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论”眼光下的教育见解

2014-08-07邱磊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杜威经验儿童

邱磊

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美国教育家杜威细细剖析、阐述了儿童在课程学习中与教材、学科、知识、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矛盾”或“对立”一词来概括,作者的思路起于此,思考的终点亦落于此,足可见其中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教育即经验之改造”是杜威的经典论断,但“经验”的动态性却少有人提。书中强调,经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会随着儿童心智的成熟、实践的拓展、思考的深入,不断地丰富和变化。显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于是,所谓的教育“过程论”就出现了。寻根溯源,这种思想取自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其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一种关系、一种过程。杜威深受影响,认为思维实际是一种过程,只要一个人思考,它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过程论”作为杜威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指导和启示我们的教育实践,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儿童普遍早早地脱离野外生活和观察思考,终日困坐在用钢筋水泥铸就的藩篱之中,笔耕不辍,在纸面上完成自己的成长。于是,儿童的记忆力和知识领域被人类长期的历史压得窒息了。这里的深刻矛盾在于,儿童的实际经验是基于其个性、兴趣和智慧而发展的,具有独特性、阶段性和多元性,他的见闻、思想、言语和劳动都是天性成长中的重要部分。而这一特征,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中学,已被置于越来越次要的位置,甚至连幼儿园都有了“小学化”的趋势。

在成人主导的教育秩序中,对待儿童的观点常是静止的,比如我们可以沿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老版本的教材,即使世界再变,时间再久,顶多也不过换个马甲。这种与实际完全脱离,与生活彻底割裂,无法激起儿童兴趣的知识,最终只能以“强记”收场。一堂课也就演变成了一场活脱脱的精神苦役。对此,杜威忧心忡忡地写道:“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来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情感和同情。”

民国大师刘文典有次讲《月赋》,讲至半截,忽然卖起关子,宣称关键处要留到“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再揭秘。原来,那晚恰是阴历十五,皓月当空,他选择在如此的情境交融下侃侃而谈,自然引得了满堂彩。我们的老师可能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机智,去积极地变革方式方法,多与儿童的固有经验、心理发展、生活环境联系,综合使用多版本教材,相互取长补短,凝聚精华。

纵观全书,杜威用“过程论”的观点阐明,儿童都是永远发展中的人,整个教育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经验。儿童和课堂间的种种矛盾和对立,除了源于教师脱离儿童实际的主观思维、惯性思维,源于忽视儿童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外,隐藏更深的秘密是,教师无法在“过程”中动态地对待儿童,而只是注重结果的好坏。

实际上,除了所谓的“结果”无法改变,儿童的一切都处在改变之中;当明白了这一点,“儿童与课程”才能真正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威经验儿童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让我们摇起橹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