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生产小作坊信息化监管手段研究

2014-08-08门玉峰

2014年12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门玉峰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食品安全管理以及政府监督管理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小作坊现状以及其加工生产基本情况和成因,通过我国食品小作坊监管模式的构建,并且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的监管手段以更好的去遏制与有效管理现有的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生产安全问题,真正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在当下人们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食品安全本身的重视程度要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从现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实际情况而言,对于目前大型的超市以及加工厂的管理制度已经较为完善,而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却存在一定的真空和管理的缺失。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并且受制于我国现有的实际监督管理人员的数量,从而造成了目前对于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监督管理没有办法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更多的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由此无疑埋下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扰乱市场秩序。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现有的小作坊现状以及其加工生产基本情况以及成因的基础上,通过我国食品小作坊监管模式的构建,并且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的监管手段以更好的去遏制与有效管理现有的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生产安全问题,真正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文章通过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方法的借鉴,进一步拓宽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寻找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性原则,并以理论性原则来指导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创新。由于食品小作坊数量重大,分布广泛,传统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已经没能满足现在食品生产的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势在必行。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我国2012年所发布的《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情况报告》,目前我国整体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是生产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这些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基本都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私房、搭建房,生产面积大都约在10~40平方米,仅有工人1~3名,生产加工场地狭小,没有防蝇、防虫、防鼠等基本设施,普遍存在生产、生活区混杂,周围环境脏乱,有的甚至与猪圈、厕所为邻,卫生状况恶劣,95%以上的加工作坊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基本卫生要求。而且他们没有相关的对于产品的质量把关制度,从而造成了产品本身的生产环节就已经收到了污染。

二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质量意识淡薄。从调查情况看,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其成分多为进城务工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质量意识欠缺。他们更多的认为食品只要不吃死人就没问题的。同时,为了贪图便宜其在原材料的进口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执行安全质量控制标准时不能有效落实,原材料把关不严,给食品安全造成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并且最终造成了实际生产产品污染。

三是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限。这些豆腐作坊由于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不能强制其购置必要的产品检验设备,对其产品进行必要的检验,生产过程无法控制,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数据,我国现有的食物中毒中主要是由于细菌造成的,气站到了整体中毒事件的99.2%,而这其中更多的是来自于加工以及采购环节的控制不严,造成了食物的变质、腐烂等等安全性问题。如: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由于个别小奶站违法添加三聚氰胺造成的。

二、食品小作坊问题成因分析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任何一个食物或是企业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同样,对于现有的食品小作坊而言,其存在也正是因为人们对于其本身的需求,从其发展以及形成而言,与我国现有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食品生产小作坊本身的问题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基于我国传统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也与我国现有的相关立法以及监管中的疏漏和不足息息相关,因此其成因复杂多样,具体而言包括:

2.1 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食品小作坊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我国过去传统的食品小作坊其主要是由私人承办的,其中的生产工艺以及做法更多的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这就造成了其本身的实际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并且缺乏食品生产安全意识,仅仅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传承。由此就造成了在食品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环节的薄弱。

2.2经济原因

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有了突破和发展。但是在城市化京城高速发展的当下,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现有的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而食品小作坊的出现,特别是其在价格以及种类的多样性方面适合了当地区域居民的需求,有着巨大的需求市场,但是价格因素也造就了食品小作坊本身的生产中的设备简陋、操作工具以及生产地点本身的卫生不合格。同时,经济的落后,使监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他们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就现有的小作坊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制约了整体的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2.3食品小作坊的灵活性和监管工作的困难性

由于目前我国食品小作坊数目大,分布范围广,生产不规范,许多的食品小作坊往往是在城乡结合部或是城中村中,他们的分布较为隐蔽,若不是当地居民或许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而我国现有的一线监管人员一方面由于对当地区域的不熟悉,另一方面也由于本身的管理综合素质不足,而监管能力的低下決定了就现有的执法人员数量以及设备都不足以支持如此数量庞大的小作坊的监督和管理。

三、信息化手段在食品小作坊监管中的应用探索

3.1 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 经营者参与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食品基础信息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多种可供选择的上市准入录入模式,更加切合实际,具有人性化,由此无疑能够更好地减少录入量,从而保证执法人员能够在现有的数据库的实际管理中,将现有的小作坊的及时数据进行相应的录入管理,从而实现了管理效能的提升,避免了传统那样一家一家的进行实地调研。未来,可以尝试让现有的商户进行相应的信息化监管设备的安装,借助于相应的电子化管理手段,对每批次的进货原材料进行录入。而对于监督管理人员而言,则可以在后台直接看到每一个小作坊的实际原材料的进货状态,这样就实现了有效的远程监督和管理。而为了能够刺激和提升小作坊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引入,管理单位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贴以及技术支持,让小作坊的管理者能够更好的去接受现有的信息化设备的安全和应用。

(2)加强消费者监督管理参与性

对于现有的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可以进一步引入消费者的参与度。借助于二维码的扫描,消费者可以了解每一家小作坊的原材料的购买厂商的资质以及企业自身的审核资质,从而帮助消费者对于小作坊的生产和原材料的进货有相应的了解。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将小作坊的实际经营状态进行上传,从而帮助监督管理人员能够了解现有小作坊的实际经营和生产状态,同时给予举报成功的消费者一定的奖励,从而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实现了对于现有小作坊的监督管理。

(3)执法者综合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和实现,可以增强现有执法平台作用,借助于平台自身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等特点,从而帮助执法人能够从事中、事后以及事前等多方面就现有的小作坊的生产以及进货渠道进行控制和管理。并且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分析,将现有的辖区内的小作坊的具体位置进行宏观层面的整体性管理,有的放矢,从而增强了监督和管理的效能。

3.2 加强一线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我国工商局其可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非常有限。而这就意味着要真正保证资源投入的有效性,必须要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现有信息化设备以及投入建设的充分利用,由此就必须要加强一线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食品安全关乎到人们的生活,对于现有的执法监督人员而言,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自信心以及责任心,要充分将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时刻铭记在心。要纠正队伍中一度存在的“做秀论、揽责论、万能论”等错误思想认识,由此真正让每一个工作者都可以保持一颗高度责任的监督管理的心去完成现有的工作。

二是要有以人为本的共赢意识。在现有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依据不同单位以及不同个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赏罚严明的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机制建设去激励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培育参与各方的执行能力。

3.3 不断提升食品小作坊信息化监管的建议

信息化监管手段是未来食品安全以及小作坊等零散式企业生产的监管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特别是东部沿海区域的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宣传引导的力度还不够,系统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等。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生产小作坊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以及功能的提升,未来还应该不断提升现有食品小作坊信息化監管:

(1)建立全国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就我国当下的自傲作坊信息进行统一的录入,并且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同时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内容和功能,从而实现管理有效性和功能性的提升。

(2)建立原始的商品基础信息上市准入库,对于现有的各类原材料信息,特别是新型的各类原材料,包括转基因食品以及有机食品进行统一的认证和数据的记录,这样保证了原材料的真实性,避免了虚假掺杂等问题。

(3)建立厂家录入责任制,通过厂家责任制度的建立,形成一条可追溯的管理信息链条,从而实现了信息的追溯性,保证了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都能够追溯到源头,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结束语

在未来政府管理上,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对食品安全的公共服务,其次要扁平化食品监管机构,第三要政府主导建立食品监管的公共合作框架。可以说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而对于食品生产,特别是小作坊这一类的监督管理较为困难的区域的管理更应该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只有这样,复杂的食品质量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从床元的小作坊的管理方式以及手段而言,要充分让现有的公众、个人以及社会等多层次的力量共同介入,并且借助于现有的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去实现对于当下小作坊的监督管理的有效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耀平.以上海市监管模式为例探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7):48-50

[2]全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23734-2009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李重庵.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5:347

[4]陈颖,刘华.浅析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执法中的职责划分[J].文山学院学报,2012,(3):117-120

[5]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z].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6]谢素芳.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无止境[J].中国人大,2012,(2):35-36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和作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信息化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