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牢牢抓住"根本"

2014-08-07李素珍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丹顶鹤语文课语言

李素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73-02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1.言文字是语文课的根本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都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从而出现许多四不像的课。

最近一次年轻教师的评优课,课文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丹顶鹤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结果几位老师在教学时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在课堂上画画。有个别画的,有小组画的,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丹顶鹤上了。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美丽的丹顶鹤》,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把丹顶鹤的美丽画出来,特别是丹顶鹤的红宝石。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等,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但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

同样是画画,有一位老师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语言材料是积累的重点

笔者认为:语文积累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语言使用经验的积累,对生活观察理解的积累。其中,语言为重。

2.1注重课内积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不论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含蓄隽永的古诗,如《九寨沟》《燕子》《荷花》《卜算子•咏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因此,语文积累时应以教材为本,强化熟读背诵。当然,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会筛选,选择对孩子的表达有启发意义的范文。除了积累语言,还要关注语言表达的经验、技巧。

2.2重课外积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你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自己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外积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课外积累也不能盲目,否则花了时间,效果却不明显。

2.2.1生广泛积累的习惯。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谚语、歇后语,留心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记录到生活笔记中。

2.2.2生选择优秀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看时写写批注,看后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2.2.3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地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教师要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3.出有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但是,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知识运用和能力迁移非常广泛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就容易"出轨",导致脱离文本,脱离教学目标,或者泛泛而谈,不痛不痒。比如讲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有些老师引导学生去讨论"父亲有没有在爬月台时违反交通规则",或者提出问题总是以"是不是"、"对不对"的方式来让学生解决,而这类问题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的无效的问题。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维往往比较活跃,学生敢于质疑,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由于语文知识系统具有的自身的特性和学科特点,在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往往比较分散,需要学习的隐性知识比较多。再者,受到中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阅历尚浅,缺乏对生活深层的体验和感悟,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时候要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或者提出来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或者不言而喻、无需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语文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而是让这些"问题"占据语文课堂,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那些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可能无所事事,产生浪费时间的想法,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读书思考。而这些问题必须有的放矢,要预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偏差性,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本人肤浅地认为语文教学,不管形式怎么变化,课堂教学如果以文字、语言、美感为根本,就会使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也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思想。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丹顶鹤语文课语言
可怕的语文课
语言是刀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丹顶鹤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