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碳会计对会计谨慎性的影响汪阳

2014-08-08谢鑫鑫吕昌聪胡欢

2014年11期

谢鑫鑫 吕昌聪 胡欢

作者简介:汪阳(1992.12-),重庆荣昌人。大学在读,研究方向:会计及其相关方向。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经济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获取更多的绿色经济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对环境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碳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前沿,要求人们对碳会计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主要探讨碳会计相关体系的建立与会计谨慎性的关系以及碳会计对会计谨慎性的影响。

关键词:碳会计;会计谨慎性;影响一、我国碳会计的现状

近年来,环境问题备受瞩目,这就要求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在当代社会要求下,如何做到持续稳定的盈利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今,碳排放相关的权利和指标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权益,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上进行更准确的计量,以保障企业利益,碳会计由此产生。美国Stewart Jones教授等人于2008年提出,碳会计是对有关碳排放、碳交易及其鉴证等与会计问题的统称。碳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碳交易过程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实现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为目的。碳会计的提出更科学的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的经营利润,合理的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作用。但由于碳会计是新出现的领域,相关规章制度还未完善,这需要在会计制度上建立与环境碳会计相关的体系和制度,使得企业会计与时俱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国外,由于环境保护起步比较早,他们在环境会计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环境会计规范准则。但在我国,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尚未成形,尤其是属于环境会计中的碳会计领域,相关的体系的建立还处于空白阶段。相关的碳会计处理,披露机制,核算交易机制和相关的会计账户设置还没有相对一致的观点看法。相关体系建立之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如何与现行会计准则相协调等问题,还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二、会计谨慎性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从客观来说是出于整体经济的不确定性,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国际竞争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微观层面来说,则是企业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事务和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从中世纪首次出现以来,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并得到广泛运用的阶段,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进步。而碳会计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从而影响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三、碳会计对会计谨慎性的影响和冲击

碳排放作为一种权利和一种可交换的商品之后,就要求企业对其做准确的会计计量。会计核算的核心是成本的核算,这就要求企业在相关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目前国内外对碳会计成本的分类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导致企业在碳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完全遵循谨慎性,与碳会计相关的资产或者负债等价值确认的尺度和标准不确定,无法对其做出精确的计量。因此,影响碳会计核算的最大问题在于:碳排放交易权的公允价值问题。如果在碳会计核算过程中对资产或者负债价值不公允的话,那么相关交易所形成的资产价值就难以得到准确的确认,这就导致企业高估或者低估资产,相关的碳排放的收购或者出售也会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入或者流出,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的增减。使得会计谨慎性受到影响。

因此,在研究层面,提高我国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水平,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以传统会计为指导,将谨慎性原则贯彻到碳会计的理论研究中,完善我国碳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在政策层面上,应尽快出台实施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其配套准则,完善法律约束机制,从《会计法》入手,确定碳会计的合法性;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低碳信息披露法》等法律法规,将碳会计的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内容列入其中,以法律的形式加强企业的碳会计核算和信息的披露。为碳会计的核算奠定法律基础,为谨慎性的遵循提供法律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刘刚.碳会计在我国应用前景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78-80

[2]吴君明.碳会计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3(10):17-19

[3]佟昕,李学森.环境会计和低碳会计问题新思考[J].中国外资,2013(22)68-70

[4]赵君.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财务核算应用中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3(6):38-41

[5]陈为娜.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探讨[J].市场论坛,2012(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