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实现率先小康
2014-08-11王秉清
王秉清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遵义市紧扣“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通过对思想、思路、作风、问题和目标的反复梳理,目标锁定到201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遵义市紧扣“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对思想、思路、作风、问题和目标的反复梳理,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全面深化市情认识,把目标锁定在到201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
坚定贯彻群众路线
凝聚率先小康力量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实现率先小康,要坚定不移贯彻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凝聚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增强政治自觉。自觉坚持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人民公仆身份和为民服务职责,敬仰党的事业、敬畏手中的权力、敬重服务的人民,增强率先小康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增强思想自觉。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糖衣炮弹”侵袭,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筑牢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思想防线。时刻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保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牢固、更加稳定、更加持久地扎根思想深处,增强率先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增强行动自觉。自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时刻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增强率先小康的创业热情和奋斗激情。
坚守两条底线
打造经济升级版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遵义已步入提速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城镇化率41%,全面小康实现程度78.6%。实现率先小康,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开发、改革创新、四化同步”战略,奋力打造“总量跨越、质量跃升、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遵义经济升级版。
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按照“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全力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千亿级白酒产业;抓好传统产业资源整合、深化升级,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两烟”、特色食品“打包”做成千亿级产业;无中生有,建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为重点,打造千亿级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宾馆酒店产业提档升级,打造千亿级传统服务业。
推动城乡建设升级。坚定不移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特色城市。通过3~5年的努力,把遵义中心城区建成拥有200万人口的较大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为支撑、绿色小城镇为补充的“黔北城市群”,使更多农村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坚持“全景域”理念,把遵义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景区,着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大力实施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在3~5年内建设了4万公里小康路、2万口小微型水库和350万人饮水安全为主的小康水、25万户小康房、8500公里90万户小康电、4210个小康寨以及“电话户户通”的小康讯,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话、村村通宽带”、农村供电一户一表率100%等目标。
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抢抓国发〔2012〕2号文件等政策机遇,着力扩大投资,重点突破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快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航道建设,确保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尽快建成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实施水利建设三大会战,重点加快118处水源工程建设,到2020年新增年供水量17亿立方米、人均日供水量1190升,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推动生态环境升级。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加快美丽遵义建设,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守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举全市之力确保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坚决禁止污染企业、化工企业入驻遵义,同时将传统企业逐步迁出主城区,力争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实现污染零排放。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强化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保障和改善民生
使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群众最关切的事,就是政府应该全力去办的事情,这既是政府的底线思维,也是群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实现率先小康,要始终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精准扶贫。扶贫攻坚是率先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近年来,遵义按照每年减少20万贫困人口的目标,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已有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减贫摘帽”,贫困人口减少至100万人。全面打响“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攻坚战,通过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做到结队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到2018年,确保每户贫困户有人均半亩旱涝保收口粮田、有一口小水窑或一眼小机井、有一幢安居房、有年人均一头商品畜出栏、有一个以上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有一项较为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或财产性收入,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筑牢保障底线。坚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公共教育保障、最低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最低公共住房保障、最低公共安全保障“五条民生底线”,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每年压缩5%的“三公”经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用3年时间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发展微型企业,鼓励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大力实施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和帮扶富民,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实施养老服务、防灾减灾、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殡葬管理服务、社会管理服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的“八大体系”建设,筑牢社会保障底线。
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实现率先小康,要切实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精准有序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
围绕发展抓改革。坚持用改革统揽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四化同步”的战略导向、解决“慢”这个主要矛盾的问题导向和在全省走前列、打头阵、作贡献的需求导向,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改掉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改革促进发展。
围绕民生抓改革。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突出民生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直接的利益需求改起,全面深化教育、医疗、就业、扶贫、社保、新农村建设等各领域改革,以改革惠及民生。
围绕开放抓改革。坚持以改革解放生产力、以开放引进生产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面向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东盟等地区实施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上门招商,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保安式管理”,以改革营造开放环境。
围绕效能抓改革。坚持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掉一切脱离群众的陈规陋习,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改革提高政府效能。重点在发挥政府职能上做好“加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领域中做好“减法”,在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上做好“乘法”,在作风转变、自我革新上做好“除法”。大力反对“四风”,围绕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中梗阻”问题,扎实开展“三晒二评一报告”活动,把各级领导干部的业绩、作风、廉政拿到群众中晒一晒、评一评,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真正用干部的辛苦程度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对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时不我待。遵义将继承红军转战遵义期间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翻越、飞渡、突破、攻克的精神追求,矢志不渝走好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心聚力推动遵义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作者系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