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总是站在舞台中央
2014-08-07潘城
潘城
陈文华老师逝世了,在悲伤的另一面,我想,您真是一如既往的潇洒啊,毫无征兆,说走就走了。
陈老师相貌清癯,沉默时也充满诗意,古道西风瘦马。饮茶真的会身轻换骨,真的会“两腋习习如有清风生”吧。有的人死了会很沉重,埋进土里。有的人死了如陈老师,会很轻,会飞翔起来,会看到我们所有人。而且我总是想,陈老师看到全中国的茶人都在以各种方式、各种文字,缅怀他、悼念他,他一定会忍不住站在舞台中央做总结发言,因为他总是比任何人说得都精彩。
2007年,我还是个大四的学生,茶文化学院开始筹备大型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那时候“呈现”一词在茶文化领域还是一个生僻词。王旭烽老师把茶界的南山北斗们都请来助阵。有一位瘦瘦高高的老头最后发言,他站到茶艺室讲台的中央,一开口我们都听傻了。会后我问王老师,那是谁?王老师指指办公室的书架,上面是一大批上世纪90年代的《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我们最早研究茶文化就是靠这份刊物,创始人陈文华,真正的茶文化大家!”那天负责拍照的是我摄影系的同学,他走过来跟我说:“拍人物肖像就要拍这种人,精彩、有神!”
2008年,《中国茶谣》上演,陈文华老师出演说书人,那是一个贯穿全场的灵魂人物。陈老师是A角,我是B角,串场彩排我演,正式演出陈老师就到了。我就负责后台监督,给陈老师提台词,做跟班。于是那一年我永远是从侧面看着陈老师的。我看着他,觉得他那么认真,却又那么享受,那么大的学者每一场都来“票戏”,那一定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他一上场,神采飞扬,“话说盘古开天地,自有神农尝百草”,他站在舞台的中央,一袭长衫,一把折扇,用出全部的热忱。但他一下场,就赶紧找我要矿泉水,因为陈老师忍不住要咳嗽。陈老师年逾古稀,背台词比我快,有时候他在台上忘词了,却圆的气定神闲,没人听得出改了词。有时候他在幕后,明明可以念,他却在背,比如道家茶礼那场关于《道德经》和《七碗茶歌》,陈老师就背诵得很享受。背得比台词写得还要多,“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如今他真的乘此清风归去了。
2009年,我们在临安钱王祠里做禅茶月石的雅集,谁来做“茶者”呢?王老师说还得是陈老师。陈老师和陈师母是连夜赶到临安,进钱王祠踩台的。好像是个冷雨夜,怕绊,我搀着陈老师,钱王祠的台阶上黑漆漆的,陈老师站到舞台中央看了看。
2010年,我带着“茶艺红楼梦”的十二钗去重庆演出,“说书人”陈老师在永川与大家汇合。演出那天太阳很烈,陈老师站在舞台中央,汗流浃背。演完后,我记得是“妙玉”和“湘云”给陈老师打伞遮阳。陈老师很高兴,很幽默,他说:“我这是临老入花丛!”
这是我认识陈老师的前三年,之后好像也一样,晓起皇菊来参加我们的国际茶席展,“傻教授”上了央视,小满的月下托付,主持《茶》纪录片的研讨会。他都是站在舞台中央。
已有学者概括了陈文华老师对茶界六大方面的贡献,然而这样一位充满了人格魅力、人生阅历、高尚品德与卓越才学的师长、茶人是永远也解读不尽的。他在或者不在了,都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精神坐标。陈老师年轻时就梦想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却不得不钻进荒冢古墓,70岁以后他走到了舞台的中央。陈老师不是为了“过把瘾”,他是在为中国茶文化的舞台艺术呈现做开路先锋。
陈老师是公认的茶文化学的奠基人,农业考古学科的创始人,正宗大学者,但他一天也没有放弃过对文学艺术的理想与追求。我重听了陈老师去年今日的录音,他说他原本前两年就宣布封笔,他要开始写关于自己、关于茶的长篇小说,那是多么舒服的事啊!想想看,他怀着一个仲夏夜之梦,怀了80个春秋,却用责任与坚韧把茶文化的路基垒了起来。他就像一棵老茶树,命运把他抛到哪里,只要有一点土一点水,他就能扎根、能奉献。
陈文华老师最令我感佩之处,是他的身上有一种消弭现实与理想、大地与天空界限的气质。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学术泰斗而怠慢任何一次茶艺解说,他的《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上可以发表散文、小说和诗,他当然不会没有听到过别人说:“这也算学术。”这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懂得学术更懂得诗的精神,一种超越与飞翔的精神,一种士人精神,一种站在学术与诗的人类精神舞台中央的精神,我说这就是陈文华精神。
当年《中国茶谣》舞台上给陈文华老师做翻译的屈燕飞老师,马上就要生孩子了。一个生命走了,一个新生命来了,“茶谣”已经彻底经历了生与死,诚如它原本就演绎的那样。我仔细的看了看陈老师茶谣的剧照,星斗其学,赤子其人,这样一个人,就这样的去了。但我只要想起他,他总是站在舞台中央。
人物名片
陈文华先生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高级顾问、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高级顾问、浙江林业大学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农业考古》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