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效果

2014-08-07徐西通

当代医学 2014年35期
关键词:间隙肿块乳腺

徐西通

评价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效果

徐西通

目的 评价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应用于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乳腺肿块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30),且均采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其中试验组以乳腺后间隙麻醉法进行麻醉,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局部麻醉法进行麻醉。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麻醉完全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均麻醉用时显著减少(P<0.05),且平均麻醉药用量较少(P<0.05);平均手术用时也显著缩短(P<0.05),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论 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乳腺后间隙麻醉法;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临床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已广泛应用于乳腺肿块临床治疗,其疗效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肯定。但在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由于传统局部麻醉法采用将局麻药注射于乳腺肿物周围进行麻醉,这种方法由于麻醉药物难以进入到致密的组织部位,而常造成进药量不足、药物小范围浓集等问题[1-2];而麻醉药物本身引起组织局部肿胀,为手术过程中肿块的鉴别带来麻烦,使手术时间大大延长,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而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在这些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选择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乳腺后间隙麻醉和传统局部麻醉组,根据2组术中麻醉药用量、麻醉用时、麻醉效果等指标,评价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应用于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铁一局集团西安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6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36.4±7.3)岁。其中,左乳病变29例,右乳病变25例,双乳病变6例。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0例采用乳腺后间隙麻醉法,而对照组30例则采用传统的局部麻醉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乳腺微创旋切术 仰卧位,患者患侧(单侧或双侧)上肢高举抱头。超声仪探查乳腺以确定肿块部位、肿块大小及数量,根据分布情况选择进针点。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麻醉。进针点预先进行皮肤切开(约0.4 cm),B超引导下刺入活检针,选择合适的旋切刀型号,进行旋转切割,根据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位置调整,直至将病灶部位完全切除。取出旋切刀并进行相关处理。

1.2.2 乳腺后间隙麻醉法 试验组先于穿刺点部位皮下浸润少许,再在超声引导下缓慢进针,且在进针过程中不断地少量地注药。针尖到达乳腺后间隙后,适量推注给药即可。

1.2.3 传统局部麻醉法 对照组选择多点注射,根据肿块部位,在各肿块四周进行注射。

1.3 观察指标 根据麻醉药用量、麻醉用时、麻醉效果和手术用时等指标,评价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应用于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效果。其中麻醉效果根据手术过程中患者是否感到明显疼痛进行判断[3],若无疼痛感,则认为麻醉完全,否则认为麻醉不完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患者的麻醉药用量、麻醉用时、麻醉效果和手术用时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麻醉药用量、麻醉用时、麻醉效果和手术用时情况比较

2组麻醉完全率均为100%,麻醉效果可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麻醉用时减少(P<0.05),且平均麻醉药用量较少(P<0.05),因为手术中不再需要多点、多次注射,既避免了药物的损失,又提高了麻醉的效率,不仅降低了手术成本,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试验组平均手术用时也显著缩短(P<0.05),对照组采用传统局部麻醉方法,手术中,注射的麻醉药物会引起组织局部肿胀,给肿块的鉴别带来麻烦,使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3 讨论

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与传统的乳腺肿块切除术相比,其具有微创、简单、安全等优点,且对于患者乳房的外观伤害较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临床治疗中。但在乳腺微创旋切术中使用传统的局部麻醉法,容易造成进药量不足、药物小范围浓集、引起组织局部肿胀等问题,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加大了手术的难度。

文献报道指出,乳房的神经支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支配方式——肋间神经穿支支配。这种支配的特点是行程比较恒定,且肋间神经末梢的走向是相互重叠的。神经节经前胸壁穿出后经乳房后间隙进入乳房内,第2~4肋间神经前皮支和第4~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发出分支至乳房部位,第4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则从腺体的基底部穿过分布于乳头、乳晕区域,分别进行支配。因此,若将麻醉药物注入乳腺后间隙,就可以起到麻醉上述神经支的作用,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依据乳房神经支配方式的特点,采用的一种新的麻醉方法称为乳腺后间隙麻醉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局部麻醉法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4-5]。

本研究中,2组麻醉完全率均为100%,手术都是在无痛状态下进行,过程中不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与传统局部麻醉法相比,乳腺后间隙麻醉法平均麻醉用时和平均麻醉药用量均减少(P<0.05),因为手术中不需要多点注射,特别是对于单侧乳房上有多个肿块的患者,也不再需要多次给药,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能避免药物的损失,提高麻醉的效率,降低了手术成本。

传统局部麻醉法有一个关键性的缺点,就是该种麻醉方法会造成组织局部肿胀,给肿块的鉴别带来麻烦,增加了手术的不确定性。而乳腺后间隙麻醉法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是乳腺后间隙部位的注射,不会造成肿块,且由于注射点单一、位置确定,也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麻醉药使用的剂量,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6-7]。

乳腺后间隙麻醉法操作更加简便,注射部位不随肿块的部位的改变而改变,且推注麻醉药物时,注射针头到达乳腺与肋骨间隙,因此推注药物时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加之麻醉药物不是在乳房组织中扩散,而是在乳腺后间隙部位迅速弥散开,有快速作用于附近的神经分支,因此,麻醉效果产生很快,进一步缩短了麻醉时间,也缩短了手术的整体时间,降低了临床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安全性[8]。

综上所述,乳腺后间隙麻醉法作为一种新的临床麻醉方法,代替传统的局部麻醉法用于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将乳腺后间隙麻醉法与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联用应用前景广阔。

[1] 王懋莉,丁昂,殷初阳,等.经乳腺后间隙入路行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活检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7):686-689.

[2] 浦玉芳,戴丽娟,姚卫康,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切除乳腺良性肿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28):61-62.

[3] 刘广寅,刘琳,佟易凡,等.乳腺肿块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中乳腺后间隙麻醉法与传统局部麻醉法的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 26(12):1048-1049.

[4] 刘广寅,刘琳,张志勇,等.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中应用乳腺后间隙麻醉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40-2241.

[5] 朱彩荣,马宏民,蔡媛璇,等.乳腺后间隙局部浸润麻醉在乳腺多发性肿物Mammotome系统旋切术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13-514.

[6] 黄文祯,易坚,赖闺娥,等.Mammotome系统切除不同深度乳腺良性肿块的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7-59.

[7] 孔恒,陶霖玉,齐柯,等.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0):1326-1328.

[8] 杜亚平,黄汉源.乳腺后间隙区域阻滞麻醉行乳腺手术1375例[J].人民军医,2001,44(4):20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49

陕西 710054 中铁一局集团西安中心医院麻醉科(徐西通)

猜你喜欢

间隙肿块乳腺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间隙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紧流形上的SchrÖdinger算子的谱间隙估计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浅谈保护间隙的利弊与应用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