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念"设置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08-07魏广明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事变西安事变历史课

魏广明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教材过渡、课堂小结中设置悬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悬念;历史课教学;注意力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7-01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作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1.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清代文学家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应讲究落笔艺术,在新课的导入中也应如此。"导入"在一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其作用却不容忽视。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扣住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鸦片战争》一文时这样导入:"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饶过非洲的好望角(那时苏伊士运河还没开凿),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利用这个悬念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在讲授《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文时,先展示丰子恺的漫画《茶店一角》,然后设置悬念:"为什么茶店的老板要求大家'莫谈国事'?这幅画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漫画大家都很熟悉,问题很快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教师顺势导入:"答案就在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悬念牵引,拓展情节

课文的情节总是环环相扣的,我们可以按照课文叙述的逻辑顺序,设置层层悬念,在拨云见雾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情节的发展,使讲授顺利进行。如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文中这样设疑:(1)中国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八年抗战赶走了侵略者,国内的局势怎么样?蒋介石对中国的前途持何种态度;(2)蒋介石坚持独裁,想用内战消灭共产党,为什么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3)重庆谈判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什么?在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展开争论的?(4)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既然已达成协议,蒋介石为何又不顾协议发达内战?(5)内战初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共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的和重点进攻的?一连窜的悬念包括进了课文主要知识点,解开了悬念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3.巧设悬念,突出重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能使学生的面前出现疑问,那么事情就办成了一半。"因此在课文的重点处巧设悬念更能使学生加强印象,启迪思维,深化理解。如讲授"西安事变"时可以这样设置悬念:(1)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说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原因是"受人欺蒙",你知道西安事变发生的真正原因吗?(2)西安事变发生,举世震惊。当时国际、国内各种力量各自主张如何解决事变?(3)事变发生后张、杨二将军难以驾驭复杂局面,希望中共协助解决,中共为什么不乘机杀掉蒋介石?(4)西安事变的最后结果如何?张学良初时"兵谏"蒋介石,事变后为何又执意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四个悬念涉及到事变发生的原因、各界态度、中共的努力、事变的结果,通过解决悬念,学生加强了对重要知识点"西安事变"的理解。

4.在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节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想法。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六章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是中学历史教学总的指导思想,也是比较教学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事变西安事变历史课
好事变“坏”事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