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尖山油田安201 区块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探讨

2014-08-10李龙龙谭斌文王国柱

石油化工应用 2014年5期
关键词:饱和压力注采比流压

李龙龙,李 超,汪 洋,张 希,谭斌文,胡 刚,王国柱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定边 718606)

鄂尔多斯盆地可划分为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伊盟隆起、缘冲断构造、天环坳陷、陕北斜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是油气聚集的主要构造单元,超过发现的油气储量的90 %。胡尖山油田安201 区块位于陕北斜坡的西部,总的构造格局表现为向西倾斜的大型平缓单斜,在局部区域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小型鼻状构造。该区长61沉积期处于定边浅水台地型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发育了北东向带状展布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原始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

1 胡尖山油田安201 区块地质结构

1.1 安201 长6 储物性特征

研究区主要为长石细砂岩,颜色以灰色、灰白色为主。砂岩的碎屑成分主要包括石英类、长石类、火成岩屑、变质岩岩屑和少量的云母,平均含量为92.6 %(见图1);填隙物主要为粘土矿物(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铁方解石和硅质,平均含量为7.4 %(见图2)。碎屑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同时有部分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铸模孔、晶间微孔和填隙物溶蚀孔隙等。

图1 长61 砂岩碎屑颗粒成分及其含量对比图

图2 长61 粘土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对比图

1.2 构造特征

研究区油藏顶面构造特征总体表现出东高西低,呈坡度较小的单斜构造。研究区南部呈现出一条较浅的凹陷带;北部构造简单,为一坡度较小的单斜构造;中部的产建区整体为一鼻状隆起,在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下又出现一些小的凹陷和凸起。

1.3 开发简况

安201 区块长6 层可细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小层,主力油层为长61。安201 区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井距480 m,排距150 m,井排方向NE72°。油井主要采取水力加砂压裂,平均加砂强度为1.06 m3/m,排量为1.9~2.1 m3/min,水井主要采取爆燃压裂。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72°,与地应力裂缝方位基本一致。完钻油水井267 口,平均钻遇砂层23.8 m,油层10.2 m,渗透率1.25×10-3μm2,孔隙度12.4 %,电阻率9.7 Ω·m,含油饱和度46.3%,饱和压力7.9 MPa,地饱压差7.5 MPa,原始气油比65.7 m3/t。投产油井200 口,目前开井157口,初期单井日产液4.3 m3,日产油2.8 t,含水23.0 %,目前单井日产液2.6 m3,日产油1.3 t,含水41.4 %。注水井投注67 口,目前开井66 口,单井日注26 m3,月注采比4.6,累计注采比2.0。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1 天然裂缝发育,主向井易见水淹

安201 区块长6 层通过野外露头观察、电成像测井、岩心分析认为:该区要以高角度构造缝(主要发育NEE,NE,NW 三组裂缝,以NEE 向裂缝为主,平均裂缝走向为65~75°),部分井见到多组裂缝,裂缝面相互平行,而网状缝、低角度缝及水平缝不发育(见图3)。自2009 年投入开发以来,全区共有水淹井43 口,其中主向井水淹有37 口,水淹程度达到86.1 %。注入水沿裂缝主向单向突进,造成侧向上有效压力驱替系统难以建立,油井见效缓慢,通过近几年的注水开发,侧向井的见效比仅为36.4 %,开发效果较差(见图4)。

2.2 油井投产后递减大,水驱动用程度低

该区油井投产后递减较大,注水见效程度低,投产200 口,初期单井日产液4.3 m3,日产油2.8 t,含水23.0%,目前单井日产液2.6 m3,日产油1.3 t,含水41.4%。由于长61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剖面上水驱不均,形成部分层段吸水差,或不吸水,导致整体水驱动用程度较低。测试的48 口吸水剖面中有10 口井存在单层段不吸水或吸水不均的问题,区块水驱动用程度仅为66.5 %。

图4 安201 区块长61 油藏含水分级图

3 合理开发技术探讨

3.1 合理的井网井排距

通过对矩形、菱形、正方形反九点不同井网,不同井排距数值模拟得出结论:520×130 的菱形与矩形、正方形对比,在相同井排距的情况下,菱形井网的初期采油速度和阶段末的采出程度较高,且调整灵活;矩形井网水淹风险小,但在注水井之间滞留大量剩余油,采出程度较低。综合分析认为520×130 的菱形反九点井网(井网密度为14.79 口/平方千米)采出程度最高,同期含水最低,在安201 长61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2 注采压力系统

根据流入动态曲线可以确定安201 区长6 油藏在压力保持程度为120 %,综合含水为20 %时的合理流压为6.4 MPa(见图5)。

图5 油井流入动态曲线

以菱形反九点520×130 井网为基础方案,计算油井井底流压分别为饱和压力的30 %、50 %、70 %、90 %的五个方案。综合对比,井底流压为饱和压力70 %方案最佳。根据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经验,采油井合理流压应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最低流动压力为饱和压力的50%,否则会引起油井脱气半径扩大,降低油层的渗流能力。安201 区长61油层饱和压力为7.9 MPa,因此,该区油井合理流压为5.3 MPa,最低流压为4.0 MPa。

3.3 注水参数论证

注水井最大流动压力主要受破裂压力的限制,根据经验,一般不超过破裂压力的80 %~90 %。安201区长6 油藏井口破裂压力28 MPa,地层破裂压力为38 MPa,则注水井最大井底流压为34.2 MPa,考虑液柱压力和井筒摩阻损失后,注水井最大井口压力为15.2 MPa。以菱形反九点520×130 井网为基础方案,计算注水井井底流压分别为22、24、26、28、30 MPa 的五个方案。综合对比,安201 长6 井底流压为26.0 MPa方案最佳,注水井合理井口压力为6~7 MPa。

3.4 合理注采比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合理注采比。以菱形反九点520×130 井网为基础方案,采油井定液量6.0 m3/d,注水井定井底流压,计算注采比分别为0.8、1.0、1.2、1.4的4 个方案。综合对比分析,注采比为1.0 时方案最佳。根据同类已开发油田的成功经验,油田开发初期采用1.4 左右的注采比,随着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的建立,油井逐渐见效,将注采比逐渐调低到1.0,实现可以有较高产能,又能有效控制含水上升的“温和注水”。

4 结论及认识

安201 长61油藏属于典型的裂缝性油藏,投入开发后采用井排距为480 m×150 m 的菱形反九点井网投入开发,井网适应性较差,驱替系统难以建立,水驱平面分布不均,产量递减较快,主侧向井生产差异大(主向上油井含水上升快,裂缝型水淹井较多;侧向井注水见效慢,产量较低)。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综合分析认为:采用井排距为520 m×130 m 菱形反九点网可避免裂缝主向油井的暴性水淹;地层压力水平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20 %,注水时机为超前注水5 个月左右,根据油层厚度变化与物性差异对超前注水量进行灵活调整;合理井底流压为4.0~6.0 MPa,合理生产压差9.0~11.0 MPa,最大井口注水压力为14.2 MPa。

[1] 范泓澈,黄志龙,高岗,李君,等.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 段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11,(1):155-161.

[2]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王成玉,牛小兵,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J].岩性油气藏,2008,(3):25-30.

[3] 李龙龙. 胡尖山油田长7 致密油藏提高单井产能技术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5):7-8.

[4] 赵靖舟,蒙晓灵,杨县超,武富礼.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姚店油田南区长6 段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1):49-52.

[5] 李龙龙,周创飞,张博,卜广平,丁强,等.胡尖山油田安83区块超低渗油藏井网适应性分析[J]. 石油化工应用,2013,32(3):56-59.

[6]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 古地理学报,2005,7(1):34-42.

猜你喜欢

饱和压力注采比流压
C3断块注水外溢及合理注采比
不同压力下HFE-7100在光滑铜基表面的饱和池沸腾传热实验
聚合物驱生产井流压特征规律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CB油田压力保持水平及注采比优化研究
M110区长8油藏合理流压研究
准噶尔盆地未饱和油藏饱和压力初探
夏店区块低恒套压下井底流压控制研究与应用
油井合理井底流压的确定
新肇油田注采系统井区注采比调整研究
靖安油田XⅠⅤ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合理注采比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