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地图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2014-08-07刘云钦
刘云钦
【摘要】地图对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挂图、板图等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熟练掌握图文转换的方法,以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驾驭;地图;实效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范围十分巨大,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一时间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一览无余。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一、提高学生地图能力的迫切性
1.课程教材变革与地理科学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像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像,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图像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学评估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十大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等。
现行高考已改变了以往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方式,强调“以能力要求立意”,地图是考查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舞台,是高考命题不变的主题。但是在答题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不容乐观,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
3.学生现状显示提高地图能力刻不容缓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重文轻图”现象普遍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能熟练背出我国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名称,可不会把这些地形区名称正确填写在空白图上;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分不清东南西北;课本的内容可能熟记,而不会应用于实践;不会读各种地图。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地图能力缺乏,地理学科特点不了解,地理学习方法未掌握的缘故。
二、驾驭地图,提高教学实效
1.以图激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适时出示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如学习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可利用我国铁路交通图设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位于我国的哪个省级行政区?从莆田坐火车去桂林旅游走哪条线路最近?同学们个个忙着查地图,探究竟。如讲授欧洲旅游时可向学生展示荷兰的风车、地中海的阳光沙滩、西班牙的斗牛等图片,同学们心潮澎湃,思绪飞扬,学习热情高涨……
2.以图助记,强化地理知识的记忆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同学们只有把地理知识附着在这副骨架上,才容易记住。因为大脑对图像的记忆更迅速更持久。例如学习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像),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建立起心理地图,强化了地理知识的记忆。
3.以图明理,加深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往往较抽象,用一般的讲解法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倘若借助地图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冷锋及其天气”和“暖锋及其天气”时,教师可边板图边分析,直观形象地把两者的概念、形成过程、产生的天气现象解释透彻。又如学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时,可借助计算机制作立体动画图像演示形成过程,把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学生轻松理解并有效掌握,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4.图文结合,掌握图文转换的方法
地图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像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像 。图像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像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图转文:新教材图像丰富,多处出现以图替文的内容。例如,在讲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而是用图像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三个箭头,分别表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开展讨论,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否则就遗漏了知识点。又如大气热状况过程也没有文字表述,而是用一幅“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代替,图中画出若干箭头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地面(月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地面(月球表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等,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分析图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学会挖掘图中的隐性信息,学会读懂图,并能把图像转换为文字,用文字表述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
文轉图:将课文中繁琐的文字信息转变为简要的图像或图表。如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时,可用因果关系图把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四个概念间的因果关系简明扼要地表示出来。
5.把用图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图、用图能力的养成要靠长期的培养、训练,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瞬间的地图演示即可实现,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使用地理图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势:地理离不开地图。良好的用图习惯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刁传芳,高如珊.《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玉莲.《“图文合一”教学模式对教学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