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2014-08-07黄紫燕
黄紫燕
【摘要】虽然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是我已深知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最困难的就是作文教学,因为它不仅仅在卷面上所占分数最多,更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本文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农村中学由于方方面面条件的限制,作文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进展不快,我所教学的这个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校是一所离县城较近的农村中学,教学水平在全县农村中学中处于上游,但不管怎样,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风气等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导致了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我这短短两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意义的现象。有时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这样的作文是难以情动人的。
拿我所教的七年级二班来讲,每次我布置作文,学生都会有反抗情绪,不是抱怨写不来,就是胡乱写一篇上交。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和“母爱”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可以写记叙文或散文,作文收上来一改,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以事例的形式来表现母爱,而事例就只有两个:妈妈冒着大雨送伞和半夜妈妈照顾发烧的孩子。我开玩笑地对学生说:“我们班的同学有同一个妈妈”。
想想看全班72个学生,如果一大半的学生都是这样对待作文,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而老师也越来越不愿意改作文。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到了中学写的还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烂得不能再烂的作文呢?对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很多次。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村在发展上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背书上的作文。
第二,对农村的中学生而言,要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跟他们的老师有很大的关系。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忽视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高标准的写作艺术所迷惑,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
第三,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对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拿我班上来说,家长只会对我说:“老师,请你严厉地管教我的小孩,要打要骂都可以。”加上班上留守学生较多,平时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只会在生活上对他们加以照顾,学习方面无法进行指导。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面对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难题,我们需要采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的方法来解决。
1.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汩汩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2.规范积累形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写作文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我们要写的东西从何而来呢?积累丰富的材料极为重要。围绕材料积累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确定两种相应的积累材料的基本形式: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且摘抄美句妙言,记下点评之心语。这一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笔精华摘抄,一类是美文感悟积淀。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但是农村中学每个学生的藏书毕竟是有限的,如何使他们有足够的阅读量呢?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第一,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即把全班师生的个人藏书统计起来,汇编一个目录表,全班师生每人一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借阅。第二,充分开放学校图书室,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需求。第三,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并且要求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第四,搞好校刊发放与报纸宣传展览工作,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这一系列做法,为学生创设积累材料的广阔天地。
3.改革评价方式,师生平等对话
作为一名学语文教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的时间花在了作文批改上,但实际效益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学生关注的是“优、良、中、差”的等级或相应的分数,而很少有人去读读评语,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就更不用说动笔修改等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了。
因此作文的评价方式亟待改革,现在很多学校的语文老师都采取了一种名叫“作文互评法”的作文批改形式。我在班上也试行了一段时间,主要的步骤是:
(1)公开展示作文。把学生的作文全部展示在桌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翻阅,并规定每人至少看五篇他人的作文。事实上,一些优秀的作文,会被学生竞相阅读。其实,这就是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去伪存真、学长避短),为写作打下基础。
(2)要求学生每看完一篇作文,都要虚心地吸取别人的优点,真正分享他人的成功,同时又要认真负责地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既可以大到布局谋篇,思想立意,也可以小到字词、标点的运用,都可以发表评论意见。意见可以用铅笔写在同学的作文本上,也可以写在其它纸上给他。同时教师也跟学生一样,每天读上几本,既看同学的作文,也看同学的评定意见,以便随时掌握班级的状况。当然,老师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意见,师生同欣赏、共同评定作文,其乐融融。
(3)开展评定交流会。当学生对他人进行评定发生困难时,当本人對他人的评定感到困惑、有疑问时,当实施评定的学生与被评定的学生之间发生隔阂,意见难以统一时,怎么办?可以展开交流大会。让学生面对面,自由的、充分的开展交流、讨论,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努力谋求与他人的意见相一致。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扮演指挥者、主宰者的角色。在这样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能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
总之,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引导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写作文能有新意,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