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014-08-07林永国
林永国
语文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课程,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这里生成,智慧的浪花在这里激荡。课程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教师如何去正确把握这特点?让学生乐学、好学。这是我们教师应认真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义不容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科书中篇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就好像进入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的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先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接着提出问题: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班长为什么选择了这条绝路?学生有的说:“斩钉截铁”反映了班长决策的坚决、果断。”有的说“战士们为了群众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有的说:“他们斩钉截铁,因为战士们想到为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得。”有的说:“班长只说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的思想和信念是一致的。”……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受到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更新观念,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中我常常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将相和》一文,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设疑问难。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蔺相如如何完成完璧归赵?渑池会上怎么让秦王敲缶?怎样看待廉颇的负荆请罪?利用电脑网络演示课件,抓住这些问题再指导精读重点词、句、段。学生通过交流、理解,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让“小老师” 互教互学。在学完课文之后,师生一起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的兴趣浓厚,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争着做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感受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自己是一体的,还学到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三、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知、含义、用法的整体掌握,要研究汉字的学习方法及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学效率。汉字富有神韵,具有审美价值,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汉字由形、音、义构成,汉字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我们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非常切合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尖”字时,我拿小刀把一枝鉛笔削尖,让学生观察,并指着铅笔尖问:“这是什么?”“铅笔尖儿。”“对,像这样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尖”。如山尖、塔尖、笔尖、指尖。”教学“木”的字形像树,下部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上部加一横是“末”,表示树梢,于是学生也就生动地理解了“本末倒置”的意义,不仅扩大了识字量,也发展了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快乐地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