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新认识
2014-08-11王怡芳
王怡芳
冰心说:“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点缀的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爱与责任,正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用爱与责任来定义“师德”是最为贴切的,它更多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修炼。
每个教师当他成为教师的第一天开始,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师德。教师承担着育人的职责,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在把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时候,以自己的谈吐、行为、气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传递着一种文明和精神,因此师德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这其中蕴含着爱与责任,对于每个投身教育的人而言都是必须终身修炼的,也是每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命题。有人曾经说过,所谓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的群体。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品质,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密切,每个学校都会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每个学校都有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如何处理违反师德行为的办法,不能说不严格。
一方面学校、家长、社会都对教师师德问题期望很高,措施也很严厉。另一方面,违反师德的事件时有发生,比较常见的体罚学生、收受礼物、侵犯学生利益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都会受到法律制裁或者行政处分,这对清除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非常必要,对于那些师德失范的教师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这些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有悖公序良德的行为,自然有违教师职业道德,但是,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教师不触犯法律、不违反规定就没有师德问题了吗?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有着新的发展。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笔者曾经接受过一位家长的投诉,说班主任不公正对待她的孩子。原来,她的孩子是东西方的混血儿,受家庭影响,生活习惯与班里其他孩子很不一样,不喜欢吃中餐,在学校用午餐,每次只吃一点点,半个小时其他孩子全吃完了,他的碗里饭菜基本没动。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工作,但家长认为孩子饿了自然会吃的,不喜欢吃就可以不吃。可这位教师坚持认为孩子不吃午餐影响身体健康,每天催着孩子快点吃,有时甚至还喂孩子吃饭,弄得孩子情绪很坏,成了班里的“小尾巴”,有些孩子因此欺负他。家长非常生气,认为是因为教师不公正对待,造成孩子受欺负,认为教师师德有问题。这位教师感到很委屈,“我明明是关心孩子,家长怎么不领情呢?”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只有犯了错误,做了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才是师德失范,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不存在师德问题。可是该教师的做法确实让孩子“很受伤”,严格地说,也是职业道德的范畴。这个“师德”问题并非由于教师缺乏德行、违反职业道德引起的,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对不同文化、不同特点的孩子缺乏起码的理解、包容,造成了孩子实际的伤害。
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教师的师德内涵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也是不断地发展的。古代的师者,以传授知识为职责,而当今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个人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学科教学,甚至更多。因此,师德对于当下教师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层面,它应该满足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需要,“师德”就是关照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
很多师德问题都是从一些“微小”问题发展而来的,这些“微小”问题是很具有隐蔽性的,有些并非当事人主观故意造成的。它不能仅靠教师个人的自我修炼,还需要外界的监督和促进,那么,当出现了“非犯错”的问题时,谁来发现和纠正呢?
我们学校每年有个“师德标兵”的评选,候选人由学生、家长推荐,全体师生投票选出。为了鼓励全体家长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我们拟了一份告家长书,在具体措辞时提到:请家长监督教师的教育行为,对于教师有违师德的问题提出批评。看到这样的表述,有些人担心,我们用了“监督”一词似乎有些不妥,这个词对教师有不信任之嫌。
本是简单的事情,只是一个用词,竟然会让大家这么纠结。一种意见认为,用上“监督”这个词,让教师感觉很不舒服,觉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损教师的尊严;另一种意见认为,教师的师德问题学生与家长是最能直接感受到的,我们教师就应该有自觉接受监督的胸怀,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前者的观点来源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畏,同时作为教师,习惯将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地,始终不忘自己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这样的地位,怎么能受人监督;后者的观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接受监督是一种义务,也是很好的防止“微问题”发酵成大问题的手段。
2014年开年,国家教育部以教师〔2014〕1号的编号发布了一个文件,文件的标题是《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在1号文件中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了罗列,如“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等等,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罗列这些违反师德的现象,既涉及法律,也关乎道德,可以这么说,《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给教师的职业道德画了一条底线,是教师这个行业的最基本的规范要求。
教师师德问题的形成,有些是缺乏职业操守,有些是思想文化修养不足,有些甚至是专业能力不高造成的。教师每天与学生接触,他的师德师风直接体现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作为教师服务的对象完全有权利来监视、督促,防止一些教师缺少自觉意识,在不知不觉中逾越规范、底线。这样的监视、督促不是仅仅对某一个个体而言,而是对这个行业的,无关乎个人的尊严问题。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法律、法规约束;需要个人的自我修炼、自我约束,也需要社会舆论、家长、学生的督促。如有些学校建立“微小事务处理机制”,及时化解教师身边的各种问题;保持家长反映的渠道畅通:公布校长邮箱、手机号码等,每当收到家长反映的一些情况,总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及时化解各种问题。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盲人住在学校边上,每天都能听见学校广播里播放的音乐、国旗下讲话、体育训练的口令等。凭着他敏锐的听力,发现有些教师在广播讲话时,不时会用一些命令、呵斥的语气。这些司空见惯的小细节,往往被学校忽视,可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深究起来,这些看似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其实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个体尊重的表现,虽不涉及道德层面,但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直接相关。这种看似不触及师德底线的问题,如果不去关注,这些“微小问题”必然会成为师德失范的隐性因素。由此可见,让社会、家长、学生都来监督这些“微问题”,能帮助教师不断自我警醒、自我修正,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的品质。
(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