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拼贴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山阴路风貌保护区为例

2014-08-06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6期
关键词:山阴历史风貌风貌

施 澄

历史风貌保护区作为城市核心地区敏感区位,需要控制管理妥协保护的要素非常多。如果又是交通系统的必经要道,或者某些地区有大幅度改善现有交通条件的需求,那么在处理这类地区的交通规划问题矛盾往往非常尖锐,而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持续的和慎重的。

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主要基于出行需求与设施供给平衡,对于这样的敏感地区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不足,单纯满足需求是不现实的。即便是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对于敏感要素的处理也存在许多技术改进的余地。笔者试图寻求一种新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来补充和完善传统交通规划方法的不足,以实现对特定敏感区域的优化处理效果[1]。

1 基于“拼贴城市”思想的交通规划方法

“拼贴”的概念来源于罗和凯特(Rowe& Koetter)[2]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一书。他认为“西方城市是由小规模现实化与许多未完成目的组成的”。因此城市形态总是以一种小规模渐进的方式变化着,传统街区的文化正是由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和多元文化相互“抵触”而形成一种拼贴性,所以其发展也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法,在注重有效利用既有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有机地置入新时代的特征。

每个城市在形成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身的内在结构。曾经拥有合理结构的历史街区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中必然出现不合理的因素。通过完全推倒重建企图建立全新的秩序的方式也不会产生合理的结构,这已被中西方城市更新历程证明了。只有遵循结构自身肌理生长的规划,保证新旧的协调统一,才能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同时,不断地给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维持其原有结构的持续发展[3-5]。

作者借用这一规划思想,对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重新审视。历史风貌保护区,往往是或在不同时期,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积淀而成,有时甚至是有冲突,表现在地块的特征上就表现为相对独立的拼贴块。这些拼贴块形成的格局和城市肌理正是我们所要保护的东西,在路网规划时,如何尊重和适应这样的肌理就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形成了基于“拼贴城市”的思想,交通规划新流程,如图1所示。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维持每个拼贴块的相对独立,且具有统一的风貌特征;(2)保证拼贴缝的友好衔接,不得由交通功能强的道路穿越、切割拼贴块;(3)拼贴缝与拼贴块内部的道路网络规划设计方案,不得破坏风貌特征。

图1 “拼贴城市”思想下的交通规划流程

2 “拼贴块”与“拼贴缝”的分解

基于上述的“拼贴城市”的思想,笔者试图探索一条基于这一思想的,针对历史风貌保护的交通规划方法思路。拼贴城市由“拼贴块”和“拼贴缝”的组成,其概念图如图2所示,具体定义如下:

(1) 拼贴块

指的是风貌特征、地理环境、用地性质相对统一和独立的地块。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该拼贴块的主要用地性质,主要风貌特征,内部路网的格局与尺度,内部路网的所承担的主要交通方式。

(2) 拼贴缝

指的是拼贴块之间的交界,主要是道路或自然边界。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道路的等级、功能、风貌特征、尺度、承担的主要交通方式等。

进行“拼贴块”与“拼贴缝”的划分,其根本目的是将历史风貌区按其内在肌理特点,迅速地结构化,便于在各个结构化后的子系统内通过常规技术手段加以处理。“拼贴块”与“拼贴缝”的划分依据、发展目标与所承担的交通任务如表1所示。

图2 “拼贴城市”思想下的交通概念图

表1 “拼贴块”与“拼贴缝”

3 “拼贴块”的策略——构建和谐的交通次区域

在确定某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拼贴块”之后,可以将这一“拼贴块”视作相对独立的次区域加以考虑,类似于一个邻里单位。在明确这一“拼贴块”的主要风貌特征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地区交通发展策略。

“拼贴块”所构成的城市次区域发展策略的形成,取决于该区域的风貌特征、历史沿革和现实要求等众多因素。然而,历史风貌区所呈现出来的风貌特征又非常众多,以下就一些主要的情况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对应的交通发展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风貌区的“拼贴块”分类[6]

在实际情况中,各种风貌特征和其他地区属性,往往是混合出现的,抓住主要的特征和矛盾,具体的交通发展策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出。当然,“拼贴块”划分的合理与否,也对最终的发展策略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拼贴块”的所表现的特征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对于诸如宗教场所、园林绿地、交通枢纽等有明确且相对独立的区域,较为好处理,因为对这些地块的内部问题的处理,往往不是交通规划的内容,都有其他专门的规划设计项目承担,且交通问题并不突出。较为难以处理的是居住片区和商业文化片区,实际情况中又往往是混合功能的片区。这就带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区的要求下,又满足当地的具体生活需求,应该遵循怎样的一个区域发展模式,交通系统在这种模式中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1) TND模式

“拼贴块”的规模往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邻里单元。在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况是成片的传统邻里社区,该类地区的特点是内部有大量小尺度、高密度、窄路幅的道路网络,且以里弄等形式出现,主要以慢行交通为主,大部分的生活功能在步行范围内即可完成。根据这样的特点,推荐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希望通过对于土地多样化的使用,对于交通系统的改造等创造出容纳并满足生活多方面需要的无需增加往返数量距离的地区。所以TND的交通系统中强调网扩状道路体系,并以此划分了等级,在两点间提供多选择。TND多采用可降低车速的狭窄街道(6—9m),巷道是将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分开的元素之一,可方便到达后部车库且可安放便民服务措施,在不打断前院步道的情况下,提供服务的同时提供交往场所。步行系统连接居住区、商业区和各类公共设施,自行车道也包含在内,导向公共设施。汽车被允许停放在一些街道上,在不妨碍步行者和自行车的情况下,阻隔穿行的汽车。

(2)TOD模式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步,传统社区不断依赖于远距离的外部城市区域,许多生活活动无法在步行可即的区域内完成了,但是由于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原有城市设施条件和较高密度的居住现状,支撑较大规模的小汽车的交通体系无法建立起来。对此,作者推荐以公交导向的社区发展模式,即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3) 适居邻里单元模式

适居邻里单元模式(Livable Neighborhood),是结合了TND和TOD的一些特点。适居邻里单元模式表面上看、它的步行区域没有布置在圆心,而是在邻里单元边缘的主要道路旁边,就像TOD;但是实际上,邻里单元自身在区域性道路系统的中心。这种模式更像TND而非TOD,它的步行辐射区域定义为400m的圆。

4 “拼贴缝”的策略——建立友好的交通衔接界面

道路界面的规划设计过程,除了满足一般的交通需求以外,还应满足“拼贴块”之间的和谐,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4.1 友好的道路界面

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对应不同等级和功能的道路,应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尺度和风格,开辟必要的交通通道,一定程度上限制机动车的到发吸引。在道路建设的相关技术指标上,可以采用较低的标准,牺牲一部分交通功能的效益。充分理解该地区的脆弱性,避免大建设对该地区的不可恢复性破坏,严禁对大的核心拼贴快进行穿越和切割。

4.2 友好的慢行环境

历史风貌保护区常常是小尺度环境,该地区的一大优势就是相对于现代城市的良好而有趣的步行环境,这是该地区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处理“拼贴缝”道路时,应该充分注意慢行环境的保护,避免机动车的干扰,良好的连通性,城市景观元素的有效组织和串联。

图3 山阴路风貌保护区“拼贴块”与“拼贴缝”分布图

图4 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道路网规划中的若干方案讨论

表3 山阴路风貌保护区“拼贴块”属性表

4.3 友好的路内停车

在实际问题的操作中发现,路内停车成为机动化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冲击一个非常严重的表现。路外停车设施的滞后、管理的混乱、短时间停车的需要,都是路内违规停车泛滥的原因。路内停车对于正常的交通流行驶、慢行交通干扰、道路景观和氛围的破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7]。

对于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道路路内停车问题,本质上是效率、方便与道路干扰、氛围破坏之间的选择。对于路内停车的规划和管理的优劣,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选择性控制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4.4 友好的标识系统

历史风貌保护区往往是城市的老城区,保留大量传统城市的格局和尺度,对于非居住此地的人,往往会产生迷失感,而降低对该地区的吸引力。在不能大幅度更改原有系统的条件下,道路系统应该提供友好的标识来增进辨识度。标识系统是一种低成本,却十分高效且必要地提高该地区交通服务水平的方法。它通过对行人或驾车者提供有效且亲切的信息,来提高人们对历史风貌区的认同感和对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5 上海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案例研究

以上海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为例对于上述的规划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山阴路风貌保护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部分道路的线形略为弯曲,风貌保护道路沿线分布较多的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建筑风格多样,布局富有特色,拥有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和纪念场所、革命遗迹,道路沿线绿化良好、道路幽静,街道尺度适宜[6]。

根据上述划分依据,对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拼贴块”与“拼贴缝”的划分,共划分为11个“拼贴块”,其边界即为“拼贴缝”,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

根据上述关于“拼贴块”发展策略的分析,结合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各“拼贴块”的特点,得出其主要属性与区域发展策略,如表3所示。

以下就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实际问题,以“拼贴城市”思想为基础,对于一些方案进行评价和思考,如表4所示,表中的方案编号对应图4中所示。其主要的评价原则是以前文3个拼贴原则为依据。

表4 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道路网规划中的若干方案讨论

6 结语

历史风貌保护区内部的交通系统改善的任务是通过交通设施的规划管理,局部细节的优化设计,交通流的有效组织实现一个和谐系统的构建,核心目的是对现有的格局加以维持,不破坏当地的风貌氛围。这就需要对该地区格局内在肌理加以很好的把握。“拼贴块”和“拼贴缝”的区分就在概念上重新定义了,交通系统与地块开发之间的关系,规划设计手段为两者的和谐共生而努力。上海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是典型的多时期多层次城市拼贴的结果,案例充分应用拼贴城市理论,对核心要素进行保护和优化。这种典型的结构化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城市的同类地区。

References

[1]刘琮晓,何力宇.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J]. 中外建筑,2005(6):59-62.LIU Congxiao,HE Liyu.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treet District among the City Renovating [J]. 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2005(6):59-62.

[2]Rowe & KOETTER. 拼贴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owe & KOETTER. Collage City[M].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3.

[3]王群. 柯林•罗与拼贴城市理论[J]. 时代建筑,2005(1):120-123.WANG Qun. Colin Rowe and theTheory of“CollageCity”[J]. Time+ Architecture,2005(1):120-123.

[4]李绍龙. 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大同市古城保护工作中城市空间更新发展的研究[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LI Shaolong. Research of Urban Space Update and Development of Datong in the Process of Its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ge City[D]. Taiyu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

[5]施佳明. 城市旧区的拼贴现象与城市历史保护更新——以上海老城厢西北片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8(2):58-62.SHI Jiaming.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age of the Old City Area and Its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Northwest Part of Old Shanghai City[J]. Urban Studies,2008(2):58-62.

[6]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R].2003.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Bureau,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enter City Historic District Range Plan[R]. 2003.

猜你喜欢

山阴历史风貌风貌
瞿江
包裹的一切
“雁门咽喉”山阴步入动车时代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山阴宝山腰寨煤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