规治疗,对合并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治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的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相关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前者采用Barthel指数(BI)量表,后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②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集2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组治疗前BI及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1。

2.2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2组血脂及hs-CRP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14d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 缺损程度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显著异常。

3 讨 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依据这些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此,临床上“脑梗死”通常指的是“脑血栓”。急性脑梗死常于安静或睡眠时发病,起病急骤,一般在数小时或一两天达到高峰,但是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尤其是症状较轻的患者容易忽略,贻误治疗。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人群应当完善预防和筛查工作,以积极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s-CRP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P<0.01。

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ACI最常见的诱因之一,是其最为主要的病因基础[4]。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人体脑动脉,尤其是大中型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其好发部位如血管分叉及弯曲处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血小板、纤维素等随之黏附、聚集在内膜上,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栓逐渐扩大脱落后则形成栓子,从而阻碍血液流动,并使远端动脉供血障碍,引发脑血栓;同时,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可导致管腔本身的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度下降,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加速血栓形成[5];另外,炎症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它可促进斑块破裂,加速血栓形成[6]。因此,迅速恢复脑部血流灌注,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时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而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炎症反应等成为ACI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脑梗死即“中风”、“眩晕”,主要由气血瘀滞、脉络瘀阻所致,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为主要原则。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恰当的中药制剂,可以增强疗效,加速病情缓解,且安全性不受明显影响。丹红注射液为丹参与红花按照科学配方提取与制备的复方制剂,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等。丹红注射液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脑部供血障碍所导致的脑梗死症状[7-8]:①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活化过程,降低血浆中血栓烷素(TX)B2及TXA2水平,抑制GPⅡb/Ⅲa受体激活,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含量上升,从而调整TXA2/PGI2的平衡,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最终使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得到改善;②一方面促进纤维蛋白降解,另一方面抑制胶原纤维产生,从而降低血液黏度,加速血流运行,促进血栓消融,并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③干预炎症反应的各个环节,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从而减少神经元凋亡;④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新血管生成。这些较为公认的途径使得该药具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恢复脑血流灌注、减少神经细胞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缺损修复等作用。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显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均得到显著提高,说明该方法可显著改善ACI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损伤。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血脂及hs-CRP水平均较仅应用常规治疗的患者改善程度更大,且差异显著。值得一提的是,hs-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对于全身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性较高,其水平高低可反映ACI的程度及梗死面积;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特异性物质,可有效反映机体的纤溶效果。这两项指标水平的降低更证实了丹红注射液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纠正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为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适合临床推广。

[1] 袁加文,王枫,孙晓江.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1-42

[2] 熊勋波,向明清,成祥林. 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1,40(21):2178-2179

[3]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会议.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29(6):381-383

[4] 张俊,袁勇,朱本亮.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关系[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3):169-171

[5] 焦慧娟.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2): 38-40

[6] 李世英,刘昊,刘斌,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2):135

[7] 李敬权.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05-306

[8] 王华,黄玲,陈平,等.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2):116-118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4.016

R743.3

B

1008-8849(2014)14-1522-03

2013-11-10

猜你喜欢

丹红二聚体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