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传承要与培养受众并行
2014-08-08谢延风
谢延风
尔翻看一家杂志,一篇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说,19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戏曲“夕阳艺术”论及“生死由之”思想的干扰、全球化世界格局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影响,自上而下的绝大多数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生存状态不佳。最近几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虽然有一部分剧团走向正常运转,但大多数基层剧团因为元气损伤严重,要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尚力不从心。而民间业余和半职业戏曲演出团体,却演出繁忙,台口不断,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民间业余和半职业戏曲表演团体的演出台口可观,确为实事。据笔者了解,在河南,不仅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的演出,还有一些小剧种的演出。演出旺季时,一般团体每天常演两场,有时演出三场,每年演出场次可达300场上下。为活跃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气氛,着实起到了不小作用。但要说其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戏曲文化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还需要给予更深入甚至是重新的分析评价。
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发展创新,在于不断地以高质量的剧目赢得新的受众——戏曲发展与培养受众并行。戏曲是极具专业性的艺术事业,高品位、高质量的演出,必须付诸于高度专业化的作为。现今业余、半职业团体的演出,仅起到了“局部”的延续作用,而加强基层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的艺术建设,才是戏曲得以在民间传承发展的首选。
戏曲具有民间性的本质特征。在戏曲发展史上,广义的民间戏曲表演团体对于戏曲艺术的形成和传播、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半个多世纪以来,民间业余和半职业表演团体在演出水平方面,明显落后于时代,甚至还保留着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面貌,特别在戏曲培养新的受众方面,缺乏相应的正能量,特别是在偏远地方,甚至有人把业余演出看作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全部。民间业余和半职业团体不受青年人欢迎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演出剧目陈旧。其次是舞台样式、表现手法老套。三是人员过少,常常一人担任多个角色而仍然捉襟见肘;跨行当的演出,难免带来质量的逊色。四是表演技艺落后于时代。五是演职员“忙聚闲散”,没有固定班底,组织者(掌班人)在有了演出台口时临时召集人马。
那么,他们的演出为什么能够台口不断,演出繁忙呢?我想理由有三:
一是借助了戏曲仪式性演出曾经的辉煌与排场。植根深远的传统习俗,在广大民众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婚丧嫁娶、春祈秋报、庙会社火、祝福庆寿、升学、得子等等,邀请戏剧演出,仍是人们心目中的隆重、风光之举。这样的仪式性演出,为业余和半职业剧团的生存,提供了不小的空间。第二是业余和半职业剧团人员少、戏价低。三是仍有一批老观众。这批老观众是50 岁以上人群中的大部分,戏曲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大半生,他们最朴质、最深厚的乡音、乡情,是斩不断的情结。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他们对上述演出现状习以为常。以上三点,是目前业余和半职业剧团得以“台口不断”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样的演出,“满足”了老观众,却“赶走”了年轻人。年轻人嫌这类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剧目不合时宜,缺乏吸引他们驻足观赏的诱惑力。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戏曲更加疏远,甚至会产生心理、情感的隔阂。
而戏曲的传承,是观、演双方的互动行为,培养青年观众,是当务之急。没有了观众,戏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的一切将最终成为过去。那么,怎样招来和培养青年观众呢?那就要顺应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创作演出高质量、富有时代气息的剧目。中国戏曲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文化发展格局之下,包括基层戏曲表演团体,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这样的创新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大众审美取向的必然,也是戏曲传承的需要。要做到这些,业余和半职业剧团是做不到的,只有专业的戏曲表演机构在政府和社会的鼎力扶持下才能担负起这一任务。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落实,众多的基层专业戏曲表演团体都承担了保护、传承、发展一方戏曲剧种(流派)的重任,不少多年来一蹶不振的基层剧团,逐渐恢复活力,开始步入正常运转。但是,这种正常的运转,只是保证了基本生存,恢复上演了一些剧目,担承了维持生计的演出场次,而仍然处于相对贫弱的状态,远远没有恢复应有的活力,更无力顾及进行新的艺术创造。而上述这种保证基本生存式的剧团运转,只能是一种“保业守成”的行为,长此以往,它仍将成为“博物馆式”的保护。鉴于此,希望所有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务的戏曲表演团体,能够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深刻认识职业的崇高使命,立足本职,发愤进取,不断地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时代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担负起提高与普及一方剧种(流派)的重任,引领一方百姓的戏曲审美时尚,开拓广大的民族戏曲阵地,争取和培养越来越多的戏曲的热爱者、尊崇者,使民族戏曲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同时,希望有关部门、领导进一步关注戏曲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遵循戏曲的生存规律,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进步,不断加强表演团体的建设,不仅使专业戏曲从业者衣食无忧,还要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艺术创造力,担负起一方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重任。更希望那些被遗忘在体制改革之外的,仍然没有走向正常运转的团体,得到政府的应有重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一步认识一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责任和义务,说实话、办实事,直面戏曲事业的公益性特征,尽快落实上级体制改革政策,切实进行体制改革焕发活力,以戏曲艺术传承的实实在在的业绩,为一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戏曲的传承是戏曲发展与受众的互动行为,而要引起一代代青年人对民族戏曲的喜爱与尊崇,必须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去影响他们,改变他们曾经对戏曲的片面认识和看法。而要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必须有专门的戏曲机构。而这样的机构,不光是省、市和国家级的剧团,县、市级基层剧团,更肩负着广大乡村、城镇民族戏曲的普及与提高的任务。基层戏曲表演团体,不仅服务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方面做出努力。现今大量的业余和半职业戏曲表演团体为戏曲的传播和活跃百姓生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却不能过分强调他们在戏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而专业的,特别是基层专业剧团,才应是民间戏曲保护与传承的支柱和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