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疲劳影响因素以及其权重判断
2014-08-09常铖
常 铖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我国的交通安全是非常不容乐观的。 相关部门的调查分析结果的统计显示:在德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2.7 万人死亡,美国每年则为2.1 万人死亡,日本是1.9 万人,而我国是13.7 万人。 我国是全球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1]。
1 驾驶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睡眠
在睡眠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疲劳感。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作为成年人来说,每天至少需要7-8 小时的睡眠时间。 如果睡眠的时间或者是质量达不到的话,就会引起疲劳驾驶现象。例如,日本一家睡眠权威机构曾经对5 000 份交通事故进行调查分析,这些交通事故中,发生的时间集中在凌晨左右以及下午时间。这与一般人感觉到困意的时间是相符合的。由于受到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人体不管缺少不缺少睡眠都会在特定的时间内,感受到困意。
1.2 驾驶员的身心条件
驾驶员自身的条件也是造成疲劳驾驶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驾驶员的自身情况、性别、年龄以及驾驶技术和经验等。 通常情况下,年轻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感觉到困意, 也容易消除困意;虽然中老年人疲劳感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想要消除疲劳感就困难一些; 还有驾驶技术和经验相对熟练的人在驾驶过程中也不易产生疲劳[2]。
1.3 驾驶持续时间长
造成疲劳驾驶的另一因素是长时间驾驶。 在驾驶时,虽然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 但是驾驶期间大脑都会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 这时就会消耗较多的氧。 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引起驾驶员大脑供氧不足,伴随驾驶时间的增加,疲劳现象会加深。
1.4 驾驶操作中的因素
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疲劳:各种噪声、照明、声音等都会对人体的大脑造成一定的刺激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会引起疲劳;车外的气候条件、道路条件以及时间条件、行驶条件等等,这些也会引起疲劳驾驶;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如果受到天气的影响,看不清楚道路行驶的路线,或是交通标志不清楚,以及超车等都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
2 驾驶疲劳致因AHP 模型权重分析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1.1 目标层要素确定。 对驾驶疲劳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分析,对造成疲劳驾驶的主要成因进行排序分析,为交通安全行驶提供各种支持依据。 A 代表了目标层。
2.1.2 建立驾驶疲劳致因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评价目标、 要素以及造成驾驶疲劳的成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驾驶疲劳致因AHP 模型
2.2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2.2.1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某元素,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3]。
在本文中对矩阵元素利用1-9 的标准比例,以十位专家为基础进行打分,得到引起驾驶疲劳的成因的判断矩阵。 再基于图1 的结构模型,建立四个判断矩阵。
A-B 层1个判断矩阵:A——B。
B-C 层3个判断矩阵:B1-C,B2-C,B3-C。
2.2.2 层次总排序
基于所有层次排序的基础上,对上一层以及本层次引起疲劳驾驶的主要成因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驾驶疲劳致因因素层次总排序
根据上文中引起疲劳驾驶的主要成因的排序结果可以看出:驾驶疲劳因素的排序具有一致性和满意性。
2.3 结果分析
对驾驶疲劳的成因AHP 模型运算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引起疲劳驾驶的主要过程中,感觉到疲劳、进行疲劳的判断以及疲劳时所做出的动作,造成疲劳驾驶的排序是:感觉到疲劳是0.633,进行疲劳的判断是0.261[4],疲劳时所做出的动作是0.106。 造成疲劳驾驶的重要性排序为:驾驶的时间、驾驶员自身情况、驾驶环境、车内的环境以及交通道路的条件、驾驶员自身的睡眠状况以及驾驶员的基本生活条件。
影响驾驶过程的最主要的、关键的因素是驾驶时间,驾驶员自身条件也是引起疲劳驾驶的主要成因之一。 文中所叙述的疲劳驾驶的成因级别系数以及分析结果和计算数据都相对与实际比较吻合, 在我们对实际的疲劳驾驶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时具有一定的使用参考价值。
3 总结
通过采用AHP 模型对疲劳驾驶的成因进行权重分析,总结出了影响疲劳驾驶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排序位置, 为今后对驾驶疲劳的成因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更为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思路, 为我国城市交通安全通行的宏伟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依据。
[1]裴玉龙.道路交通安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盛海涛.不同休息模式对驾驶疲劳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