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衣食住行都可低碳

2014-08-07靳义翠

祖国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排放量住宅饮食

靳义翠

节能减排,往大了说是世界共识、国家任务、科技界的革命,往小了说却与每一片衣、每一箸食、每一步路息息相关。人类主宰了地球,保护地球就得从人类做起。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低碳生活需要全民行动

低碳服装:

让环保为美丽加分

衣服也会增加碳排放?听起来不可思议,可这就是现实。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最后运到英国销售。预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共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过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任何一件衣服,从还是庄稼地里的棉花、亚麻开始,就会消耗无数资源。它要经过漂白、染色的工艺才能变成纱线、面料,经历成衣制作、运输、洗涤、熨烫等一系列过程都会产生碳排放。使用后,最终被焚烧、降解,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有碳排放发生,就更不用说那些在加工生产中会产生严重污染的皮革业了。对于中国十三亿人口来说,服装的碳排放量是一个大数据,推广低碳服装将为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据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纯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和涤纶相比,谁更低碳,一目了然。而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大麻纤维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环保,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纯棉、纯麻服装是低碳服装的首选,不仅环保,更因少了漂白等环节,穿起来更加健康舒适。加之纯棉、纯麻布料柔软飘逸,给人脱俗之感,更能衬出个人气质。

如今,在美国等一些环保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了服饰上的“碳标签”。它是服装生产厂商推行服装生产工序更透明化的一个不错手段,利于消费者更快地掌握衣服的环保性能,也更利于服装界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近期他们推出的“衣年轮”、“树年轮”等概念就与“碳标签”的功能和意图是一样的。而国内的衣服,“低碳”还未形成概念,只是出现了几个以“棉、麻”为标签的衣服品牌。

布料的选择和服饰标签只能“治标”,其推行也只取决于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并不能“治本”。如果想从源头上让衣服“低碳”,只有在布料生产材料上“做手脚”才能从根本上起到作用。最近一家日本纺织企业与名古屋市立大学携手,利用废弃香蕉茎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被称为香蕉茎纤维的新纺织材料,为世界上每年多达10亿吨的废弃香蕉茎找到了出路,这就是“环保服装“。德国环保服装专家霍芬说,“一件衣服有8000多种化学制剂被用来把原材料变成服装面料和衣服,而环保服装使用的纤维具有改善人体循环、抗过敏和抗菌等特性。”

“环保服装”需要我们技术上的研发和创新,这是一种长期和较为困难的事情。 要做到环保,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旧衣改造”,也就是说把过时的衣服有创意地进行翻新,使它具有新的价值。旧衣翻新不仅是一种环保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趋势。如在东京等大城市,就专门出现了替人翻新衣服的店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衣橱里的衣服也越来越多。估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买了新衣服不想穿,任其压在衣橱的角落,等到一年一度整理时,就废弃一角或者随便送人。这其实是一种极度不环保的生活方式,未免造成浪费,不是说不让买新衣,而是在买的时候,想好其搭配方式,尽量将每款衣服的特点发挥出来。随时做好“混搭”的准备,让服装拥有更高的出镜率和使用率,这也是相当负责任的低碳穿衣方式。

对我们来说,技术和研发也许是长远而“不接地气”的事儿,但选择和观念却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紧缺的时代来说,服装的美丽不在于奢华多样,而在于环保健康。

低碳饮食:

观念和习惯的革命

“低碳饮食”这个概念,现代人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从食材的角度解读,认为低碳饮食就是摄入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注重摄入肉类等蛋白质饮食,减少谷物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种是站在环保的角度,认为低碳饮食就是减少碳的排放量,注重多吃素食,减少肉类等食物的摄入。低碳饮食能够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污染但又能很好的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甚至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营养吸收效果的饮食方式。现在很多人倾向于后者。

低碳饮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更为健康、营养的选择。将低碳饮食融入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材的选择,烹调的方式,餐具的选择,食物的用量,这些都是在饮食生活方面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在食材的选择上,多买多吃时令的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运输中的碳排放量;可尽量多买一些野生的食物来食用,比如野生的海产、河鲜,这些食物不但天然健康,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饲养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消耗和碳排放。为了节约能源,每次购物量小一点,购物次数多一些。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在冰箱中囤积一大堆食物,浪费许多电能,又可以避免食物变质,造成浪费。

除了这些,应尽量选择植物性食物,素食主义者堪称低碳饮食的先锋。专家建议,多选择大豆类及坚果类食物,不但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还可以更多地摄入有利于健康的ω-3系脂肪酸。那些无肉不欢的人也可以低碳饮食,可选择鱼、禽等粮食转换率较高的肉类——要知道,生产1公斤鸡肉需2-3公斤粮食,4-6公斤粮食才能转化为1公斤猪肉,所以吃鸡肉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远小于吃猪肉。过度肉食易于导致身体超重和提升患病几率,吃素却减碳又减病,在“三高”频发的当今中国,吃素改变的不仅是体重,更是健康。所以,引导市民改变陈旧饮食观念,倡导科学消费,势在必行。

在烹调方式上,选择简单的,以水或水汽为热媒的烹调方式,如凉拌、白灼、清蒸等,减少需高温长时间的烹调方式,如油炸、油煎、隔水炖等,这也与健康饮食的观点不谋而合。四季不断的火锅,整个进餐过程都在加热,燃料一直处于消耗状态,既造成能源浪费,又加大了碳排放量。专家建议,低碳饮食要讲究烹饪技法,食用火锅时间不宜过长,还应尽可能减少制作繁杂又费火的油煎、油炸、裹粉、勾芡,代之以简化加工程序的蒸、烫、烤、涮。司厨50多年的中国烹饪大师艾广富提出“低碳饮食,冷菜当先”,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和支持。endprint

同时,选择节能的炉具、锅具亦有利于节碳。电磁炉的工作原理和传统炊具不同,它的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平均高出近1倍,是典型的绿色炊具。电磁炉可以根据不同的烹调要求调节能耗,更加低碳节能。此外,微波炉、焖烧锅、多层蒸锅也会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

低碳饮食,要选择好餐具。据专家测定,一个瓶子重复使用20次,可减少30%的碳排放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饭盒,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大,消费数量也很大。低碳环保人士不使用这些“一次性”用品,他们有一个明显的“标签”,那就是自备筷子、勺子、杯子、饭盒。

低碳饮食,要“光盘”不浪费。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够5000万人吃一年,我国仅餐饮浪费食物中的蛋白质一年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食物从原料到烹调到食用都会耗费大量资源,对食物的浪费等于在耗费这些资源,绝不是“低碳”生活。低碳饮食,要提倡“光盘”,厉行勤俭节约。

低碳饮食并不只是“吃素”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崇尚科学、有利环保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身体力行。

低碳住宅:

用政策合力构建

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建筑运行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加快发展低碳建筑,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控制体系,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起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首先,住宅低碳技术科研成果显著。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69项,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适用技术研究与珍珠岩保温砂浆、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旧房节能改造、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已建建筑节能改造、空心砖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等。其次,部分节能产品产业规模上也有长足的发展。比如,我国外墙外保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实现从无到有,当前产量规模已居全球第一,拥有包括模塑、挤塑聚苯、聚氨酯、岩棉、酚醛、浆料等多种保温材料和贴、喷、抹、模板内置等多样化做法。

从未来看,低碳建筑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建建筑节能。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如果我国新建建筑都严格按照节能50%或65%的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将对节能减排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二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包括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10倍甚至10—20倍,是节能改造的重点。三是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秦岭以北的城市年户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基本都在2.5吨以上,而秦岭以南没有实行集中供热的城市每年户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一般都在1.5吨以下,这说明供热计量改革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推动低碳建筑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政策合力:

第一,加强对低碳建筑及其意义的宣传。目前,人们为了与传统住宅区别开来,提出了节能住宅、绿色住宅和低碳住宅等概念,但从公众的角度看,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异同在哪里,并不清晰。因此,只有在理论上进一步明晰节能住宅、绿色住宅和低碳住宅的定义,才能让大家都能了解和接受,并加以推广。

第二,制定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在标准制定上,要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管理标准等。在标准执行上,目前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基本上已经严格执行节能50%以上的标准,但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施工环节现在还有10%左右的建筑没有严格执行节能标准;中小城市和村镇还没有启动这项改革等。

第三,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树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理念。一是建筑材料低碳。低碳建筑首先应在建筑材料上实现突破,包括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等,这种突破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相关低碳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二是建筑施工低碳。据测算,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约20%,水耗可以减少63%,木模板消耗量减少87%,产生的施工垃圾量减少91%。如果要在施工阶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采取装配式施工,推广全装修。三是建筑使用低碳,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第四,制定低碳建筑推广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从供应端看,对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应研究和制定财政补贴或信贷、税收优惠政策。从需求端看,对购买符合标准的低碳住宅,应在国家住宅消费政策中加以考虑和引导。

低碳出行:

硬件与理念同行

在伦敦,自行车租赁业很发达,骑自行车是最快捷、最便宜、最健康、最环保的方法;在哥本哈根,1/3的上班族使用自行车,根本哈根市民一直保持着利用自行车的传统;在荷兰,1600万人口的自行车拥有辆高达1700万。而在我国,仅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就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而低碳出行虽广为宣传,却并未真正进入到人们的观念中。

近几年来中国雾霾天气现象的出现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其中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汽车尾气的排放又是造成颗粒物增多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雾霾带来的危害,我们应该改善环境,从自身做起,绿色出行、低碳出行。endprint

“低碳出行”,指的是在出行中,主动采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倡导在出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的深层次表现。低碳出行包括: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出行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比如自行车与徒步等。

低碳出行,需要市民出行理念的改变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低碳出行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但要市民内心认同绿色出行,并转变成自觉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以及有效的引导和示范。要让低碳出行走得更远,还需公共交通设施的强力支撑。要想让更多公众参与到低碳出行的队伍当中来,就必须构筑起更为完善、更有效率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从而通过有效的疏导,让更多人放弃私家车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绿色出行绝非哪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推动所能实现,需要多部门协作,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加快公交线网优化进程,优化自行车和步行环境等。同时,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少开一程车,多走一段路,通过自己的绿色出行带动家人和朋友,从而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低碳出行,绿色生活,要实现这一点不是喊两句口号那么简单,也不是仅靠个人的自觉去践行,而更需要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艰苦的研发工作完成。除此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产学研的联动体制和全社会的重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科技支撑无处不在。

近5年,生物燃料从“英雄”变得一文不名。为了种植生产生物燃料毁了不少热带雨林。占用了本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和水资源,或者产生了与被生物燃料替代的化石燃料几乎一样多的二氧化碳。但是,现在放弃它们还太早。接下来的5年,是否要研发更环保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就看我们自己了。比如说用基因重组后的酶或者化学催化剂把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转化成可供发酵(以产生乙醇)的糖类。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可以在水箱或海水中培育藻类,用它们来产生乙醇和丁醇。

现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喝的是油,排出的是碳。据测算,一辆每年在城市中行程达到2万千米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吨,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为2.5千克。当今世界,交通工具是排放“大户”,世界各国都在抓紧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是低碳出行的“硬件”,相比于人们的自觉,新能源交通工具在推动低碳出行上更有力量。

低碳出行,需要理念与硬件同行,政府与市民同步,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其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排放量住宅饮食
Jaffa住宅
春节饮食有“三要”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