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劳模 新风采
2014-08-06孙建冰马萱
孙建冰+马萱
尉凤英,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她仍在积极宣传劳模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着余热。近日,笔者来到尉凤英老人的家里,聆听她讲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心怀感恩 誓为国家建设出力
尉凤英朴实无华,笑容可掬,虽然走路不像年轻时那样利落,但神采奕奕,说起话来底气十足,丝毫看不出她已是81周岁的老人。提起成长经历,尉凤英说:“1933年6月12日,我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在我三岁时就去世了,养活我们兄妹三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全靠母亲做零活儿把我们养大成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每天穿着麻袋片,要饭、捡煤核、挖野菜。”提起童年的艰辛,尉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有一次过年,母亲从垃圾堆里捡来日本人丢掉的几个鱼头,说:‘过年了,我给你们做鱼吃。炖了三个鱼头,就算是过了个年。那时我便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人民翻身做主人了,我一定要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好好报答国家。”1948年11月,辽宁解放,尉凤英真的翻身做了主人。
1953年1月27日,20岁的尉凤英考到沈阳七二四厂做了学徒工。她微笑着对记者说:“当时,我是怀着一颗朴素的感恩之心去工厂上班的。在进厂之前,母亲对我说:‘会秋(尉凤英的小名),上班以后要好好跟师傅学习,要嘴稳、手稳,腿勤、手勤,人品要端正,不能给家人丢脸。就这样,我带着母亲的嘱托来到沈阳七二四厂。第一天上班时,我对师傅说:‘您多分配任务给我,我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有的是力气。当时,师傅看我有些毛手毛脚,就笑着对我说:‘我相信你,只要你说到做到,就会有出息。”就这样,透着一股虎劲儿的尉凤英开始了学徒之路。
刻苦钻研 勇当技术革新先锋
刚进厂时,由于技术不熟练,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尉凤英急得直哭。因为生产进度跟不上,还影响了整个小组的生产进度。有一天,尉凤英为了追赶进度,就使劲“吃刀”,没想到因为用力过大,刀折了,活儿也废了。邻床的师傅看到后,就对她说:“干活儿不能用蛮力,必须想办法、找窍门。只有改进工具的性能和传统的操作方法,才能多出活儿。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别看窍门小,找到就是宝。”师傅的一番话,使尉凤英迷上了技术革新。
“当时,我为了‘找窍门费尽心思。就连吃饭时,我也经常用筷子蘸着菜汤在桌子上画图。”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尉凤英终于利用簸箕簸豆子的原理、建筑工地工人筛沙子的原理制作出了机器模型。尉凤英告诉记者:“那时,我白天生产,晚上就留在厂里把机床卸下来,安装上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试验,边试验边改进。天快亮时,我就躺在地上睡一会儿。”最终,在师傅的帮助下,尉凤英终于研制成功了“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这两项技术革新使生产效率提高了80%,提前118天完成了1953年全年的生产任务。当年年末,入厂不到一年的尉凤英被评为厂里的“模范徒工”。1954年,尉凤英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这次革新的成功,使尉凤英尝到了甜头,也让她认识到,要想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此后,从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里,尉凤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仅用434天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尉凤英感慨地说:“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强多了。虽然日子好了,但是咱们不能忘记过去,还得继续奋斗,保持住当年的工作状态和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终生难忘的时刻
1955年9月28日,是尉凤英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幸福时刻。尉凤英激动地回忆说:“我作为1955年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到了北京。到北京后,得到通知,第二天毛主席要接见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我激动得一夜没睡。为了见主席时显得精神些,我便拿来自己的刷牙缸,往里面倒入热水,用缸子烫裤线。来到中南海,我捡起一片树叶小心翼翼地夹到笔记本里留作纪念。在怀仁堂,我们在大厅里等待着主席的到来。突然,大厅里响起了《东方红》的音乐,毛主席走了进来,我站在那里使劲鼓掌,手都拍红了还嫌拍得不够响,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毛主席握住我的手问:‘你从哪里来?干什么工作?叫什么名字?我哽咽着说:‘我叫尉凤英,从沈阳来,在军工厂工作。毛主席一听是军工厂的工人,便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你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就更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辜负大家的希望。我听了毛主席说的这番话,非常激动。我觉得,这话不光是对我一个人讲的,也是对整个工人阶级和青年一代讲的。”
尉凤英曾经作为工人代表,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对记者说:“与毛主席的每次见面,都是对我的鼓舞和鞭策。”
总理教诲永记于心
笔者问道:“听说您有个称呼叫‘大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尉凤英说:“这还要追溯到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那时,周总理在东北组参加小组讨论,在会议上叫到我的名字时,周总理就问:‘你姓哪个尉?我就说:‘是军官的那个尉。总理听后便说:‘看你个子这么高,就叫你‘大尉好了,就是军官大尉。从那时起,‘大尉这个名字就叫开了,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这样叫我。”
“1970年,周总理邀请我到天安门观礼。观礼那天,我戴了一个小的毛主席像章,像章上还镶着一颗‘钻,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在天安门城楼上,我见到总理后,走过去向他问好,然后说:‘总理,您看我这个毛主席像章好看不?在阳光下还闪呢!总理看了看说:‘你们年轻人佩戴的像章总是换来换去,今天一个圆像章,明天一个方像章,你看我佩戴的一直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像章。从此,这五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为人民服务成为我工作的宗旨。”
不忘本色 传承劳模精神
“人的一生就是为工作奋斗。”尉凤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后的尉凤英,仍为传承劳模精神继续奋斗,丝毫没有松懈。81岁的她是“五老”报告团的副团长,经常会有政府、部队、学校等部门请她去作报告。尉凤英对记者说:“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而且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给我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动力,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2013年4月28日,我作为劳模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代表中间,亲切地与大家一一握手。习总书记同我握手时,叮嘱我要保重身体,还告诉全国总工会的同志一定要照顾好我们这些老同志。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说:‘总书记,您提出的中国梦也是我们老劳模的心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梦一定会实现!总书记听了很高兴,我的话也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近几年,尉凤英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广泛接触了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2007年,尉凤英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房产“110”报修中心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夏云龙结为师徒。尉凤英说:“当年,我为党和人民做的贡献并不多,可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现在,社会对这些年轻的劳模要求很高,他们也都不容易,所以我要辅助、培养他们,而且,我们老劳模也应该向他们年轻人学习。我愿意与他们一起传承劳模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