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

2014-08-10范铜钢虞定海

中国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权重指标体系

范铜钢,虞定海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

范铜钢,虞定海

传统武术项目繁多,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已经成为当下的主要议题之一。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内容分析、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传统武术管理人员、专家、传承人三个方面的权威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围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62%和90.91%,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0.8,专家协调性较高,调查结果可取。研究最终得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级评价指标5项,二级评价指标11项,三级评价指标45项,各级指标主要围绕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管理、传承效果5项一级指标展开。

武术;传统武术;传承体系;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项目已达29项,众多的传统武术项目既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即开始积极对相关名录进行考察,并酝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退出机制,以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此而展开,本研究中指标的筛选是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等文献为基础,初选指标完成后再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和传承人、管理者访谈而最终确定,评价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传统武术的传承路径。

1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有一套较为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的选择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着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静态性、有效性、实用性、导向性、可比性、灵活性、可操作性等,坚持较为适宜的构建原则是形成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本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为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1.1 科学性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遵循传统武术的发展规律,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反映出传统武术的主要发展趋势,符合传统武术的基本发展方向。本研究中所坚持的科学性原则涵盖系统性、合理性、有效性等于一体,通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指标体系的筛选、专家团队成员的选择、问卷数据后期处理等方面都坚持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在指标体系的筛选上,致力于体系的指标能够真实的符合传统武术的发展需求,能够激励传统武术传承主体的有效传承,能够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在专家团队成员的选择上,通过对专家成员基本信息的收集,从而进行较为详细、认真的比较与筛选,在能力范围的基础上,组成了搭配较为科学的专家团队;在问卷数据后期处理上,通过对大量方法学书籍进行研读,并在相关方法学专家的指导下,运用较为先进科学的仪器及软件进行了科学化处理。本研究还通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可能存在及预计出现的问题事先进行了猜想和排除,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科学化。

1.2 层次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原则主要是指指标体系自身的多重性和系统性,本研究所遵循的层次性原则与系统性、整体性原则相结合,重点对指标的层次性进行了系统有机整体的设计。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这一体系即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应该体现层次性,还应该具有系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来反映这一体系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研究从5个主要方面展开,并延伸了11项次级层面和37项最外级层面,这一体系在横向上实现了有机统一。而在纵向层面,5项一级指标从5个不同层面,贯穿整个传承活动的始终,体现了较高的层次性;11项二级指标既是一级指标的延伸,同时也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层面传统武术的构建主体;37项三级指标是由第一轮专家问卷中的70项指标不断修正及増删而最终获得,修改比例达52.86%,修正后的指标均能够较好的体现及代表各自所属的方面或领域,整体协调性及层次性较强,充分的体现了指标体系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的关系。

1.3 可操作性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传统武术各拳种的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将指标体系真实的应用于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进而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本研究中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在将指标最大量化的基础上,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进行了有效结合[15]。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不可控因素较多,传承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具体的量化,也要考虑一部分评价内容的不可量化性。以技术的创新度、技术的变异度等指标为例,在操作层面上只以定量的方式进行执行较为困难,在评价过程中也较难进行分辨,所以,只能通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实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最大化。在静态与动态指标相结合方面,本研究从遗产相关器具及制品的数量、完好程度等静态指标入手,与遗产的记录、储存、建档、共享、整理与出版等动态指标相结合,实现了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有效结合。

2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多种事物进行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由此而衍生的对某一事物进行的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价就产生了,通常被称之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发展至今已产生几十种之多,但经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类与总结,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即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2]。主观赋权评价法主要是通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经过权威专家根据自身主观经验进行判断而得出权重系数,主观赋权评价法使用较多的主要是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指数加权法、功效系数法与德尔菲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主要是根据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是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重系数,使用较多的主要为TOPSIS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神经网络分析法、变异系数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5]。综合考量,德尔菲法相对较为适用于本项研究。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首创,之后经过T·J·戈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该方法是以古希腊城市德尔菲命名的规定程序专家调查法,该方法既可以用于相关研究预测,也可以用于相关研究评估[8]。对于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综合评价而言,综合评价一般包含确定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方法、模型和权数,数据统计、处理、实施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检验5个环节[11]。在本研究中,德尔菲法主要进行3个环节,评价目的的确定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完成,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执行。德尔菲法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指标框架的筛选、调查问卷的设计、专家的论证、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正以及最后的指标确定、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专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应保证人数不少于10人,并尽量不多于20人,经过2~4轮的专家反复修正,使咨询专家的意见趋于统一,形成普遍较为认可的指标体系,并按照德尔菲法基本流程严格执行,以增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 德尔菲法在武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对现有文献进行研读,德尔菲法在武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全国‘武术之乡’综合评价标准”[4]、“武术训练课质量评估方法”[7]、“中国武术发展指标体系评估”[6]、“国家武术套路队运动员选拔评分系统构建”[14]、“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13]、“中国武术产业结构体系构建”[1]等,均通过德尔菲法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大部分文献在运用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访谈与问卷修正时均符合德尔菲法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同时也发现,一些文献虽然将德尔菲法列入研究方法之列,但在研究内容部分并未有所体现。与此同时,部分论文研究方法的使用不当,影响了德尔菲法应用的科学性。

3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建立

3.1 专家问卷的形成

本研究专家问卷的形成主要分为3个步骤。首先,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sport discuss数据库、sport review数据库、互联网及上海市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等国内、外学术论文数据库进行查阅,获取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料;其次,利用三重绩效评估框架,从基础、过程和结构3个维度对国内外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学术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之后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形成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框架体系;最后,通过集合部分专家、传承人、管理者意见,在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框架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传统武术传承框架体系进行修正,从而得出第一轮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的问卷。

3.2 专家团队的组成

本研究专家团队的组成严格按照德尔菲法关于挑选专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和“专家人数一般控制在10~30人”的基本原则。专家团队主要从传统武术专家、传承人及管理者3个方面进行选择,共计13名。其中,专家层面主要由高校教师组成,具有教授职称的人数共7名,副教授职称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在其他组别中,传承人共5名,遗产管理人员1名(表1)。本研究专家团队的组成从结构上较为合理,对比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较高的诠释度,能够较好的对传统武术进行评价。

3.2.1 专家团队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专家团队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40~60岁之间,占总比例的61.54%;从年龄分布上来看,选择基本合理,阅历相对较为丰富。专家均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具有博士(含在读)学历的专家共7人,占总比例的53.85%,学历较低的专家主要以传承人为主,考虑到传统武术的民间特色以及传承人的学历普遍较低等特点,文化程度分布相对可行。在工作性质、技术职称等方面分布相对也较为合理,专家团队成员基本符合德尔菲法执行标准(表1)。

表 1 本研究专家基本信息一览表Table 1 Expert Information Table

3.2.2 专家积极系数

专家的积极系数,指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及问卷题目回答的比率,专家的积极系数主要是表示专家对该项研究的关注及了解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回收问卷效果越好,专家积极性越高,专家回答问题的比率越高,表示专家对该项研究的积极系数越高,反之,则表示积极系数较低。本研究第一轮共发放专家问卷13份,回收问卷11份,回收率为84.62%,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第二轮共发放专家问卷11份,回收问卷10份,回收率为90.91%,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从问卷回收及有效率来看,本项研究的专家积极态度相对处于较高状态。

3.2.3 专家权威系数

一般而言,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来表示,专家权威系数一般由专家对问题作出的判断依据(Ca)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系数(Cs)来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以专家自身评价为主,并且与预测精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预测精度随着专家权威程度的提高而提高。权威程度计算公式:权威系数=(判断依据+熟悉程度系数)/2,即Cr=(Ca + Cs)/2。一般而言,专家权威系数≥0.70为可接受值。

本研究将专家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熟悉、较熟悉、一般、较不熟悉和很不熟悉6项指标,并分别赋值0.9、0.7、0.5、0.3、0.1、0。判断依据从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的了解和直觉4个维度进行分解,每个维度又分别分成大、中、小三个层级,并分别给予赋值:理论分析(0.3,0.2,0.1),实践经验(0.5,0.4,0.3),同行了解(0.1,0.1,0.1),直觉(0.1,0.1,0.1)。

根据专家对问卷判断依据与熟悉程度的统计数据结果显示,5项一级指标的判断系数均在0.90左右,熟悉系数均大于0.70的可接受值,权威系数也均高于0.80的中等程度,均位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本研究的权威程度基本满足德尔菲法基本要求(表2、表3)。与此同时,从权威系数还可以推断出本研究的预测精度也相对精准。

表 2 本研究专家的判断依据一览表Table 2 Based on Expert Judgment

表 3 本研究专家的权威系数一览表Table 3 Expert Authority Coefficient

3.3 专家咨询结果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完成后,首先根据第一轮专家的建议,对增加的指标进行了专门的补测,之后对数据进行了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统计。在专家问卷调查中,54.55%的专家均对问卷及构思提出了建议,将专家的主要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并经过了较大范围的修正,最终形成了第二轮专家问卷。在第一轮问卷统计过程中,根据专家对问卷咨询中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与敏感性3个方面中的“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种评价程度分别赋值9、7、5、3、1分,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得出了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均值与标准差,并根据两项数据的结果计算出了变异系数。变异系数(亦称为离散系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是反映数据分布状况的指标之一,其含义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准差与其算数平均数对比的相对数[10]。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j为j指标的协调系数,σj为j指标的标准差,Mj为j指标的均值,Vj表明了专家们对j指标相对重要性评价的波动程度,即协调程度。Vj越小,专家们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而言,Vj小于0.25代表j指标的专家协调程度较好。

3.3.2 第一轮专家主要建议

在第一轮回收的11位专家问卷中,6位专家对专家问卷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其中,27%的专家建议应增加“传承方式/传承途径”等指标,经过进一步咨询与研究,决定增加“传承方式”一级指标,并增加“传承方式”指标下的二级指标2项、三级指标8项。并在第二轮问卷发放之前,进行了第一轮专家问卷的补填。另外,较多专家普遍反映第一轮专家问卷的指标选项有部分重复现象,并有部分指标适用范围较为有限,应对指标进行继续增删与修正;还有部分专家则根据指标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如应增加对传统武术技术创新性的评价、增加对传统武术技术分层分级的评价、增加对传统武术科学研究情况的评价等,为本研究第二轮专家问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3.3 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情况

本研究首先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从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敏感性出发,根据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情况,对指标进行了增加与删除,并对重复指标进行了合并与修正。增加一级指标1项、增加二级指标2项、增加三级指标8项;删除二级指标2项、删除三级指标26项;修正指标5项,合并指标2项,调整指标归属2项。

增加的指标:一级指标:传承方式。二级指标:传承方法、传承形式。三级指标:血缘传承情况、师徒传承情况、地缘传承情况、业缘传承情况、培训的规模与频率、讲座的规模与频率、研讨会的规模与频率、展演活动的规模与频率。

删除的指标:二级指标:经济投入、传承事故。三级指标:传承人的存续状况、传承人的奖惩情况、传承人接受/主持培训与培养次数、传承组织的级别、传承组织的奖惩情况、传承组织的活动频率(次/年)、传承组织主办/承办的培训与培养次数、地缘传承情况、研讨会的规模与频率、展演活动的规模与频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的出台情况、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的出台情况、政府保护政策宣传推广的频度(次/年)、民众获悉相应政策法律的比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建设情况、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的建设情况、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情况、遗产年度工作计划的完善程度、对传承组织的经济资助/税收优惠、对传承活动的经济资助、对传习场所的经济资助、遗产网站访问量年增长率、传承人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传承人文化生产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遗产相关产业拉动所属地经济增长情况、威胁国家文化安全事件次数。

修改的指标:三级指标:“传承组织的人数”改为“传承组织的规模”、“传承组织的资金规模”改为“传承组织的传承能力”、“血缘传承情况”改为“通过血缘关系进行传承情况”、“师徒传承情况”改为“通过师徒关系进行传承情况”、“业缘传承情况”改为“通过师生关系进行传承情况”、“遗产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程度”改为“遗产年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将“对传承人的经济资助”与“对传承组织的经济资助/税收优惠”合并为“对传承人/组织的经济资助情况”;将指标“遗产代表性实物、资料的损毁、流失情况”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案件次数”从二级指标“传承事故”调整至“传承法制”下。

3.3.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本研究对第二轮专家问卷的执行实行打分制,并将第一轮专家问卷的调查结果放在了第二轮专家问卷的每项指标前,以供专家进行评分参考,评分的标准设计为指标重要性1~10分、指标可操作性1~10分、指标敏感性1~10分、指标熟悉程度1~5分。专家问卷调查完成之后,根据评分结果,按照指标评分分值,将指标分成了1~2分、3~4分、5~6分、7~8分、9~10分5个分数段,之后根据各指标的等级频率,形成了指标评价等级矩阵[3]。同时,在第二轮专家问卷中添加了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与敏感性的评分环节,总分为100分,经过第二轮10位专家的最终分值分配,均值分别获得重要性37.53分、可操作性34.33分、敏感性27.14分,并以此为指标隶属度,进行指标权重计算。

4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权重

根据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研究认为,相对于层次分析法而言,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合在本研究中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就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主要由权重的确定、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与算子的选择3个环节构成。近年来,在模型的改进、权重确定方法的改进和判断指标的改进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12]。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其一是属于排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评语等级所作的排序以及基于单个评语等级的排序评价;其二是属于分类综合评价,主要分为模糊聚类及模式识别两类[15]。

本研究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的等级评判来加强指标权重获取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专家在第一轮、第二轮对指标选项的3种属性的评判,将3种属性按照总分100进行计算,经过统计,3种属性得分分别为37.53分、34.33分和27.14分,根据得分情况将其转化为权重值,分别按照0.3753、0.3433和0.27 4进行统计,并将此结果作为计算指标权重值的模糊评价法的隶属度[3]。

模糊评价法模型:Yi=K×Wi×Rij×Vi。

其中,K表示逻辑数,依赖于单项评判属性的可行度;Wi表示模糊评判的隶属度;Rij表示10位专家对每一项指标的评价矩阵;Vi表示评分等级向量的转置;Yi表示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本研究中,所有指标的K值均取1,计算公式:

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值:Pi=Yi∑Yi。

表 5 本研究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权重一览表Table 5 Traditional Wushu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续表 5

根据两轮专家咨询结果,本研究共得到61项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45项。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在5项一级指标中,指标权重分布多集中于0.18~0.22区间,其中,传承主体(0.2106)与传承内容(0.2152)要高于传承方式(0.1976)、传承管理(0.1924)与传承效果(0.1842)的权重。根据对一级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专家普遍认为传承主体与传承内容在整个传承活动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传承主体与传承内容对于整个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咨询专家普遍认为传统武术传承效果的评价在整个传统武术传承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专家团队考虑到在整个传承活动中应首先坚持“传下来”的基本原则,“传下来”是当前的主要问题,而对于“传出去”的问题可能还暂时未成为专家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对二级指标的统计可知,在传承主体指标中,传承人指标权重(0.1090)要稍高于传承组织的指标权重(0.1016);而在传承人指标中,传承人的技术水平指标权重(0.0213)要明显高于传承人的数量、级别、传承谱系、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指标;在传承组织指标中,传承组织的规模指标权重要稍高于传承组织的数量和传承能力指标权重。在传承内容指标中,技术传承指标权重(0.0820)要明显高于文化传承(0.0701)与物质传承(0.0631)指标权重;在技术传承指标中,技术的完整度要高于创新度、变异度与技术的等级划分指标权重。研究结果再次说明了完整的将传统武术“传下来”仍然是当前传统武术传承的首要问题。在文化传承与物质传承指标中,遗产的记录、储存情况与遗产相关器具及制品的数量指标权重要稍高于其他同类别指标。

在传承方式指标中,传承方法指标权重(0.1060)要高于传承形式的指标权重(0.0916);传承方法指标中的“通过师徒关系进行传承情况”和传承形式指标中的“培训的规模与频率”指标要高于同种指标权重。在传承管理指标中,传承法制指标权重(0.1079)要高于传承规划的指标权重(0.0845);在传承法制指标中,对“遗产代表性实物、资料的损毁、流失情况”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传承规划指标中,对“遗产长期保护计划(5年/10年)的完善程度”的评价在整个二级评价指标中较为重要。在传承效果评价指标中,软件提升指标权重(0.0927)要高于硬件建设指标权重(0.0915);在软件提升方面,遗产网站建设情况成为评价传统武术软件提升指标中的重中之重;而在硬件提升指标中,对被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武术项目进行有效的传承已经成为诸多咨询专家共同关心的主题。

5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旨在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工作标准,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进而突出对传承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传承项目及传承人。传承指标体系的建立,既可以对最新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也可以每年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进行评审,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工作。传统武术传承指标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实现整个传承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评价,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经过对已有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模糊加权给分法在武术研究领域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武术训练课质量评估方法”[7]、“中国武术发展指标体系评估”[6]等均使用该方法进行了相关评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模糊加权给分法公式为:

其中,S指评估评价总分,Wi指指标的权重,Si指指标得分,n指评估指标(n=45)。其详细计算步骤:以表5中指标1.1.1传承人的数量为例,首先根据某项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情况按照“传统武术传承评价表”(即各项评价指标)由专家进行打分,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在1.1.1指标中,如果专家给出85分分值,即1.1.1指标的实际得分(Si)为85;之后再求1.1.1指标在传统武术传承指标体系中的权重Wi=0.017 3×0.109 0×0.210 6=0.000 397,从而可以计算得出指标1.1.1的评价得分S=Si×Wi=85×0.000 397=0.033 745。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如果要求得整个传统武术项目的综合评分,将45项指标的得分相加即可,就可以获得不同地区、不同等级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情况的得分结果。应该说明的是,该指标体系应随着传统武术的不断发展对相应指标进行增删与修正,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6 结语

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展开,评价之于管理者而言,旨在帮助其对各级别、各类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之于传承者而言,旨在督促传承人肩负起时代责任和传承使命,旨在促进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评价不是真实目的,传承才是武术发展的硬道理,传承是以评价为基石,评价是为更好的传承为铺垫。评价可以量化,而传承却没有终点,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同样是当前仍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议题。

[1]段晶晶.中国武术产业结构体系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6.

[2]高光贵.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确定及分值转换方法研究.经济师,2003,(3):256-266.

[3]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96-99.

[4]李德绪.全国“武术之乡”综合评价标准设计.体育科学,1995,15(4):10-14.

[5]李鹏,俞国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4):24-25.

[6]林小美,张丽,林北生,等.中国武术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研究,体育科学,2009,29(6):90-96.

[7]刘军.武术训练课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体育科学,2002,22(1):31-33.

[8]邵立周,白春杰.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20(3):48-52.

[9]苏为华.综合评价学.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260.

[10]王文森.变异系数——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中国统计,2007,(6):41-42.

[11]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中国统计,2006,(9):57-59.

[12]许雪燕.模糊综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1:1.

[13]薛宇.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16-18.

[14]郑楠.国家武术套路队运动员选拔评分系统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18-22.

[15]周静,廖先玲.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大众科技,2006,90(4):116-119.

ResearchonEvaluationIndexSystemofTraditionalWushuInheritance—Basedon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

FAN Tong-gang,YU Ding-hai

Countless number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more cultural heritage,how to conduct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has become the hottest topic of the moment.This paper,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content analysis,Delphi Metho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aking traditional Wushu managers,experts,three aspects of the heritage authority personnel as the main survey,around the traditional Wushu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conducted two-round surveys.The results show that experts actively coefficients were 84.62% and 90.91%,pundits coefficients were greater than 0.8,the higher coordination experts,the findings preferable.The study final result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wed a traditional Wushu evaluation 5,two evaluation indexes 11,three evaluation index 45,index levels mainly around the main tradition,heritage content,succession,inheritance management,heritage effects,five commenced an index,but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d through th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different levels,different types,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Wus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foundation.

Wushu;traditionalWushu;inheritancesystem;evaluationindex

2014-04-14;

:2014-09-25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管课题(WSH2012Q003);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xsxr2012003);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yjscx2014004)。

范铜钢(1986-),男,河南濮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传承与传播,E-mail:fantonggang@126.com;虞定海(1952-),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Tel:(021)51253219,E-mail:13601622424@126.com。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1002-9826(2014)06-0086-07

G852

:A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权重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权重常思“浮名轻”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