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2014-08-11何星周陈钊铭

热带农业工程 2014年2期
关键词:技术规程无公害马铃薯

何星周 陈钊铭

摘 要 介绍了茂名市开展马铃薯品种引进试验和栽培技术管理的探索,根据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全过程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了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关键词 马铃薯;无公害;技术规程

中图分类号 S532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the introduction of potato varieties in Maom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o explore and test management, production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creating a record 52 500 kg/hm2 yield,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potato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whole process, to develop into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lso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potato ; pollution-free ; technical regulations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洋芋、土豆,属茄科茄属。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温度、光照强度和日照长度的相互作用对马铃薯影响很大。高温、长日照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生长发育有利,而低温、短日照和强光照则有利块茎的形成和膨大。以昼夜平均温度在17 ℃-21 ℃对生长最为有利,块茎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 ℃,其增长最适温度为15 ℃-18 ℃,20 ℃时增长速度减缓,25 ℃生长趋于停止,30 ℃则完全停止生长。

茂名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据茂名市气象台1972-2006年观测数据统计,年平均温度23.4 ℃,月平均温度最高为7月(28.6 ℃),最低1月(16.2 ℃);基本无霜;年平均日照1 818.3 h,日照率47 %;年降雨量1 769.5 mm。茂名市马铃薯生产区域为“早稻-晚稻-秋(冬)马铃薯”耕作制,晚稻中熟品种最早于10月下旬收获,其平均温度为24.0 ℃,11月上、中旬平均温度为23.1 ℃-21.5 ℃,11月下旬平均温度已降到19.9 ℃以下,至3月中旬才回升到20.6 ℃以上,3月下旬为21.3 ℃。根据马铃薯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特性分析,适于幼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时间严重不足(分别为10 d和20 d),茎叶基础较差和结薯数不足是制约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茂名地区马铃薯生产应力争早播和选用早熟品种。

随着马铃薯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茂名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其病虫害日益加重,而提高马铃薯块茎单产水平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开展品种引进试验和栽培管理技术探索,总结出一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并根据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全过程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了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1 产地环境选择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10(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壤土;因马铃薯连作障碍明显,要求前作为水稻或其他非茄科作物。

2 生产技术

2.1 播种前准备

2.1.1 品种与种薯

选用早熟、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和商品性好的鲜食品种。

据茂名市多年实践,应选用“粤引85-38”(别名:费乌瑞它、荷兰15、津引8号、鲁引1号)和“中薯3号”,不能引种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并选用脱毒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要求,单薯重150 g以上,老熟(切开目测水分少),薯形正常(长椭圆形),无龟裂、无病斑、无芽眼增多和芽眉凸起现象,切开块茎切面无褐色网状坏死。

2.1.2 种薯贮存

种薯运回后,先清洁贮存场地,地面撒施一层新鲜石灰粉,再敷上经消毒的软质包装材料(如化纤袋、防晒网等),轻卸轻放。贮存期间要避免阳光直射、雨淋。

2.1.3 种薯切块和消毒

种薯贮存7-10 d,顶部(芽眼密集一端)芽眼萌动即可切块。为使播后出苗整齐,应将顶部与脐部分开切块和播种,即将种薯从中部横切为2段,顶部一段先切块和播种,待脐部一段芽眼萌动再来1次切块、播种。切块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和纤弱芽薯。切块大小以30-50 g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切刀每使用10 min后或在切到疑似病薯时,用5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l-2 min或擦洗消毒。切块后立即用68 %精甲·锰锌(金雷)可湿性粉剂600倍+72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浸泡15 min后捞起摊晾,使薯块表面水分挥发掉、伤口愈合即可播种。经切块和消毒的种薯若因降雨等特殊情况影响未能及时播种,切勿堆积过厚,以防腐烂。

2.1.4 整地

墒情适当时深耕整地,要求耕作深度25-30 cm,土块细碎,然后以120 cm包沟作畦,起成畦面宽75-80 cm、畦高30-35 cm、沟宽40 cm的种植畦。

2.1.5 施基肥

按照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要求,氮肥总用量的70 %以上和大部分磷、钾肥料作基肥施用。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农家肥。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中等肥力田,起好畦后在畦中央开沟,然后每667 m2施入腐熟干猪粪200 kg、花生麸(新鲜打粉)50 kg、16 %过磷酸钙25 kg、三元高钾复合肥(如N 16-P2O5 5-K2O 24)50 kg作“包心肥”,施肥后覆土平整畦面。

2.2 播种

2.2.1 时间

晚稻选用早熟品种,力争于10中旬-下旬播种马铃薯,此期间播种越早产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 cm;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 cm。

2.2.3 密度

“粤引85-38”等早熟品种每667 m2种植4 500-5 500株,播种规格为株距20-25 cm,每畦种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为保证出苗率,应采用人工开穴,种薯竖直摆放,即一人先用锄头开穴,一人跟随播种,播种人一手拿薯块使其竖直,一手覆土。播种完毕用干稻草将畦面覆盖严密,清通畦沟、田边沟。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次:出苗70 %时拔除畦面杂草,锄去畦边及畦沟杂草;封行前结合培土进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浅越好,深锄必然伤根、伤薯、罹病和减产。

2.3.2 追肥

施肥原则: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宁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际淋施和叶面喷施。

(1)出苗70 %时,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复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复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项: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释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装入大桶,每天搅拌数次,使化肥完全溶解为浓缩液,施肥时舀1茶杯(0.125 kg)浓缩液兑1粪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释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沟水干后淋施液肥;③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薯块,第2次施肥时应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粪桶稀释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药时(时间见3.6.2)各加入浓度为0.3 %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时间见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锄松、打碎的畦沟土把稻草覆盖严密;封垄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块露出土面产生绿色斑块(俗称“青头”)。注意:操作过程勿伤及马铃薯茎叶及薯块。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则:遇旱灌水,遇雨排水;严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烂薯。天气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时灌第2次水,灌水量为畦高的1/2;结薯后保持畦沟和表土湿润,结成小薯、脚叶开始发黄时灌1次关键水,过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为畦高的1/3;收获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虫害防治

3.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3.2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肿病、黑胫病、环腐病和疮痂病等。主要虫害为地老虎、蚜虫、蓟马、粉虱、金针虫和蛴螬等。

3.3 农业防治

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使用不带病毒、病菌、虫卵的健康种薯;合理布局和轮作,生产地实行周年2茬水稻1茬马铃薯轮作,不连作茄科作物;通过测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促进马铃薯植株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以防为主,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清除、远离深埋,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虫等。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如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鳞翅目幼虫;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潜叶蝇、蓟马;用0.38 %苦参碱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虫以及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用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胫病、软腐病等多种细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以及黄板(柱)、性诱剂诱杀害虫。

3.6 药剂防治

重在预防,防治结合;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施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名单见表1),严格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适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处理

种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双·50 %恶霉灵(地菌虫黑客)可湿性粉剂2 kg后耕整地,预防地下害虫和病害。

3.6.2 生长期施药

①出苗70 %时,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1.8 %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喷雾。

②在第1施药后10 d,用80 %代森锰锌(大生)可湿性粉剂25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③在第2施药后10 d,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锰锌4 500倍喷雾。

④在第3施药后10 d,用72 %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⑤在第4施药后10 d,用25 %吡蚜酮悬浮剂2 000倍+25 %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喷雾。

⑥在第5施药后10 d,用1.8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剂1 500倍喷雾。

⑦在第6施药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银发利)悬浮剂600倍+33.5 %喹啉铜悬浮剂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绿福)1 500倍喷雾。

4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选择土壤水分含量较少、晴天早晚时段及时采收。薯块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级(分级标准见表2)包装,一级品和二级品薯块用珍珠棉网套逐个套装,并及时装运,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绿。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221(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蔬菜)的要求。

5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产品收获日期和销售去向等进行详细记录。

2.2 播种

2.2.1 时间

晚稻选用早熟品种,力争于10中旬-下旬播种马铃薯,此期间播种越早产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 cm;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 cm。

2.2.3 密度

“粤引85-38”等早熟品种每667 m2种植4 500-5 500株,播种规格为株距20-25 cm,每畦种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为保证出苗率,应采用人工开穴,种薯竖直摆放,即一人先用锄头开穴,一人跟随播种,播种人一手拿薯块使其竖直,一手覆土。播种完毕用干稻草将畦面覆盖严密,清通畦沟、田边沟。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次:出苗70 %时拔除畦面杂草,锄去畦边及畦沟杂草;封行前结合培土进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浅越好,深锄必然伤根、伤薯、罹病和减产。

2.3.2 追肥

施肥原则: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宁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际淋施和叶面喷施。

(1)出苗70 %时,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复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复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项: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释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装入大桶,每天搅拌数次,使化肥完全溶解为浓缩液,施肥时舀1茶杯(0.125 kg)浓缩液兑1粪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释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沟水干后淋施液肥;③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薯块,第2次施肥时应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粪桶稀释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药时(时间见3.6.2)各加入浓度为0.3 %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时间见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锄松、打碎的畦沟土把稻草覆盖严密;封垄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块露出土面产生绿色斑块(俗称“青头”)。注意:操作过程勿伤及马铃薯茎叶及薯块。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则:遇旱灌水,遇雨排水;严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烂薯。天气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时灌第2次水,灌水量为畦高的1/2;结薯后保持畦沟和表土湿润,结成小薯、脚叶开始发黄时灌1次关键水,过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为畦高的1/3;收获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虫害防治

3.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3.2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肿病、黑胫病、环腐病和疮痂病等。主要虫害为地老虎、蚜虫、蓟马、粉虱、金针虫和蛴螬等。

3.3 农业防治

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使用不带病毒、病菌、虫卵的健康种薯;合理布局和轮作,生产地实行周年2茬水稻1茬马铃薯轮作,不连作茄科作物;通过测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促进马铃薯植株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以防为主,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清除、远离深埋,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虫等。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如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鳞翅目幼虫;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潜叶蝇、蓟马;用0.38 %苦参碱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虫以及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用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胫病、软腐病等多种细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以及黄板(柱)、性诱剂诱杀害虫。

3.6 药剂防治

重在预防,防治结合;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施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名单见表1),严格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适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处理

种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双·50 %恶霉灵(地菌虫黑客)可湿性粉剂2 kg后耕整地,预防地下害虫和病害。

3.6.2 生长期施药

①出苗70 %时,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1.8 %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喷雾。

②在第1施药后10 d,用80 %代森锰锌(大生)可湿性粉剂25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③在第2施药后10 d,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锰锌4 500倍喷雾。

④在第3施药后10 d,用72 %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⑤在第4施药后10 d,用25 %吡蚜酮悬浮剂2 000倍+25 %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喷雾。

⑥在第5施药后10 d,用1.8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剂1 500倍喷雾。

⑦在第6施药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银发利)悬浮剂600倍+33.5 %喹啉铜悬浮剂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绿福)1 500倍喷雾。

4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选择土壤水分含量较少、晴天早晚时段及时采收。薯块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级(分级标准见表2)包装,一级品和二级品薯块用珍珠棉网套逐个套装,并及时装运,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绿。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221(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蔬菜)的要求。

5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产品收获日期和销售去向等进行详细记录。

2.2 播种

2.2.1 时间

晚稻选用早熟品种,力争于10中旬-下旬播种马铃薯,此期间播种越早产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 cm;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 cm。

2.2.3 密度

“粤引85-38”等早熟品种每667 m2种植4 500-5 500株,播种规格为株距20-25 cm,每畦种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为保证出苗率,应采用人工开穴,种薯竖直摆放,即一人先用锄头开穴,一人跟随播种,播种人一手拿薯块使其竖直,一手覆土。播种完毕用干稻草将畦面覆盖严密,清通畦沟、田边沟。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进行2次:出苗70 %时拔除畦面杂草,锄去畦边及畦沟杂草;封行前结合培土进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浅越好,深锄必然伤根、伤薯、罹病和减产。

2.3.2 追肥

施肥原则: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宁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际淋施和叶面喷施。

(1)出苗70 %时,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复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复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浓度为0.45 %的稀释液肥,每株淋施稀释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项: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释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装入大桶,每天搅拌数次,使化肥完全溶解为浓缩液,施肥时舀1茶杯(0.125 kg)浓缩液兑1粪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释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沟水干后淋施液肥;③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薯块,第2次施肥时应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粪桶稀释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药时(时间见3.6.2)各加入浓度为0.3 %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时间见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锄松、打碎的畦沟土把稻草覆盖严密;封垄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块露出土面产生绿色斑块(俗称“青头”)。注意:操作过程勿伤及马铃薯茎叶及薯块。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则:遇旱灌水,遇雨排水;严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烂薯。天气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时灌第2次水,灌水量为畦高的1/2;结薯后保持畦沟和表土湿润,结成小薯、脚叶开始发黄时灌1次关键水,过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为畦高的1/3;收获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虫害防治

3.1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3.2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肿病、黑胫病、环腐病和疮痂病等。主要虫害为地老虎、蚜虫、蓟马、粉虱、金针虫和蛴螬等。

3.3 农业防治

针对主要病虫控制对象,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使用不带病毒、病菌、虫卵的健康种薯;合理布局和轮作,生产地实行周年2茬水稻1茬马铃薯轮作,不连作茄科作物;通过测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垄种植,加强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洁田园等田间管理,降低病虫源数量,促进马铃薯植株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以防为主,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清除、远离深埋,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释放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虫等。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如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鳞翅目幼虫;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潜叶蝇、蓟马;用0.38 %苦参碱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虫以及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用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胫病、软腐病等多种细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以及黄板(柱)、性诱剂诱杀害虫。

3.6 药剂防治

重在预防,防治结合;农药施用严格执行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禁止施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名单见表1),严格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轮换使用适用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处理

种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双·50 %恶霉灵(地菌虫黑客)可湿性粉剂2 kg后耕整地,预防地下害虫和病害。

3.6.2 生长期施药

①出苗70 %时,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1.8 %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喷雾。

②在第1施药后10 d,用80 %代森锰锌(大生)可湿性粉剂25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③在第2施药后10 d,用20 %吡虫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锰锌4 500倍喷雾。

④在第3施药后10 d,用72 %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25 %噻虫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剂2 5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喷雾。

⑤在第4施药后10 d,用25 %吡蚜酮悬浮剂2 000倍+25 %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喷雾。

⑥在第5施药后10 d,用1.8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72 %农用链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剂1 500倍喷雾。

⑦在第6施药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银发利)悬浮剂600倍+33.5 %喹啉铜悬浮剂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绿福)1 500倍喷雾。

4 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选择土壤水分含量较少、晴天早晚时段及时采收。薯块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级(分级标准见表2)包装,一级品和二级品薯块用珍珠棉网套逐个套装,并及时装运,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绿。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221(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蔬菜)的要求。

5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产品收获日期和销售去向等进行详细记录。

猜你喜欢

技术规程无公害马铃薯
流苏树嫁接耐寒桂花技术规程
马铃薯有功劳
想露露脸的马铃薯
“火星马铃薯”计划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