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做成大文章
2014-08-07蒋丽辉
蒋丽辉
〓〓“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点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生活中谁能天天碰到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大事又怎么能写出震撼人心的“大”文章呢?在这里我想先说一种普遍现象,南方人看到路边郁郁葱葱树树繁花会有什么感觉——没感觉!北方人眼见山川大地浑然一体惟余莽莽会有什么反应——没反应!假如倒过来,那惊叹、赞美便会由衷而来。写作何尝不是如此:身边有景道不得,只因一切太熟悉;身边有情说不出,只因感觉太平常。如果能够从熟悉的小事中挖掘出深的感悟,新的思想不就做成大文章了吗?
〓〓招数一:变平为奇。
〓〓本来你的某种感受是你个体的,写出来显得多么单薄,只要你相信这个世上无独有偶,从你的记忆中好好搜索,你会发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赶快把它写出来,这样个人的感受不就变成群体的感悟了,就使得你的哲理让人信服,当然你所找的帮手最好是出名的文豪或哲学家一类的,只有他们才够分量。如一考生写话题作文《倾听》,他所选的材料是在风雨中倾听心泉的声音。他先写了自己在风雨中倾听的内容,后与李清照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忧伤与苍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与忠贞,还有余光中的“瓦片翻飞,落下雨檐,飞入手心若苍然的蝴蝶,没有雨的雨季”等,这些大文豪和作者听风雨的行为是一致的,但是心情各不相同。作者在这些不同中找到了共同点,那就是:风雨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社会进步还是生活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神往,最后作者巧妙的用上帝和“我”的对话揭示了这一主旨。
〓〓招数二:变浅为深。
〓〓“浅”的是什么。无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平淡无奇的小事吗。“深”的就是强烈的情感和深奥的哲理嘛。有时已经想到了素材,已经把事情写好了,就差一步,这篇文章就变成有份量的大文章了。我遇到这种情形就会对同学说:“太可惜了,一百步已经走了九十九不,就差一步,没有成功。”举个例子吧。我班有一次写半命题作文“假如我是”,有一个学生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你”。他所选择的材料一:假如我是比尔盖茨;材料二:假如我是“罗琳”。也许你会说这算得了什么。比尔盖茨是举世瞩目的电脑天才,世界首富;罗琳是写出了《哈利波特》的写作天才,此学生也是在写了他们的成就与自己对他们的崇拜之后发出一声感慨:假如我是你,那该多好。如果文章就此停笔,文章毫无特色。不同的是作者在第三材料的选择上,极具匠心。他添了这么一件小事:“由于我的成绩还不错,所以在爸爸的朋友圈小有名气。有一天,来了一位叔叔,临走摸着我的头说‘假如我的儿子是你,那该多好!”这时作者水到渠成的感悟到:原来总有人会被人欣赏和羡慕,每个人的背后总会有人说:“假如我是你,那该多好!”很显然,这样就变浅为深了,这也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例子。
〓〓招数三:变窄为宽。
〓〓由于学生生活资源和来源的不足,所以,当他们下笔时,写出的常常是泛泛而谈的空谈,没有创新可言。为何不把学生的目光集中一些呢?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重点结果。比如,最近我叫学生写了《战争随想》的练笔,70%的学生就当起了说教者,只有百分之几的同学能走向细节,如有个同学写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女孩的相遇片段,把那种在战争环境中的紧张和窒息气氛写得很细,当然脱颖而出。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构思,但只要培养相信会有进步。我的做法是进行“瞬间系列”的短练笔,把学生的笔练“长”,化有限为无限。如,“放学瞬间”“运动场掠影”“饭堂一角”等练笔,每个系列都有3-4次练笔,这样“逼”学生看到放学的眼神,起跑的瞬间,吃饭的表情等细节,而且学会用自己的笔把他表达出来。长期有目的的训练不愁学生没有话说没有内容写。这样一来,学生下笔的时候不是空洞无物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蜻蜓点水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心灵的拨动共鸣之弦的细节之美。作文创新当然“蔚然成风”。
〓〓招数四:变少为多。
〓〓意思是多维挖掘,推陈出新。所谓多角度,就是不停留在一个方位,可以从地面、从地下、从空中进行观察;可以看事物的正面,也可以看事物的反面或侧面。比如像南塘华山寺是镇内几个学校学生春游秋赏的好去处,我先带领学生再游华山寺,分析游寺的各个景点,引导学生挖掘不同的侧面,再通过讨论得出了很多的题目。例如:“春游华山寺”“美丽的华山古塔”“重游华山”“华山奇景”“华山赏月”“华山顶上观南塘夜景”等等。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