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击配件市场假劣产品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汽车维修业将引入全球统一编码
2014-08-07张海燕
● 张海燕
为打击配件市场假劣产品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汽车维修业将引入全球统一编码
● 张海燕
汽修市场打假以后将有标准化数据依据了。9月17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就“汽车维修行业全球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服务项目”合作的新闻发布会暨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合作双方将通过在汽车配件产品、汽车维修、流通企业以及行业管理进行标准化的统一编码与标识,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规范服务、规范行业管理,打击配件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汽修行业问题多多
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民用汽车已达1.37亿辆,是10年前的6.6倍;汽车突破百万辆的城市有31个;城镇家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是21辆。汽车社会的来临,促进了中国汽车后市场蓬勃发展。目前,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48万家;年度完成维修车辆为3.4亿辆次;截止到2014年,我国汽车维修配件规模已达1.6万亿。
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配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魏同伟介绍,随着民用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的保养与维修已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由于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不够规范,竞争规则不健全,假冒伪劣配件带给消费者的维权事件与日俱增。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社会问题:维修技术、配件质量等问题,直接导致行车安全;检测技术、配件质量问题导致过度排放,严重影响城市空气;汽车保养不到位,汽车配件质量问题导致事故频发,造成城市拥堵;汽车服务缺乏诚信,造成消费者严重不满。
行业问题:缺乏后市场配件质量标准;缺乏权威、公信力强的检测认证机制;主要生产商分销体系简单、落后;流通资本没有流通到汽车服务领域;信息化管理落后。
监管问题:政府、行业对市场缺乏实质有效的管理办法;缺乏惩治违法、违规的长效机制和严厉手段;多方管理,导致失衡。因此,汽车后市场亟待加强监管,假冒伪劣配件已成为影响汽车配件、维修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市场问题:经营主体散、乱、差、小,很少有品牌形成;假冒伪劣产品无法杜绝;不开、虚开发票,偷漏税严重;价格无序竞争,没有经营规模等。
政策扶持引导后市场发展
据魏同伟介绍,我国汽车市场现状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自2010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针对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有关文件和法规,以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0年,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销售行为以及汽车配件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2012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与反垄断局开始针对汽车行业的反垄断开展调查;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国务院法制办组织下,主管汽车产业发展的5个部委对欧盟、美国汽车后市场在反垄断和市场管理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等。2014年5月底,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6月3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7月15日,在质检总局的指导下,为打击汽车配件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保护名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由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牵头,联合业内众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汽车配件打假保优协作网”,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配件行业打假保优协作平台。
汽车零部件有了“身份证”
汽车维修行业是我国方兴未艾的汽车后市场的中坚力量和纽带,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据魏同伟介绍,为落实国家政策,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汽车业服务质量,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经过多次的实地调研和共同研究,达成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采用统一编码与标识的技术合作共识。
魏同伟表示,全球唯一的编码与标识是企业及产品的唯一“身份证”。配件产品唯一编码在全球贸易与信息交换、共享中是唯一的辨识依据,是增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将有效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产品编码与企业的位置码绑定应用,为汽车配件产品质量追溯、品牌化发展、维修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与维修质量责任界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与投诉受理、保险理赔、金融服务、政府监管、云平台服务等提供标准化数据依据。
企业的唯一标识代码将作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社会行为、商务活动等的唯一“身份证”,是企业各种关联信息的唯一索引。而采用统一编码与标识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及人工成本,提高行业管理、市场流通、商品交易及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的效率。
数据标准化是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基础。根据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采用国家标准,规范维修企业的唯一编码、配件产品的唯一编码,以及维修行业管理代码,将促进维修行业的配件市场、维修服务以及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提升汽车后市场的服务水平,加快转型升级。
据了解,目前有关“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的地方标准正在陆续出台,国家标准将在今年年底报批,有望尽快颁布。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将为汽车配件生产、流通、维修,后市场的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质量保障体系、云服务平台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