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旅行,一边修行
2014-08-07
相较于如今的旅行者,比尔·波特似乎更特别。特别之处在于,他已是71岁的年纪。除此之外,他旅行的地方不是丽江,也不是西藏,而是禅人所在地,诗人所在地,以及丝绸之路。你或许不曾想,一面旅游,一面寻找坟墓是什么样的旅行;也不曾想,一个老外踏过中国千山万水是为了什么。揭开历史画卷,比尔·波特的足迹,已遍布。
不读博士去修行
71岁的比尔·波特,眼睛竟是20岁的样子,充满着好奇。精短的白发、蓬松的白胡子,有人说他像“圣诞老人”,也有人说他更像“云游高人”,或许正是他不凡的气质,改变了之后的人生道路。
1970年,比尔·波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之所以要学习中国文化,比尔·波特说:“因为那时没钱,如果要取得奖学金,必须要学一门没人会读的语言,然后就填了Chinese,其实我对中国文化一点兴趣都没有”。在学习了古文诗词后,比尔对老子孔子有了认识,阅读起来顺风顺水,甚至觉得“自己前一辈子是中国人”。
后来在唐人街,比尔遇到了一个中国和尚,教他修行打坐。“我觉得打坐比读书好”,也正是这种感觉,比尔在读了两年博士后毅然选择修行。那时比尔到了台湾海明寺,过起了暮鼓晨钟的生活,“白吃白喝”三年过后,方丈对他说“你该出家了”,“于是,我就赶快逃走了”。问起原因,比尔说“因为那时我有一个女朋友”。对于“逃跑”,比尔还有另一种解释,“我要养家糊口,修行未必要做隐士,修行是在心里面”。
修行在路上
也正是这份养家糊口的心,让比尔不能再做个吊儿郎当,“无正经工作”的老美了。那时起比尔就“躲”在阳明山顶的竹子湖,潜心翻译《寒山诗集》和《石屋山居诗集》,顺便给人补习英文谋生,1980年后又做起了英文广播员。对于中国究竟有没有“隐士”?比尔一直很好奇,1989年,机会来了,他首度探访大陆,从此开启了他的探寻之路。
恰逢人间四月天,比尔于山间行走,寻找着一个又一个隐士,预估达数百人。对于山中隐士而言,他们面对这个会说中文的美国也充满好奇。在三个月的相处时间里,他们喝茶、住茅蓬、打坐,比尔过着中国隐士的生活。也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1990年比尔·波特《空谷幽兰》面世。一时间,西方之于“中国隐士”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2001年中译本出版,媒体争相报道,“终南隐士”成为舆论焦点。
之后,比尔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厚的感情。1991年,比尔供职的电台请他负责一档每天2分钟的节目。于此,比尔提议,讲述他在大陆的所见所闻会很有意思。老板同意,并提供资助。自此,比尔开启云游模式,从黄河之旅到丝绸之路,再到彩云之南,比尔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黄河之旅上,比尔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丝绸之路上,随着驼铃,他探寻者古代商人所走的“西行之路”。
1992年,比尔从西安到伊斯兰堡,花费了7个礼拜,重走丝绸之路。比尔说:“走这条路要穿越漫天的风沙和炙人的热浪,历经种种诡异,这是只有疯子和被流放者才走的危途。”即便知道此路险境重重,比尔如同20年前的自己,毅然选择了坚持。坚持即是修行。
在“丝绸之路”上,比尔“经历了”三千年的奇人异事、“遇到了”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也曾坐过地狱般的火车、睡过“不如拉牲口货车车厢干净的客房”、感受了民族英雄流放地的悲凉,成功识破货币骗子的障眼法,明白了传说总是残酷的道理……一路上,作为肤色不同的人,比尔也受到了特殊待遇“车票都是双倍的价格”。而行走最困难的是,“有时候没有啤酒”比尔说。7个礼拜的旅程很快就结束了,他将这段旅程付诸笔端,《丝绸之路》出版了。
后记:
如今年过古稀的比尔,已出版了15本书,继《丝绸之路》后,记录28个少数名族风雨人情的《彩云之南》也面世了。2012年,69岁的比尔再次踏上征程,他去济南找了李清照,到开封找了阮籍,还有贾岛、杜甫、王维、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等等,他不仅去寻找诗人的墓,还为他们带了礼物——用玉米做成的威士忌酒。此途比尔也将写成书出版,名字叫做《寻人不遇》,他说“写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去死了”。对于已经71岁的比尔,40年的禅宗修行,20年的大陆行走,他重走了一段段重要的历史,而他的这段历史,也将被人铭记。
《丝绸之路》
作者:(美)比尔·波特
译者:马宏伟、吕长清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定价:39.80元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负台湾佛光山修行,1991年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著有《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丝绸之路》《彩云之南》等,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