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论礼乐

2014-08-06刘思禾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季氏先祖礼乐

刘思禾

1.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

【注释】杞,夏朝遗民建立的诸侯国。宋,殷商遗民建立的诸侯国。征,印证。

【解说】据学者的推测,原始社会时就有各种仪式,这是礼的源头。夏商周三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礼慢慢系统化,规模越来越大,具备了政治功能。孔子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都了解,他最称赞的是周代的礼乐制度,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这里所说的礼,就是夏商周以来的中国文明体。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注释】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

【解说】有子是孔门的贤才,他对礼的功用做了一番说明。礼是来区别身份的。地位高低,关系远近,都通过礼仪来表达。比如称呼,有的人要称先生,有的人要称老师,有的人可以直呼其名。但是,礼最后要达到的是一个和乐的状态,虽然身份有别,却都融洽无间。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不过,礼的最佳状态是和,可也不是为了和而和,不可丧失了原则,关键在于秩序与和乐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平衡,这是儒者们理想的礼治秩序。

3.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八佾》)

【注释】禘,祭祀先祖的礼仪。

【解说】古礼一般分做五类,即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祭祀天地、祖先之礼。凶礼,比如丧礼。军礼,与军事有关的礼仪。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嘉礼,比如婚礼。禘礼是吉礼中祭祀先祖的礼仪。古人把先祖看成上天的神灵、宗族的源头,因而祭祀先祖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只有天子才有这个特权。当有人问孔子禘礼时,他推辞说不知道,因为这事特别重大。他又补充说,真正领悟禘礼精神的人,他治理天下的话一定了如指掌吧。孔子说过,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在他看来,礼乐是一套文明秩序,圣王把握了这些,政治秩序才能够得以实现。

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注释】季氏,鲁国的卿。八佾,一种乐舞的队形,八人一行,共八行。

【解说】礼总是和特定的仪式相关。在祭礼中,在庭院中成列舞蹈是向祖先表达敬意。仪式有不同的级别,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季氏是卿,应该用四佾。但是这时候礼崩乐坏,没有人按照规矩做事,季氏权力大,就用了最高的礼仪。孔子对此非常痛心,季氏这样僭越的事都能做,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

【解说】礼的精神中包含着谦让不争的意思。孔子说,以礼让作为治国的原则,治国还有什么难的吗?要是不能的话,这礼又有什么用呢?他在叹息谦让精神在礼中丧失。礼让作为治国的原则,就是要求处高位者尊重下层,待之以礼;对待财富和权力时要礼让不争。所以孔子赞赏三让天下的泰伯。因为只有这样,礼乐秩序才能很好地运行。今天是一个竞争流行的时代,礼让的精神已经离我们太远了。

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解说】礼表面上总是一些仪节,人们常常重视外表,忽略内在。所以孔子提醒人们,仁德才是礼乐的根本,否则不仁的人之于礼乐又有什么关系呢?礼并不就是玉啊帛啊这些祭品,乐也不是钟啊鼓啊器物,而在于内在的敬意。祭祀时与其花费很多用在仪式上,还不如节俭些。丧礼时不应该掉以轻心,应该有内在的悲痛。这才是礼乐的根本。

7.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注释】葸,畏懦。音xǐ。绞,尖刻。

【解说】孔子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他的礼仪之间应该协调。否则,过于恭敬而缺乏礼仪提振,就会烦劳。太过谨慎而缺乏礼仪扶助,就会畏懦。过于勇猛缺乏礼仪约束,就会发生变乱。过于直率而缺乏礼仪修饰,就会尖刻。德礼兼备者,才是君子,才能够治民施政。礼,用常用的话说就是规矩,有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光讲规矩,没有内在的修养是不行的;可是光讲内在的修养,不用礼仪去约束润色,也是不行的。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礼仪相得益彰,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8.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解说】孔子说过立于礼,成于乐。乐对人格的养成是影响巨大的。这里孔子评价了古代两个乐曲。《韶》乐相传是舜的乐曲。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想不到音乐之美到了这个地步啊!所以他说韶乐尽善尽美。而《武》是周武王克商之后的庆祝舞曲,多了些杀伐气息,所以孔子说它很美,但是温厚之意不足。在孔子看来,乐总是要温柔敦厚,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才好。

【总结】

今天人们对礼乐很陌生,大家常听到的是礼教杀人一类的话,这是近代以来偏激反传统运动的影响。温良有礼,这最让人感怀的中国情怀,在中国大陆很少见到了,倒是在台湾社会,在韩国、日本的电视剧中能够见到。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社会的核心,这是一个准确的历史判断。我们可以借助西方的法治来理解中国的礼治,这两种文明形态分别对应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在一个熟人社会里,一套适当的仪式就能维系秩序。大家用磕头、作揖、排座位、恰当的称呼、不同的服饰来区别身份,以履行各自的职责,上下有序,尊卑有常。可是在一个陌生人社会,比如罗马帝国中,人与人之间并不熟悉,也缺乏彼此之间稳定的关系,因而一套普适的法律体系就成了维系秩序的必要,一套由此建立起的文明秩序也就应运而生。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以亲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因而礼教就成了基本的文明原则,守礼循礼就成了社会上的基本评价标准。即使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了,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还在,因而礼作为一种传统在政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还能起作用。

猜你喜欢

季氏先祖礼乐
有话如是说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大河村奇遇记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先祖?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