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
2014-08-10朱涵瑞杨一帆
朱涵瑞 杨一帆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32)
北京城市中轴线初探
朱涵瑞 杨一帆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32)
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及形成原因,探讨了中轴线发展中存在的交通组织混乱、整体协调性差等问题,并与巴黎城市中轴线做出对比,提出了未来保护与修复、新建设计与改造的发展建议。
中轴线,保护修复,建议
0 引言
轴线是人类审美最原初的一种认知,对事物对称美的追求。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中研究了轴线的重要性:“轴线(Axis)、圆形、直角都是几何真理,都是我们眼睛能够量度和认识的印象,否则就是偶然的、不正常的、任意的。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因此,轴线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中意义十分重大,轴线是一座城市的秩序维持者,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是以中轴线为基础展开,城市建设伊始就按照中国古代《考工记》的理想城市形态而演变发展至今。在当下,北京中轴线的现状格局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仍需要对中轴线为主导的北京城市整体风貌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
1 北京中轴线的基本概述
1.1 历史沿革
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大体分为: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阶段。
元朝1267年,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今鼓楼处)确定为全国的几何中心,设立中心台,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立为全城的中轴线。
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沿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基础,向南北两个方向进行了延伸。城市整体的纵深感增强,空间序列更加丰富。
清代沿用明朝轴线格局,并未做较大改变。对城楼建筑的名称做了部分更改。
民国时期北京中轴线发生了较大改变,以“保护,为我所用”为发展原则。1)先农坛北部、西部成为工厂街市,一半以上坛墙被拆除,天坛南墙也被拆除,两坛之间的天街两侧形成了天桥平民市场和简陋居住区,为了铺设电车轨道拆除了天桥;2)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3)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中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设了太庙南门,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全部被拆除,地安门被孤立;4)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5)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没有削弱它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线的作用。
1.2 形成原因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原因与历代建都居天下之中的原则相一致。自古以来,从都城选址到城市建设来看,一直受“择中”观念的支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慎势》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种择中统治的思想一直为统治者重视和继承,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论,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相套,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图模式。
通过中华文明的天文地理概念,歌咏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大地的轴心,上应天轴。古人认为北辰是天的中心,固定不动为天轴,众星围绕它运行,北京上应天象以象天极(即天轴),成为大地中心。北京在下则为地轴,地轴源于天轴的概念,天轴是古人假想的贯穿于宇宙的中轴。古人按照天轴的概念为大地设想了一根地轴,它贯穿南北(子午线),北京地处北极,位于地轴的顶端,如北极星一样固定不动,天下山川皆绕着北京而布局。
“中国”一词就含有“中央之国”的意义。《周礼·大司徒》提出选择王城要建在“地中”的设想,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有了中轴即中央子午线的概念。
2 中轴线对现代北京城市整体规划发展的影响
2.1 城市空间形态
长约25 km的北京中轴线历经南北多次延伸,形成今天的城市空间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举办亚运会,中轴线进行了北延。2008年举办奥运会,又再一次向北延伸,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终点。北京城市中轴向南则延伸至南苑地区。中轴线不再是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历史格局。
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北京的城市轴线作为城市的脊梁,通过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序列组合,形成了很强的线性空间形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以中部历史文化区、北部体育文化区、南部城市新区为核心,体现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北京市整体空间形态由传统中轴和南北新中轴相结合,由南至北呈“现代—历史—现代—生态”的基本态势(见图1)。
1)南部南苑,大红门、木樨园城市新区及商业贸易文化区。
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南城计划的推动下,南部中轴线为重要发展节点。存在服装商贸核心区(CBC),辐射影响到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海子湿地公园等。形成了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生态涵养的整体布局,最终促进南城地区发展。
2)中部古都旧城建筑风貌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古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以明清古代建筑为主的历史文物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政治文化建筑为主要构成,形成了北京城市的几何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
3)北部亚运村和奥运场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地区形成体育文化发展和城市绿色生态两大核心主题。
亚运场馆和奥运场馆及公园的建设则成为城市新地标新遗产,体现了古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弥补了旧城内部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和绿色生态建设的缺失与不足。
因此在城市空间形态中,传统中轴线和南北延伸中轴线在经济文化、历史政治、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2.2 城市交通组织
北京中轴线连接了南北两端城市环路,并与东西轴长安街相交,形成了环形十字的交通格局。从东西方城市轴线特征来看,西方城市轴线多为交通主干道,交通通畅,而东方城市的轴线则以对称建筑物的中轴为轴线贯穿而成,对于城市交通而言,北京城的城市轴线则对交通产生了“障碍”的影响。所谓的“障碍”是针对当今城市交通需求的一种阻碍,汽车行人则要绕建筑而行。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则靠修筑道路来解决这种阻碍,拆除建筑并拓宽中轴线的道路或绕过建筑物在两侧筑路。例如永定门城楼未恢复前,公共交通可在中轴线上穿行;前门地区的保护改造则修建了前门东侧路和西侧路。两种方式来解决中轴线上的“障碍”。
3 中轴线在北京市整体规划发展中的问题反思
3.1 历史文物遭到破坏,修缮保护规划设计不完善
民国时期,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全部被拆除,地安门被孤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中轴线的破坏进一步加深,地安门因疏导城市交通被拆,南部为修建道路将护城河拉弯取直,拆除了永定门城楼及瓮城。
修缮保护规划设计中,修缮复建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且存在较大争议,永定门的复建则并没能恢复历史的原貌,瓮城箭楼从现状看也不再有恢复的可能性。中轴线申遗推动下的地安门南移复建方案争议则更大,复建计划取消。
中轴线也体现出南北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两次重要的北移,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更加偏北,南部经济、文化、城市的风貌整体与北城差距较大。
3.2 交通组织的混乱,城市空间连贯性较差
民国以来城市建设几乎都出于对交通组织疏导改造原因,对中轴线的风貌产生了破坏,进行了拆除遗存修路筑桥的大手术。这种交通改建模式发展至今日形成了诸多交通问题,例如:内城的道路拥堵,车辆激增停车无位,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人行相互混行等。中轴线作为道路交通,连接了各大旅游景区:天坛公园,前门天安门地区,故宫景山北海地区,钟鼓楼后海地区及北部的亚运村奥运场馆森林公园等,更加剧了交通的拥堵。而这种破坏仍在持续发展,前门地区的保护修缮,将原有中轴线设计为步行商业街,而开辟了东西侧路,两条道路却拆除了地面上的古建院落,看似是保护了中轴线,却破坏了城市的整体肌理。
中轴线的交通组织没能较好的连贯整个城市空间,历史遗存被交通干道孤立,加之周围的高层建筑,历史文物则淹没在城市中。复建之后的永定门城楼则被周围的道路桥梁围困,孤立突兀,公众参与性较差。
3.3 南北延伸区域与旧城整体协调性差,区域问题突出
南部作为城市服装小商品商贸的主要经济主体,带来了诸如人口杂乱,城市建筑景观风貌混乱,与旧城城市风貌不相协调。地区交通组织尚待优化,整体发展与北部城区差距较大等问题。
北部地区基于亚运村,奥运场馆的建设形成现在的轴线格局现状。该地区后奥运时代的资源利用问题较为严重,由于规划设计面积庞大,场地资源浪费,区域内部交通可达性差。整体的规划设计与内城联系不紧密,协调性差。
4 与巴黎城市中轴线对比
4.1 共性
巴黎的城市主轴线为东西向:卢浮宫—丢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戴高乐广场—雄狮大街—拉·德方斯新区。两座城市的轴线上都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两座城市的轴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多次被改造和延伸,端头都为新的城市发展区域。巴黎的拉·德方斯新区兴建于1960年,是由老城的轴线继续延伸而形成。因此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轴线都起到了连接老城新城的作用。
4.2 差异
二者差别则较多,从城市的整体布局看,巴黎的城市为自然形态,主轴线的形成是逐渐形成,不断积累丰富的过程。而北京的城市轴线则在建都之始就已确定,城市总体呈方格网状布局,城市以中轴线对称展开,这与巴黎城市布局的自然形态的肌理所不同。
巴黎城市轴线主要由道路组成,开放通透;北京则为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轴线穿过建筑而存在,相对封闭。巴黎在新老城之间的轴线联系上较为紧密,从大凯旋门处可以到拉·德方斯地区新凯旋门的天际轮廓线。城市轴线间建筑物的对景借景较好,相呼应的程度很高。同时这体现了西方城市轴线当人在观看的同时,对于轴线上的建筑的认知识别度较高。而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新老城的联系则欠缺设计,新老城、新老建筑间互动性差。
5 未来北京整体发展与中轴线关系展望
5.1 保护与修复
古都北京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开始更加强了对中轴线的保护与修复。回观历史的建设可以说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修复存在着多样的问题,是破坏还是保护争论不休。因此在未来的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需要科学论证保护规划,参照国际先进做法,征求民意。去除保护之名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真正做到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5.2 新建设计与改造建议
5.2.1 旧城中轴线区域
新建设计和改造是基于保护和修复基础之上的工作。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与详细控制性规划,具体设计改造与整体保护规划方向相一致。减少大规模的拆改建,尤其是复建活动。对近现代的文物建筑,街区街道风貌,古树植被绿化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再设计。对于局部的公共空间进行有限度的改造,加强基础设计建设,增强人的参与度,使中轴线活力增强。交通组织上,优化交通出行方式。多以公共交通为主,使用租赁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部分地区采取步行街等形式,整体分区域保护设计。
5.2.2 南北延新中轴区域
南部地区应整治现有混乱的城市中轴线建筑风貌,城市风貌杂乱,与旧城区域和北延区域的城市风貌相差较大。尽可能的对建筑景观再设计,与古城风貌结合,打造南部开端良好形象。地区人口较为复杂,合理疏导控制人口,改造周边地区社区环境。整合地区优势资源,结合南部南海子湿地,在南五环地区可以进行生态设施建设,形成一南一北的绿色生态格局。
北部地区在原有奥运场馆的基础上,继续兴建了中国科技馆及在建的新的观景平台及中国美术馆新馆等设施。针对区域问题,应多进行文化设施建设,积聚人气,激活区域。
6 结语
中轴线体现着古都北京多元文化、传承传统、连接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而重新认知,保护和发展中轴线则是对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巨大贡献。
[1] 包书月,张宝秀.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9- 44.
[2] 金 磊.北京中轴线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北京规划建设,2012(2):65- 69.
[3] 胡 峰.城市中轴线及其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 曹 珊,段进宇,侯 硕,等.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C].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
[5] 侯仁之.从北京城市规划南北中轴线的延长看来自民间的“南顶”和“北顶”[J].城市发展研究,1995(1):10-11.
[6] 王 军.城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 王子林.紫禁城风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8] 魏成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创造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M].水润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Inquiry on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city
ZHU Han-rui YANG Yi-f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Building, Beijing 100032, China)
The paper describ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forming causes of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city, explores central axis development problems including disorderly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bad integral coordination, compares it to central axis of Paris cit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its suggestions of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new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transformation.
central axis,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suggestion
1009-6825(2014)31-0005-03
2014-08-26
朱涵瑞(1990- ),女,在读硕士; 杨一帆(1973- ),女,博士,讲师
TU9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