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2014-08-08王欢祝阳刘颖

现代情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快餐价值观大学生

王欢+祝阳+刘颖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网络社会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项目编号:NCET-10-0264)。

作者简介:王欢(1965-),女,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络文化及社会治理,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理论探索•

〔摘要〕网络成为快餐文化的重要载体,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价值观产生塑造与熏陶作用。在分析网络快餐文化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90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的特征,并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北京邮电大学111名90后大学生为例,从网络红人、网络用语、隐私暴露行为3个方面,分别探讨该群体对网络快餐文化催生物的态度与观点,探讨网络快餐文化对价值观的塑造与冲击作用。

〔关键词〕网络;快餐文化;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05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5-0024-05

Research About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Fast-food CultureWang HuanZhu YangLiu Y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Network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fast-food culture,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y,lifestyle,and personal behavior,because of shaping and nurturing role fast-food culture play on values.Based on analysis of fast-food culture form,causes,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described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features,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fast-food culture and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Taking 111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Telecommunications,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et star,network terminology,privacy expose behavior,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group attitudes and views on those,explored shaping and shock effect the network fast-food culture has on values.

〔Keywords〕network;fast-food culture;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affect

1网络快餐文化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

11网络快餐文化之经纬

20世纪80年代,伴随美国麦当劳快餐店进军中国,风靡一时并成为当时的流行词汇。现代汉语大辞典对“快餐”的解释为“烹饪好了的,能随时供应的饭食”,方便与快捷是“快餐”的典型特征,此特征迎合现代人的需求而备受现代人青睐。语言词汇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记录着某种文化理念,“快餐文化”一词随即诞生。所谓的快餐文化,意指追求速成而不注重内在底蕴的长期积累,通俗浅显但短期流行的文化现象。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快餐文化以网络为物质基础进行传播扩散,称为“网络快餐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延承其开放性、交互性、渗透性、快捷性等特点。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快餐文化已传播至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歌曲、网络小说、网络恶搞、网络红人等成为快餐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尽可能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娱乐消遣色彩浓厚。快餐文化追求以最小的投入(时间、精力等)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预言“将来人人都能成为十五钟的世界名人”,依托网络迅速成名的“哥”与“姐”,成名原因在于网民热衷对相关报道进行评论,与传统审美评价标准相悖的现象吸引到公众稀缺的注意力而“一夜成名”。与“快餐食品”相似,快餐文化表面很吸引人眼球,但无任何营养与意义,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快餐文化带来新鲜感、前卫感、时尚感、刺激感,但缺乏对受众思想与精神的引导作用,因而稍纵即逝。

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有其合理性,需理性对待。市场经济增强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人们追求快速、即时、简洁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使现代人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滋生浮躁心态,高水平的文化作品很难在短时间被创造出来,可即时享用的时髦作品,成为文化人追求的目标,缺乏时间与品质的积淀,浅薄的但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应运而生。现代人面临生活、学习、工作、人际等多重压力,主流的思想文化难以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消费快餐文化可使现代人获得短暂的满足,“个体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会将娱乐作为选择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将知识的深度或广度作为第二个标准(Mendelsohn,1996)”[1],网络快餐文化营造的虚拟的宽松的环境,释放现代人的压力,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世俗化的快餐文化作品降低消费门槛,淡化理想主义色彩,市场需求量大,需理性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

12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征

价值观归根结底表现为: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坚持与追求什么。针对价值观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者辛志勇与金盛华对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如下结构图(图1)。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60后、70后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体验者,该群体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与好奇欲强,集中表现为价值观发生变化。思考90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最基本的两项特征:

121个性化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主、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决定其行动。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要求父母与社会减少赋予的约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价值与尊严。主导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价值规律,促使90后大学生具备很强的竞争意识,

图1价值观体系[2]

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个性化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自主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但由于阅历与经验的缺乏,面对选择时,会出现迷惘茫然的心态,甚至选择不当而迷失自我。多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独自享有家庭资源,缺乏与人分享的观念,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弱。

endprint

122功利化

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金钱至上”“惟利是图”成为部分现代人的追求。深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与实惠观念强,行动的出发点是是否能获得实惠与利益:兴趣不再是选择所学专业与课程的基础,就业前景、对就业有利成为衡量标准;入党动机并非是信仰共产主义,而是因为对就业有利;择业并非考虑是否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已工资多寡为导向;人际交往不再以情感沟通为主,而以能否获得利益为目标等。为了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分别对择偶与择业考虑的因素重要性进行调查(表1,表2):从择偶与择业考虑因素的总体排序分析,90后大学生整体功利化倾向并不严重;毋庸置疑,部分学生功利化色彩浓厚(378%的学生择偶时看重家庭背景,234%的学生择业时尤其看重薪酬福利)。

表190后大学生择偶考虑因素情况

考虑因素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mean人品性情18045011702610559043价值观情况45036099037804420414身体健康状况18081090053202790397表1(续)

考虑因素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mean受教育程度1801080144060401260371身高相貌540117025205140630341家庭背景108015303626101170314财产收入54027004050261010029

表290后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情况

考虑因素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mean工作乐趣2703601841403430401发展前景1804501350532027399薪酬福利360540108056802340391深造机会360810171051401980377能否发挥个性270126021604518363稳定性54072026105140990353挑战性1801260369039609341专业对口72018904517101180307工作压力540207043202610460304

13二者关系探讨

“网络文化在呼唤个性成长和完善的时代,帮助青年在网络中实现了渴望的自我形象”[2-3]。崇尚个性、快速、方便的快餐文化的本质与网络文化的特征不谋而合,二者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为大学生释放个性、舒缓压力提供载体。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本性中有自我向上、追求自我完善的需求;需求价值认为,个体为维护生命,总会对某种事物产生需求,此种事物才会有价值,人的需求程度决定价值的大小;个人间由于某种相互吸引而发生社会交换[1,3]。网络营造了虚拟的环境,90后大学生需要在网络虚拟和现实之间不断地进行人格转换,丰富完善个体人格形象,以便为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大学生借助网络,慢慢地形成行为的改变,进而导致人格特征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网络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带来了人与社会层面的异化。所谓的异化,体现的是主客体的关系,即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控制主体[4]。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由两个不隶属的过程构成:有组织的社会劳动为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与以道德和规范进行调节的交往活动。劳动与交往应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但势必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而个人意志通常违背自己的意志而屈从于社会意志(包括他人意志、集体意志、人群意志)。后工业社会,技术的统治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技术腐蚀日常生活。90后大学生的成长深受网络环境的熏陶,朋辈普遍认同并崇尚快餐文化,个体的价值观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耳濡目染,势必受到冲击。

290后大学生对网络快餐文化产物的认知概况

本研究基于的实证调查与《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的实证研究》的调查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大学生价值观”科研小组同时展开的,本研究的实证设计、采用方法、样本情况与《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的实证研究》的实证设计相同,不做赘述。网络为快餐文化提供了传播的平台,可实现瞬间的大覆盖面的高效传播,对成长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90后大学生产生效用。分别调查90后大学生对如下网络快餐文化催生的具体产物的态度与认知,探究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效用。

21网络红人

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失败: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阐述:传统媒介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电视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控”的事实,并将产生一系列后果;重商主义的美国电视倡导的价值观很成问题:颂扬自我满足、视强暴和野蛮行为为正常现象、通过实例对同龄人激起仿效的压力、鼓动性乱行为、迎合最低级的尽人皆知的本能,导致对社会行为失去控制[5]。网络融合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优势,集文字、声音、图片等于一体,实现点到面的快捷传播,并且因缺乏“把关人”,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网络快餐文化的内容呈现低俗化、艳俗化、庸俗化的特征,以尽可能满足公众的感官需求、吸引更多公众注意力资源为目的,而忽略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网络快餐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拜金等信息,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无法控制此类信息传播,90后大学生在完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过早地接触此类信息,埋下隐患。网络传播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刺激网民的物质攀比欲与享乐欲,而忽视道德约束。

网络红人则是因为依托互联网,其某一特征而引发大讨论,获得网友的评论与关注,因而“一夜成名”。网络红人受到关注甚至吹捧,反映了社会心态的浮躁与公众审美标准的扭曲。以丑为美的“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为人津津乐道,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道德模范等很难被提及,这一现象反映了公众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出现偏差。对于网络红人的认识,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认识是理性的,其中207%极力反对网络红人现象,认为“污染了文化氛围,是无聊的低俗文化”;748%的学生则持中立态度,认为作为文化发展的过程,无所谓对与错;值得提及的是,仍有4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说明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价值观相对混乱,需要正确引导。图2对网络红人的态度

22网络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综合系统。语言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媒介,同时促使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协调之间的行为,已取得最佳效果。文字符号的出现使人类文明传承得以实现,而语言是文字的基础,语言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反应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迁。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流行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通常与社会热点事件同时产生,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并风靡于日常沟通中,意义被网民熟知并被频繁使用词汇,是短时间内具有生命力但不长久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例子不胜枚举:“酱紫”代表“这样子”、“神马”代表“什么”、“鸭梨”代表“压力”、“灰常”代表“非常”、“肿么办”代表“怎么办”等词汇;“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爸叫李刚”等短语,语言的变化反映了某种社会心理、讽刺了某种社会现实。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网络流行语经常出现在90后大学生的交谈中,影响着其思维能力与信息交流能力。

endprint

网络语言具有正面效能: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为大学生交流提供工具,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与内容;网络语言本身带有调侃的意味,诙谐的风格会增加幽默感;后现代主义倡导去中心化,网络语言标新立异、个性十足,驱使沟通交流朝向个性化发展。网络语言具有负面功能:语法体系不严谨,若不经常接触网络,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增加语言沟通的障碍;随意性、戏谑性、非正规性的特征的使用偏离文化的主流方向,运用不当给人轻浮之感;弱化信息沟通的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长时间使用降低沟通能力、不利于人的社会化。

近日,网络流传关于身份的称呼,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隐藏的公众的仇富心态。部分身份称呼的区分带有辱骂与歧视的色彩,但却被大学生津津乐道并广泛流传,图3是90后大学生对网络称呼的态度。

伴随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元芳,你怎么看”流传于网络,意指“对相关事物的看法与见解”,探究90后大学生对此用语的态度如图4所示。图3对网络称呼的态度

图4对网络用语的态度

23隐私暴露行为

哲学家区分两种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的用处是它能够带来其他方面的好的价值,主要作为一种途径;内在价值观作为一种结果,指本身就存在好的价值。通过网络平台消费快餐文化,以实现压力的释放,获得快乐,快乐本身不带来其他价值而可被视为内在价值,网络实现了快餐文化的传播而具有工具价值。个人隐私兼具工具型价值与内在价值[6]:Jams Rachels认为,隐私具有价值,因为它使我们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某些亲密关系在公开情况下很难形成与维系,某种情境下,是隐私促成了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这一层面上看,隐私具有工具价值;Deborah则认为,“可以把隐私看作是自主的一个必要条件”,自主性的本质是有价值的,而隐私作为其必要条件,从这一层面上看,可视隐私为内在价值。隐私一旦未经允许被恶意公开,将会对主体造成损失。个人信息因为某种目的成为电子数据而流失,可能会被用于其他目的,会触及伦理道德的底线甚至引发法律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检索变得方便快捷,信息流动的速度快且很难被控制,增加了隐私暴露的机率。一旦触及网络,个人信息便有被公开的可能,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造成损失。然而网络快餐文化营造的浮躁氛围,促使个体更愿意暴露,因为暴露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暴露创造出的利益远大于处于隐私状态获得的利益,因而促使个体产生隐私暴露的行为。作为“孤独的一代”,90后大学生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现实中无法轻易获得的关注,很容易通过在网上暴露个人隐私而获得,增加了隐私暴露行为的可能。笔者调查了90后大学生对通过暴露个人隐私而吸引访问者的做法做了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对网络隐私暴露行为的价值取向

3结束语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言,文化可以被理解为告知和激发人类行为的一组价值和信仰,应将网络社会的文化视为历史里程碑。文化环境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接受与遵守的规范,网络与快餐文化的融合催生了诸多产物,对于身心发展受限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挥塑造作用。针对网络快餐文化催生的新事物,90后大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需引起社会、家庭、个人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实证的样本数相对较少,样本反应总体情况的信度与效度受到影响;研究切入点与理论是建立在之前研究基础上的,对于问题和现象的解释,仅限于浅显的理论解释,缺乏深入其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5-92.

[3]郭瑞芳.网络青年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邵陪仁.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美)乔尔•鲁蒂诺,安东尼•格雷博什.媒体与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快餐价值观大学生
一只鸡的IPO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智慧快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