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一把剖析教材的“手术刀”
2014-08-07朱高峰
朱高峰
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问题与教材相关(注:本文涉及到的教材均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这是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是按照教参的指引依样画葫芦,还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解读教材?答案不言而喻,关键在于如何把个人观点和教材有机融合。“课程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教学变革的路径。
“课程领导”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和全国多所学校合作开展的课题,其解释如下:指统领/指引/带动/引发一个共同体或成员在课程开发与变革活动中的所有行为或过程。课程领导的内涵丰富,其中有这样两条:①课程领导存在于各个层级的课程开发与变革的活动之中;②课程领导者可以是组织团队,也可以是个人,甚至是物,如国家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领导在课程变革中的价值,笔者对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实践:
一、对教材课题重新排序
每册教材都包含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的内容,但是这些课题前后的排序原则我们无从知道,所以我们也习惯按照目录中的课题顺序上课。但这是否就是最合适的选择?笔者就此产生了一些疑问:教材目录为何要这样安排?前后课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我是否应该对这些课题重新排序组合?联想到曾经使用过的艺术教材按照单元形式关联一组课题,于是我依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对课题重新排序和组合。
在此,笔者作如下说明:
(1)教材共编排了19个课题,分属四大领域的内容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红色课题为“造型?表现”、蓝色课题为“欣赏?评述”、紫色课题为“综合?探索”、绿色课题为“设计?应用”。
(2)笔者按照不同的关联方式将教材内容分成6个关联单元
①“线条造型关联”:该单元是指导学生进行线条造型与装饰的阶段性教学,将原本分散的线条学习内容归类到一起,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反复强化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巩固性发展;
②“表现手法关联”:该单元式指导学生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不同材质、工具所形成的造型特征以及各自表现手法的变化特点;
③“主题表现关联”:将主题内容相似的课题归类到一处,应道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④“色彩运用关联”:从三年级开始教材中编入了色彩的知识,包括三原色、三间色、冷色、暖色、色相、邻近色等,但是缺少运用色彩技能的课题,所以学生学了就忘或者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所以在这个单元将色彩知识和运用方法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技能的能力;
⑤“作品运用关联”: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或者将几件作品组合形成新的作品,这不仅能节约学生的创作时间,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⑥“技法运用关联”:该单元除了教材中的课题,还有根据教材严肃出来的拓展内容。范例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按照箭头方向安排各个关联单元的授课时间,虚线箭头表示在上该单元时候需要运用哪些前面的技法知识。
如何对课题进行关联归类的方法很多,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对教材是否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根本的准则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有多深的理解。至始至终贯彻课程的理念,将有助于教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二、融合个人想法的创新教学
将整个教材“肢解”成几个“部件”只是笔者探究“课程领导”变革的面,课程变革的点还是要落实在单元的每个课题上。研读教材的时候笔者总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否完成课题提出的学习要求?我该如何替换内容从而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同时符合课程意图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该如何将美术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认知的知识点?在对自己提问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教学预想,从而对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教学。
例:三年级第5册课题十一《怪兽》
怪兽的无形化特征造就了其千姿百态的形体。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电影、电视、图书等)的影响。选择合适又易于学生表现的创作方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选择“撕纸”这样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先用纸撕出一个轮廓(或者撕后再拼贴),然后用点、线勾画,形成将手工和绘画融合的综合性表现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两种撕贴的方式:整体式和拼贴式。
相对于用绘画的方式塑造怪兽来说,撕纸造型表现出了在形体造型方面的优势:既可以随意的来撕出一个形体,也可以有意识的撕出怪兽的不同部位进行拼贴,每个学生得到的造型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困扰学生如何创造怪兽形体的难题。
以上案例分别从创作手法的变换、技能概念的具象转化、工具材料的创新使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变革实践。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创作体验,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注重创新精神是美术课程的理念之一。笔者以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身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如此才能在不断的变革、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教学思想。依托课程领导理论,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笔者将继续围绕着教材与教学做深入探究,逐步形成基于国家教材、符合我校学生发展水平的校本化美术课程。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