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FR中间热交换器一次侧数值模拟
2014-08-08冯预恒王一新周志伟杨红义
冯预恒,王一新,赵 勇,周志伟,杨红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北京 102413)
中国实验快堆(CEFR)的中间热交换器(IHX)是一、二回路的边界,一回路主冷却系统的冷却剂钠通过IHX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并将放射性钠隔离在一回路内。CEFR共布置4台IHX,处于一回路外热池内。IHX体积庞大,内部布置数百根换热管,如使用传统三维整体建模方法,计算量大且难以完成。因此IHX整体三维数值模拟很少使用。一般采用一、二维的方法,如单管换热模型,在确定换热管换热面积和冷却剂流量的条件下,通过数次迭代计算出换热管的换热系数,以此确定换热量。
传统计算方法有两点假设:1) 所有进入IHX的流量皆完成充分换热,且贡献相同;2) 换热面积即是换热管的总面积之和,不考虑换热管布置等因素的影响。以上假设对回路式布置的IHX影响不大,但对于快堆一回路池式一体化布局,其IHX内为弯式换热管,若流体不考虑矢量方向,设备忽略换热管位置,则极大降低了IHX的计算精度。因此,在工程上采用提高计算的保守性来保证设备的安全。
本工作采用大型通用商业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CFX对CEFR一回路IHX一次侧的1/6进行三维稳态模拟。
1 设备简介
IHX[1]主要由管束、压力室、排放室、中心管、屏蔽部件和保护套组成。换热管束被焊接在上、下两块管板上,沿直线管段在管束的轴向高度上安装有定位带。壳体结构及换热管布置示于图1、2。IHX的主要设计参数列于表1。
图1 IHX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2 换热管布置示意图
表1 IHX的主要设计参数
IHX内由换热管和固定拉杆组成,其中,换热管513根,固定拉杆27根。换热管和固定拉杆均有补偿性弯曲段,用以补偿换热管、固定拉杆和内筒体之间的热膨胀差。弯曲段以环排方式进行管束的安装。沿直管段在管束的轴向高度上安装有定位带,它由平板带和波纹带组成并焊在拉杆上,其作用是减少换热管的振动。换热管的主要参数列于表2。
表2 换热管的主要参数
本工作模拟1/6 IHX一次侧,验证其在额定运行工况下的换热能力: 1) IHX的出口温度是否高于354 ℃;2) 研究IHX出口处的流体分布,验证此处的温度测点布置是否合理;3) 研究进、口处流体的分布,为热池计算提供更精确的三维出口边界条件;4) 根据IHX内的温度分布,为系统程序提供精准的换热管热工流体参数;5) 以此模型的稳态计算为基础,为模拟IHX换热管泄漏作技术准备。
2 模型和边界条件
2.1 模型
图3 IHX一次侧1/6模型
IHX一次侧1/6模型示于图3。IHX内的换热管和固定拉杆共9环,最内环36根,从内向外,每环增加6根。IHX的换热管设计非常特别,每环的换热管长度相同,中部设计成同轴弯曲,每环的各根换热管弯曲并设计成同环面。由内环向外环,弯曲度逐渐减小,具体结构示于图4。
图4 换热管结构
IHX一次侧入口开有189个φ50 mm的开孔,孔间距75 mm。出口开有231个φ50 mm的开孔,孔间距75 mm。模型的进口为32个,出口为39个,即进、出口分别比实际情况多0.5个开孔。为节省模型的计算网格数目,IHX的定位带被省略。计算采用k-ε湍流模型,壁面对紊流的影响采用标准情况,考虑重力的影响,各流量下流道内初始流速以理论计算为准。其他输入和模型选择默认值。在模拟计算时,采用光滑壁面,自动生成四面体非结构化网格,同时在结构复杂和流动间隙处采用密集网格。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采用网格一体化、模型分区等技术,并尽量减少网格数量。
2.2 边界条件
1) 入口边界条件
选择距离IHX一次侧入口200 mm为计算的入口边界。入口流量为78.95 kg/s,入口钠温为515 ℃。
2) 出口边界条件
选择距离IHX一次侧出口下方和外方200 mm处为计算的出口边界。
3) 传热管条件
传热管的壁厚被简化,壁面加热系数取自IHX热工计算说明书。壁面温度的温降从入口(514 ℃)到出口(310 ℃)简化为均匀线性变化。
4) 传热管一次侧管壁传热系数
计算说明书取值6.1 kW/(m2·℃),本工作取值5 kW/(m2·℃)。
5) 物性参数
流质为钠,流体内压力为常压。为真实模拟额定工况下冷池的流动及温度的影响,各物性参数皆随温度而改变。液态钠的密度ρ、黏度μ、比热容c、导热系数λ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ρ=16.018 5(59.356 6-7.750 4×
10-3(1.8t+32)-0.287 2×10-6(1.8t+
32)2+0.060 3×10-9(1.8t+32)3)
μ=0.123 5ρ1/3exp(697ρ/1.8t)t≤500 ℃
c=41.86(0.389 352-1.105 99×
10-4(1.8t)+3.411 78×10-8(1.8t)2)
λ=1.729 58(54.306-1.878×10-2(1.8t+
32)+2.091 4×10-6(1.8t+32)3)
式中,t为材料的温度。
计算区域外边界假设为绝热,即未考虑换热器壳体与冷、热池间的换热。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IHX一次侧温度分布
IHX一次侧温度分布示于图5。一回路内515 ℃的高温钠进入IHX,在换热管壁外被冷却为356 ℃。沿着低温钠流动方向,一次侧温度分布由高到低,在弯管段冷却效果最好。主要冷却工作段在下管段,根据其效率可分为5部分。
图5 IHX换热管温度分布
1) 入口腔室
515 ℃的高温钠在进入入口腔室后被冷却,部分沿换热管下沉,进入IHX。剩余大部分继续在入口腔室内向前流动,进入IHX内圈换热管,这导致入口腔室内部温度低于外部区域温度。入口腔室平均温降为6 ℃。
2) 上段直管区
上段直管区是IHX的三大工作区之一。上段直管总长0.77 m,热钠在换热管壁外向下流动并冷却,在此区域钠温下降约21 ℃。
3) 中部弯管区
弯管区水平高度1.074 m,进入弯管段后,热钠被迅速冷却,平均温降40 ℃。弯管区的冷却效率较直管区平均提高35%。
4) 下段直管区
下段直管总长1.23 m,是IHX的主要工作区,一次钠平均温降达83 ℃,占整体温降的50%。一次钠流出此区域后,IHX内的平均钠温已与冷池的平均温度基本相同,为360 ℃左右。
5) 出口腔室
出口腔室总长0.425 m,比入口腔室略大。在其外壳体,由上至下均匀开有39个φ50 mm的开孔。钠流出下段直管区进入底部出口腔室后,大部分流体在管道缝隙间继续向下流动,只有部分冷钠从出口腔室的上排开孔流出。
出口腔室内的径向温度分布为外冷、内热,与入口腔室的温度分布相反,液态钠在出口腔室的平均温降为9 ℃。
3.2 IHX一次侧速度分布
IHX一次侧速度分布示于图6。流体在进入IHX后,其速度分布基本规律与换热管保持一致,但各段间、轴向和周向的速度分布各有特点。
图6 IHX一次测流场
1) IHX一次侧轴向分布
因一回路流体流经换热管外侧,传热管对流动的影响非常大,流体的流动方向与传热管基本保持一致。只是流经下弯管段时,在流动惯性的作用下,流体旋转的角度略小于传热管。
2) IHX一次侧周向分布
外壳体与最外排换热管间的流速明显高于9排传热管间的区域,因流体的进、出口在此区域,且流动行程相对最短,形阻较其他区域小。
3) 入口腔室
在入口腔室的外壳体开有32个φ50 mm的开孔,每个开孔的流量基本相同,但流动方向由上至下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最上层开孔进入入口腔室的流体,流动方向存在一向上40°的仰角,并在外壳体和最外3层换热管上部之间形成一漩涡。在漩涡区钠温较高,降低了换热器入口腔室内的换热效率。通过中部开孔的流体,流动方向基本与开孔垂直。通过下3排开孔的流体,进入入口腔室后流动方向改变90°,向下流出入口腔室进入换热器的上直管区。在入口腔室区域,60%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换热管垂直,即管间的横向绕流是入口腔室的主要特点。
4) 出口腔室
IHX一次侧出口流场示于图7。流体进入出口腔室后继续沿换热管方向流动,最终在换热器底部流动方向改变90°,大部分流体从最下两排开孔流出IHX,这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因IHX一次侧各出口的流量分配由流体的体积力决定,因此,在布置IHX一次侧出口流量和温度测点时,应考虑出口腔室的流动特点。
图7 IHX一次侧出口流场
4 结论
本工作应用CFX程序计算获得了IHX一次侧速度场、换热管束各部分的详细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出口钠温低于354 ℃,与俄罗斯提供的计算结果较一致,IHX可满足设计要求,在CEFR满功率运行时,IHX可将反应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二回路,保证主热传输系统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实验快堆最终安全分析报告[R]. 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