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制胜教育评价改革

2014-08-07姚春艳张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考试

姚春艳+张勇

2013年是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在全国批准了28个地级市实验区和两个省级实验区,标志着新一轮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拉开序幕。与以往评价与考试改革不同的是,这次改革最终要实现的是体制、机制以及技术三个方面的变革,其中评价与考试技术的变革是本次改革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

考察第三方教育评价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其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专业机构的专业技术能被市场和国际所认可,才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及第三方教育评价之路得以“走得好、走得远”的关键保证。因此,在当今中国,教育评价技术的科学化、专业化,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推广第三方教育评价的首要问题。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哪个第三方专业机构,要想通过这次评价与考试改革确立其专业地位,就必须在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突破意味着该技术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要符合国家提出的关于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新要求。

无论是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还是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都明确指出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与考试中突出的问题是“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视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因此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针对这一问题,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从上述两个文件中不难看出,历经十多年,我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题基本未曾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教育评价与考试中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破解。因此,任何一项教育评价技术,若不能在“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无法满足国家提出的关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要求,自然也无法完成本次改革的任务。

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始于1999年,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2011年推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课程标准(2011版)。以学科教育为例,学科教育的课程目标、标准和评价,是基于“三维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学科学习目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新版的课程标准,将以往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双基”课程目标调整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依此形成和完善课程标准。同时,2011版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根据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教育评价的科学规律是:教学服从于课程目标、评价与课程目标标准相匹配,才能使教育的结果向着课程目标、标准所引导的方向发生。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我国现行的考试与评价,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制和技术落后),评价目标依旧是“双基”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实质仍是“双向”细目,评价目标、标准与新课程目标、标准严重脱节。加上评价技术和方法落后,评价手段单一,从而导致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除了学科教育的这种评价现状外,基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也称“基础素质评价”)和基于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在我国目前基本处于空白。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0)》,2013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给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明确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基于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这对我国教育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学者都纷纷指出,现有的评价目标、标准、理论、技术、方法等若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课程改革的瓶颈将无法突破。因此,新型的教育评价技术必须要解决评价目标、标准、内容、理论、方法等,与新课程目标和标准相匹配的问题。

第三,要能与国外、国际学业成绩评估接轨。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作为“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咨询”这个教育自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必然要与国际接轨。

当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教育评价项目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以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持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的再研究(简称TIMSS-R)。这两个国际学业成就评估项目的参与国家和地区都超过了40个以上,评估结果也成为各个参与国制订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关注和研究美国国内唯一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全国教育进展评价(简称NAEP)”。这些评估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评估理念,有多元、多维的评估指标。而随着中国中高考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考试以及评价成绩进行对接、异质比较、等值转换等问题也会日益突出。

因此,中国教育评价若不能从国外评估项目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发展出既满足本土需求,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并能有效进行成绩之间的异质比较或等值转换,中国教育仍将因为无法有效可靠地与国际接轨而处于被动局面甚至“闭关锁国”状态,中国的教育评价改革难以实现,教育评价第三方之路也会行将不远。

新型的教育评价技术应该如何建构才能满足上述三个基本的要求,进而推进我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的改革?笔者认为,评价理念的变革,评价理论的应用,评价技术模型的建构,试题的编制、赋分、分析以及成绩报告方式与解释等方面,都需要有重大的突破。

首先,需要有机整合国际知名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多元、多维的评价技术模型,使学业诊断和甄别有据可依。

其次,在试题赋分、计分和统计分析上,新型学业评价技术要依据认知与思维的发生过程,采用对知识、技能和能力测量点分别赋分的结构化方式,形成以“知识、技能、能力”为显性分数,以“方法、过程、策略”以及“情感、价值、态度”为隐形分数的三维分数结构,为诊断和甄别提供丰富的信息。

第三,在成绩报告方面,要能提供面向不同群体的数据报告,也要能提供多元、多维、多重的数据比较,从而为教育咨询,教研、教学、教管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工具和操作平台。

第四,需要有大规模的实证数据支持,以验证评价技术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走第三方教育评价之路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社会各方就此问题达成共识不是什么难题,因此不会构成改革的障碍。而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上的突破,则将成为改革的重点。由此,笔者认为,更多的专业机构应该将研发满足改革要求的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推动我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整体水平的提升,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保证本次教育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考试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