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盖房养牛为何是美国名校重要功课

2014-08-07雷泓霈

师道 2014年6期
关键词:养牛转学哈佛大学

雷泓霈

昨天,重庆南开中学学生彭书涵被美国深泉学院录取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广为转发。深泉学院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沙漠的一个峡谷里,整个校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场,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规定的学业,而且要利用学余时间盖房子、种地、养牛,养鸡,供给平时的日常生活。深泉学院流传至今的校训:劳动,学术,自治。(5月7日《重庆商报》报道)

学校绝对不是简单的贩卖知识的“教育中介所”,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更要将劳动能力、公民意识,放在教育本位,让学生成为健全、完善、善于担当的公共型人才。

比如原始劳动、盖房养牛等历练,非常辛苦非常累,学生的筋骨触摸到了苦累的味道,才能更好珍惜学习机会,进行不知疲倦的继续跋涉和坚守,才会在未来生活中,积极担当,笑傲挫折,不言退缩。再比如参与学校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事务的管理等,提升其公共认知能力,对各种公共生活、教育管理,亮出思维,大胆说话,直陈利弊,毫不畏惧,自己不是背诵书本的书呆子,更是未来毋庸置疑的“社会人”、“公共人”,积极培养和提升未来公民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公共良心和公共参与能力。

所以,深泉学院才取得骄人的教育成绩,“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里,16%的学生转学到了哈佛大学,13%转学到芝加哥大学,7%转到耶鲁大学,7%转到布朗大学。其他转学的学校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斯坦福乃至牛津大学等名校。”在和哈佛大学的对比中,也毫不逊色:深泉学院 99 哈佛大学 88 ;学术质量得分:深泉学院 99 哈佛大学 99; 师生比:深泉学院 14 哈佛大学 17 ;录取率: 深泉学院 7% 哈佛大学 9%。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

看看我们,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在中国,劳动教育已大为萎缩,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生活能力极端低下,城市的男孩状如面条,弱不禁风,不会洗袜子,不会下面条,不会炒鸡蛋,个别的大学毕业了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更别说拿锄头下地劳动,养牛盖房了。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发展,而将“劳动”、“自治”都扔到一边的时候,注重就是一种教育失衡,孩子不懂得珍惜,不知道体恤,耐挫力弱化,经常被自己打倒。缺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发展动力。

还有自治能力的弱化,因为缺乏公民教育、社会教育的历练机会,孩子走上社会就是一个呆头鹅,什么事情都不积极,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暖置若罔闻。完全成了一个“工作机器人”,缺乏生活和社会情趣,幸福指数不够高,快乐心境不够多。这样的人才绝对不是成功人才、优秀人才、有竞争力的人才。

劳动教育、生活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缺失,已成了中国教育界深以为痛的现状,我们总认为,没有时间进行劳动和自治理念的实施。不是我们没有时间,而是我们不愿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或者说在“功利教育”中陷得太深,不好自拔。深泉学院的成功对我们是一个无声的嘲讽。

多借鉴深泉学院的这种办学理念,在学术发展的缝隙中,让劳动教育和自治教育得到真正落实,让更多孩子成为和谐人才。

责任编辑萧 田

猜你喜欢

养牛转学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两头牛的命运
养牛伯脱贫纪事
理想
我也转学了
转学的烦恼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原来如此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养牛屯里的“牛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