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的文化分析
2014-08-08李小平
作者简介:
李小平(1971-),男,江西泰和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现实性,现实性是从可能性转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因素很多。本文试着从文化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一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能够进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性因素之一;三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的契合性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四是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建立繁荣富强的国家的过程中形成的求解放、求自由、求民族独立的精神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理论成果近年来成果卓著,但是从文化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成果还是欠缺。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学者从文化角度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运行轨迹,并从中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演变的规律,从而指导今天国际国内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哲学角度来看,现实性是可能性转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现实性,是从可能性转变而来的。其转变为现实性可能性因素很多,其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可能性因素。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无非是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文化本身是否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因为一个没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文化是不可能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其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能够进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性因素之一;其三,一种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如果与外来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有相通和契合的地方,那么这两种文化是可以融合的。反之,如果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是矛盾和冲突的,显然,一种文化无法在另一种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其四,一种文化能够接纳和融合另一种文化,现实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任何封闭的文化不可能让异国的极具革命性的文化进入。在包容性和开放文化的语境中,中国20世纪初各种主义纷纷“登陆”中国,在各种“主义”中,马克思主义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中国古代就有“和生万物,同而不继”的思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文化的发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一定是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中国文化其实也并不是单纯的汉族文化,而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境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甚至是异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图腾崇拜物“龙”,可以看出各种民族文化是融合而成的。“龙”这种动物根本不存在,是各种动物的综合,其实就是当时各个民族图腾崇拜物的集合。历史上的辽、金、蒙、清、鲜卑等民族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等等文化也同样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正是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让使得中国文化长盛不衰,也使得中国的文化绵绵不“绝”几千年。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中国对异域文化采取包容性和开放性态度的实践案例,最著名就是印度佛教输入中国及在中国的演变发展。佛教源于印度,输入中国初始,由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务实,对严格的戒律佛教生活加以发展,使得又能诵经信佛又能过上世俗生活的佛教教义获得很大发展。自从佛教中国化以后,产生了禅宗以后,佛教不管其信徒还是其世俗的力量、经书的解读等等都获得巨大发展。
陈独秀强调文化的世界互通性,主张打破闭关落后的文化封闭政策,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各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等等因素,一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随着国际航线的开通和交通的便利,文化的世界互通性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互通性不构成矛盾,任何民族文化如果自我封闭,拒绝将文化看作人类共同财富,那么就只能作茧自缚。对于世界文化的互通性的客观趋势,陈独秀认为要有文化包容性的态度来应对。他指出:“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 [1]561
陈独秀还认为,东西方两种文化尽管是两个不同质的文化,但是决定它们异质的并不是东西方的地域空间,而是时间的历史落差,即东方文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西方文化已经进入到了文明阶段。陈独秀的用意非常明显,意指中国在当时应该以世界性和开放的眼观来进行文化选择,选择西方文化,其实在当时来说是选择一种先进文化。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在中共的地位是在引进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他在寻找一条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找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李大钊之所以没有持“全盘西化”的文化观,也没有成为顽固的民粹主义者,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有正确认识。他指出:“平情论之,东西文明,互为短长,不宜妄为轩轾其间”,“第一文明偏于灵,第二文明偏于肉;吾宁欢迎‘第三之文明,盖‘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 [2]371这表明,李大钊在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过程中,看到两个文明的文化危机,希望用一种新的文化来走出人类的困境。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解读的。他看到任何民族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说那个民族的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即使有了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不会说永远保持这个品格。毛泽东指出:“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所谓新的观念,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 [3]695从这个论述来看,毛泽东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借鸦片战争进入中国后,当时的中国尽管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悄然兴起,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等等慢慢渗透到中国的众多领域。总之,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在很多领域逐渐发展了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了文化领域中,就表现了对西方文明的逐渐介绍、认同和实践,顽固的中国文化也以包容和开放性的态度来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希望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来解决中国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历史任务。
总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早期的优秀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既是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包容和开放姿态寻求国家方案的产物,同时,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以更大的文化开放姿态从整个人类的文化中寻中优秀的文化来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毛泽东是个佼佼者。以他为领袖的中共产党,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还要跟共产国际保持原则上、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高度一致。这不仅仅要理论的智慧,也要有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何谓先进文化?那必须搞清楚“先进”的界定。由于“先进”的标准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界定的唯一性,使得它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模糊性。尽管如此,关于何谓“先进”仍然可以有大多数认同的标准,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东西,就可以说是“先进”的。先进文化当然是符合社会历史规律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原因主要有几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当然这里仅仅是说它是“科学性”,绝不能以西方科学界流行的关于“科学”的定义来理解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4]68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理论是不是具有生命力,在于其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不断激发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产生的。绝不是如中国古代很多农民起义是在没有实践基础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注定大多是失败的。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说,它是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马克思主义论证就充分运用了18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如细胞学说等等,而自然科学的成果本身就来自无数次的实验实践。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 [5]22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不避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说明了它能够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其革命性能符合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在20世纪前后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积极向海外引进一种文化来变革图强,作为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能走进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有了可能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能进入中国并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结出累累硕果,跟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契合性有很大关系。
历史表明,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较,要悠久得多,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大国版图,其中文化一定是个重要的因素。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和特点。” [6]113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长期保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这个文化长处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看出端倪。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如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四大特征 [7]14-19,韦政通先生认为有十大特征,任大援教授认为有六个特征 [8]268-281。从这么众多的学者的论述来看,我们认为,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传统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相契合。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生产方式等待原因,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侧重于对世界本原等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引发思考,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前进,从而逐步揭开自然界的层层面纱。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经验出发,注重的是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形成的是事物整体的、联系的认识。
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周易》蕴含的“天人合一”观念。《易•乾•文言》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砩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砩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的“合”表明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思想包含非常丰富的思想,而后历代不同学者对其作了不同的解释。其基本意思是,天地是万物的根源,人是天地万物的产物和发展的结果。所以,天的次序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次序和样式。天的运行规律与人的运行规律也有一致性,人的意识活动也要符合天的规律。天有什么规律,人也有什么规律,天养,人也养;天感,也也感;天恒久,人也很恒久。天的规律与人的规律具有同一性和整体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世界因为联系才有发展,因为发展才有了更多的联系。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9]35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点尽管避开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但是其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是相通的,都强调万物之间的联系性和因果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之一。
其次,文化的重人道、轻神道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相契合。影响中国社会的三大思想即儒、道、释,其中儒家被公认为是主导的思想体系。儒学在创立还是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与中国封建政治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儒学是重社会,不重自然;重人伦,不重鬼神;重今生,不“谈”来世。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以此作为评价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可见,儒家的“入世”精神极为积极进取。反观,道家和释家却主张“出世”。道家主张无为,人应到顺其自然,只有如此,人才可以安详天年,做到真正的“有为”。佛教则认为人生就是苦难,只有忍受苦难才可以最终解脱困难,来世转为更高的“境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表面上是“出世”,其实其“入世”的痕迹很明显。道家正是基于对人生的困难才提出无为的策略来化解人生难以化解的矛盾和苦难,其认为矛盾和苦难对于个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能够减轻我们的痛苦的办法只能是提升我们的认知,就是达到“道”的水平,一切就化解了。佛教认为,人生的苦难根本不要紧,恰恰是进入涅槃的途径。由此看来,道家和佛教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正如学者王锦贵认为的那样:“既不是单纯的‘入世,也不是单纯的‘出世”。 [10]45
由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占主导的,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来说是重视人道,对超验的东西不是很重视,也决定了实力强大的中国文化难以诞生世界级宗教思想体系,宗教力量也难以有力地影响政治生活,不会像世界上有些国家出现政教合一的政体。
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不谋而合,恰恰是这种精神的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文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继而结出果实。难以想象,非常重视实践活动的马克思主义能在非常重视宗教的中东国家获得发展。正如学者包心鉴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追问和推究其共通的深层的文化本质:人道观念和实践取向。” [11]7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型的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契合。中国实用性的思维方式来源于古代的巫术思维。巫术尽管不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达到人的实践目的,但是它已经蕴含了人的行动要有理论的指导才有提高行动效果的思维方式。而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只能用占卜的方式予以预测吉凶。中国古人在重大的政治、经济、人生活动包括婚丧嫁娶都要占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行动,正是这一功利性、目的性的特点形成了中国辩证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中国的实用性思维有几个特点:第一,重现世轻来生。中国古代人认为现在的世界以前有别的世界,现在世界之后有将来的世界,一切在变化,没有永恒。以前和未来我们无法把握,只能追求现在。孔子指出:“子不语鬼怪”,“不知生焉知死”。第二,重人生行为的行为文化。重实用型的思维可以往两个方面发展:一是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和技术,另外一种是重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和技巧。而中国实用型的思维极大的向第二种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实用文化系列,即政、兵、医、礼、乐等等。所以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一种伦理政治;中国的古代军事上的三种兵法谋略即“伐兵、伐交、伐谋”,其中伐谋是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远远胜于先进军事技术的地位,也彰显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实用型侧重人际关系的处理。第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实用思维方式,表现了以史为鉴、为镜;能以更大的胸怀,用中庸方法论使不同文化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其目的就是用不同文化来处理现实的各种问题。世界上唯有中国让释、道、儒三教合一,各得其是,这既避免了教派的冲突,也能用不同的文化来满足人们的文化信仰和文化消费,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的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的人类解放学说,其根本特征就是实践观。其实践观贯穿其大多数理论学说,不管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一切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跟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文化,也是非常实用型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着眼点在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种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学说。中国在20世纪初,基于当时的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国内政局的混乱不治的考虑,革命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关键在于用何种理论能真正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来说,是真正“有用”的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基础实践,也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来看,这种理论是很有可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很“实用”的。
四、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必然需求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现实
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中国是在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难以撼动。到了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由于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太上皇”,中国的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勾结在一起,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奴役和剥削中国人民的联盟,使得中国人民的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受遭受的贫困和困难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也是超乎想象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势力的不断斗争,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在这些斗争中,中国人民培育了一股新的精神或者说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求解放的文化、求自由的文化、和求民族独立的文化。
首先是求解放的思想。中国近代的积贫积弱的现实,让很多爱国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对其原因进行了不断的分析并尝试实践以改变中国落后世界的窘境。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救国方案的失败让很多知识分子看到,要改革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政治上的变革还不足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从人的思想解放上做文章。这也恰恰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12]79一切“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的旧文化,必须清除。这指明中国人必须要从封建旧文化中解放出来,以新思想新觉悟来迎接新革命。
其次是求自由的文化。中国人在近代追求自由的文化培育伴随着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最早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的是严复。1895年2月,严复在《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一文,有力批评了当时洋务运动引进的器物非西学之根本。他提出西学的“命脉之所在”,“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政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13]2严复看到了,西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单单在复制人家的技术,而是要学习西方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要有自由主义精神。他指出,西方的强大就是来自他们的自由精神。所以我我们中国应该要学习这个精神。严复而后又发表了《原强》、《辟韩》等文章,宣传“自由”是西方富强之本,批驳君主专制的弊端。而后,严复又翻译了穆勒的《论自由》,由于受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话语系统的影响,严复把《论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论》,正是凭借这个译著,严复被誉为“中国自由主义之父”。胡适被认为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集中代表。胡适早期深受易卜生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为后来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奠定基础。自由主义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思潮,对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关怀,但是它反对激进主义手段,更反对暴力革命,倾向于自省、自觉、自强与自我拯救,主张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建立自由民主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并且,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也有很强的联系,代表人物胡适等自由主义者都曾表达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作为思潮的自由主义,对我国很多领域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教育、思想和文化领域发生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再次,求民族独立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当一个国家面临着遭受丧失民族独立的危险境地时,唤起国人的追求民族独立的反抗精神非常极其重要。孙中山的革命重要伙伴朱执信对民族独立的有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认为中国主权被侵害的根源是“国民自觉之缺乏”,应该“唤起国民之自觉”,“视国家之事为己是”。 [14]618-619大家非常熟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非常重视三民主义在政治要实现中国民族的独立。其实,孙中山非常重视中华民族独立的文化自信力量的重建。明清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的现实让国人在文化上也显得没有自信。孙中山认为,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要重视“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他指出:“所以要穷本究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家团体外,就要把固有的道德恢复起来”。 [15]762其目的就是要中国人恢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光大中国,而要光大中国,所以要求民族独立,实现政治上的革命。
近代中国人民求解放、求民族独立的实践过程中,很多理论进入过中国人民的视野,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能够满足中国人民打破当时封建政权,重建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体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并且,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只有实行政治解放,人的解放才有可能。政治解放就是要进行暴力革命。
总之,近代中国人民在寻中救国方案的实践中,对解放、自由和民族独立等有新的理解,重塑了国人的文化价值观,这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人民追求自由、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理论武器,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追求解放、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
参考文献:
[1]陈独秀警告青年[M].载《陈独秀文章选编》,郑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毛泽东西藏工作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7]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8-28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王锦贵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若干特点(上)[J].阴山学刊,2002,43-48
[11]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融通[N].载《光明日报》20091121007
[12]陈独秀陈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3]王拭主编:严复集(1)[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朱执信朱执信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孙中山大亚洲主义[M].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Possibility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LI Xiao-ping
(Colleg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become a reality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possibili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Marxism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 First, the 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make it possible Second, Marxism is a kind of advanced culture which is able to enter the Chin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Third,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tent of Marxism in particular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ourth, the modern Chinese peoples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rosperity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keywords:Marxism; sinicization; possibility; cultural analysis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