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东方花园城市:科伦坡当代城市发展分析
2014-08-06JagathMunasinghe斯里兰卡沙永杰
Jagath Munasinghe【斯里兰卡】著,纪 雁 沙永杰 译
在见证了斯里兰卡近30年内乱和无政府状态之后①指1983年至2009年期间斯里兰卡所经历的内乱。,这个岛国最重要的城市——科伦坡(Colombo)目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城中的建设工地随处可见,城市天际线正在快速变化,城市环境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公共建筑周围的高围墙拆除了;每个路口带枪执勤的士兵消失了;公共空间周围的围栏清除了;需要绕行的道路开放了;市民又回到了街道上;贫民区的人口被安置在新建的高层住宅里;曾遭遗弃的自然保护区成为城市的绿色空间;被忽视的沼泽周边修建了美丽的滨水区。作为历史上曾经闻名的东方花园城市,科伦坡正在进入重塑形象的新时代(图1,图2)。当前城市的发展正受到多方面评价,有许多期待和赞许,但也有误解和争议。一些评价认为现在的建设只是出于政治目的,是纯粹的城市美化运动,缺乏理性和深度;另一些声音则认为这是利用国家资金的商业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科伦坡当代城市发展进行分析。
1 科伦坡的城市演变过程
根据僧伽罗《大史》②《大史》,Mahawamsa,是关于僧伽罗众王(Sinhalese Kings)的编年史诗,从公元4世纪开始编写。记载,斯里兰卡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位于斯里兰卡岛北部中央的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是公元前5世纪第一个经规划建设的城市,并成为僧伽罗王朝的权力中心直至公元10世纪。许多其他城市随之涌现,而位于岛西南部的科伦坡从19世纪初开始成为这个岛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科伦坡坐落在克拉尼河(Kelani River)河口,由11世纪摩尔(Moor)商人的小海港发展而来,其作为近代城市的历史始于1505年葡萄牙的入侵。葡萄牙人占领科伦坡后,为防御当地人的袭击,建设了面积约1km2的军事要塞,把所有的城市活动都圈定在要塞里(图3)。1658年荷兰打败葡萄牙夺取了科伦坡,城堡要塞规模缩小,但是所有的行政活动、官员住宅等仍在要塞中,其他城市活动扩展至要塞以外几km2的范围。在要塞东部形成了进行商业贸易的贝塔区(Pettah);在南部沼泽围绕的高地则聚居着奴隶和工匠;在南部沿海的开阔地带形成了休闲活动区,即今天的加勒菲斯绿地(Galle Face Green);北部成为了商人的住宅区;这些区域之间是大片农田、沼泽和森林(图4)。
图1 科伦坡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 科伦坡当代城市风貌鸟瞰
图3 葡萄牙殖民时期的科伦坡
图4 荷兰殖民时期的科伦坡
1796年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15年斯里兰卡成为英国殖民地,称为锡兰(Ceylon)。在对于殖民城市的处理方式上,英国跟葡萄牙和荷兰完全不同,他们首先把商业贸易和行政中心从岛南部的中心城市加勒城(Galle)迁至科伦坡。然后建设了联系科伦坡和岛上其他一些重要城市的一系列碎石道路。沿科伦坡海滨向南建设了如今的加勒路(Galle Road),在克拉尼河谷向东建设了今天的雅维沙威拿路(Avissawella Road),穿过克拉尼河往北建设了莫德拉路(Modera Road),以及两条穿越沼泽向东南部科特(Kotte,如今斯里兰卡的行政首都)的道路,碎石干道之间则是肉桂种植园、椰子林和沼泽(图5)。在英国殖民的早期,行政管理职能仍然集中在科伦坡要塞内,而其他城市活动大多沿这些干道向周边扩展。当殖民地建设初具规模后,殖民官员及欧洲商人居住在要塞外贝拉湖(Beira Lake)畔环境优美的小屋里;当地的富裕商人和精英阶层集中居住在北部、南部和东部的住宅组团里。随着海港及相关设施的建设,要塞北部和贝塔区扩展成为商贸中心,商品货物从岛上各处聚集在科伦坡,港口附近服务业兴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来岛上各处的人口。
图5 1800年代早期英国殖民下的科伦坡
英国殖民政府在1847年引入市政局条例(Municipal Councils Ordinance),并由此成立了科伦坡市议会(Colombo Municipal Council),不仅翻开了城市治理的新篇章,也孕育了一批城市精英阶层。这一阶层拥有欧洲和当地混合的价值观,说英语穿西式服装,崇尚西化的生活方式。从这一阶层中选举出来的议员组成市议会,并管理城市和环境。这样的管理背景使得科伦坡在锡兰独树一帜,并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这个岛国的重要城市,成为锡兰及其地缘政治的代表(图6,图7)。
为进一步扩展科伦坡的城市面积,英国殖民者计划完善交通,增强城市在各个方向的通达性和拓展性,由此在未来城市发展用地上建立起一套新的路网系统,以南北向的基线路(Baseline Road)作为新城的东部边界。在新规划的科伦坡城内,一部分的行政管理功能转移至贝塔区东部;富裕阶层和官员居住在城市的东南部;快速增长的城市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北部和南部;贝塔区东北部和奴隶岛(Slave Island)局部聚居着工人阶层。1915年,英国殖民政府设立了住宅和市镇改进 条 例(Housing and Town Improvement Ordinance),其内容和实施方法与英国本土的条例相似,用于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卫生,是斯里兰卡史上第一个规划条例。同时,殖民政府也感到了通过正式和完善的规划来满足科伦坡城市扩张的强烈需求。因此,1921年锡兰总督邀请英国规划师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进行科伦坡规划。格迪斯既惊叹于当地市民所特有的园艺精神和对乡村的热爱,也被科伦坡的自然环境所折服,作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追随者,他认为科伦坡具有成为花园城市的潜质,可以通过仔细规划成为东方的花园城市(The Garden City of the East)。格迪斯的科伦坡规划表达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最初理念,整个规划突出公园、水岸、动物园、景观大道和迂回的道路。市政厅模仿美国国会大厦而建,在前面有大片的开放绿地,现为维哈马哈德维公园(Viharamahadevi Park,原名维多利亚公园Victoria Park)(图8,图9)。
图6 1900年代早期的科伦坡
图8 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所做的科伦坡规划示意图
图9 1940年代的科伦坡
图11 1960年代的科伦坡局部城市景象
图10 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ie)的科伦坡规划
图7 20世纪初科伦坡中心区景象
随后的1940年和1948年又相继诞生了2个科伦坡规划。克利福特•霍利德(Clifford Holiday)提出的1940年规划建议由卫星城环绕的城市区域,其规划的步骤、条例和方法在1947年整合入住宅和市镇规划条例(Town &Country Planning Ordinance)中,并由此设立了市政规划局(Town & Country Planning Department),是斯里兰卡首个完全负责规划管理的部门。1948年,市政局邀请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ie)编制另一个科伦坡规划。阿伯克龙比的规划建议科伦坡区域化发展,将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集中在3个卫星城内,每个卫星城都是分级管理,远离科伦坡市中心,通过环形道路在区域边界相连接。在欧洲传统城市规划概念中,都市往往与乡村有别,所有城市的弊端都指向对于乡村优点的破坏。而霍利德和阿伯克龙比的规划都表达了他们对科伦坡城市和郊区乡村绿色特质的理解和关注,从而使得花园城市理念得以保持并延续(图10,图11)。
1948年科伦坡从殖民统治下独立,执政和商业管理权移交当地政府,公共交通开始出现,城市结构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曾经的科伦坡要塞撤除了军事和管理功能,变成了商业贸易的热点地带,并延伸至相邻区域;城内尽管还有大片的稻田、橡胶园和农庄,但许多农地已经转变为住宅用地。斯里兰卡自由党(Sri Lanka Freedom Party)领导的中央政府在联合国援助下于1970年开始编制新一轮的科伦坡总体规划,这个规划也同样建议通过改善交通和公共设施将科伦坡的城市功能区域化。这个总体规划在1977年公布(图12),但是对城市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改进作用。1978年统一国民党(United National Party)执政,推进经济贸易自由化,科伦坡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1980年代,通过自由贸易条例创建的新经济环境下,要塞区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和商贸地点,很多大型商业活动开始沿着曾经是花园住宅区的主要道路蓬勃兴起。城市北部成为仓储和工业用地以及工人住宅区;中心城区外主要居住着在政府部门或服务行业就职的中产阶级,为这些居民提供商业服务的小型商业中心逐渐在主城周边产生。经历近20年,中心城区周边的卫星市镇经过发展和科伦坡城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的城市区域,人口近200万,尽管当时科伦坡的城市区划范围仍然是英国殖民政府所划定的城市范围(2001年这个范围内的人口78万)。
为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发展建设,科伦坡成立了城市发展局(Urban Development Authority)和大科伦坡经济委员会(Greater Colombo Economic Commission,现更名为投资局 Board of Investment)。这两个部门负责进行规划、项目实施、征用土地,发展建设以及联合投资等工作。科伦坡的扩张也得益于其他一些相关决策,为了给科伦坡主城区不断增加的城市商业功能提供配套和空间,政府所做的战略性调整是将行政管理职能搬迁至离古要塞6公里以外的科特(Kotte-Sri Jayawardanepura)。尽管被命名为国家的新首都进行规划和建设,科特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城市活动来看,都更像是科伦坡城的一个扩展部分(图13)。富裕阶层的住宅也从科伦坡城南部和中部区域转移到城外郊区,为城内不断涌现的商业和贸易提供用地空间。这一期间,大量当地和国外投资纷纷投入大规模城市开发,城市景观发生很大改变。
图12 科伦坡的结构性规划
图13 科伦坡及新的首都区——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Sri Jayawardanepura Kotte )
然而繁荣景象并不长久,未预期的内战将整个国家在1980年代中期推向无政府状态,安全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内战背景下,科伦坡,一个曾经令人愉悦和充满希望的城市也笼罩在恐惧和不确定的阴影下。在这一黑暗时期,仍然有一些大型城市建设项目继续进行着,譬如1979至1989年所进行百万的住宅项目(Million Houses Programme)之一的贫民区改善计划使得居住在贫民区内几乎占城市一半的人口受益;港口进一步拓展,工业和仓储从科伦坡中心区搬迁出去,为未来城市的商业发展预留空间。
城市发展局在1999年颁布了科伦坡都市圈结构规划(Colomobo Metropolitan Region Structure Plan),这个规划提出了一个更大的科伦坡都市圈,包括了斯里兰卡的整个西部省(Western Province),但是对于花园城市的策略与之前的规划不同。受当时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和启发,这个规划保留了沼泽和农业用地(图14);在城中心,提出了主要居住特区(Special Primary Residential Zone)的区划概念——低密度的低层住宅被绿地环绕并有开阔的公共空间(图15)。由于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原因,这个规划并没有按计划实现。
2 科伦坡城市发展的新时代
2009年政府清除了国内所有恐怖集团,社会逐渐恢复和平和秩序。斯里兰卡的新政府在经历了近30年的社会冲突后面临大量的修复重建工作,同时国家的经济急需摆脱落后的局面,这些任务都是艰巨又充满挑战。新政府提出了未来发展战略,从航运、航空、商贸、能源和教育5方面着手引领未来发展,吸引当地和国外投资。科伦坡作为斯里兰卡的门户城市,城市发展必然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把城市防御功能融入城市发展中,将原先的城市发展局扩展为国防和城市发展部,这是斯里兰卡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曾经因为国家安全原因以及缺乏远见的政策指导而长期停滞的城市建设如今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平和的环境、恢复的经济以及良好的政府管理将科伦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整合城市区域的发展,2009年提出了科伦坡都市区域发展项目(Colombo Metro Region Development Project),项目范围超出了科伦坡城,涵盖了原先5个部门的管辖范围,从而确定了科伦坡新城的规模(图16)。这个发展计划重点强调3个方面。
第一个发展重点是城市美化运动。良好的城市面貌是吸引投资的关键,因此相关举措包括对公共空间进行修复更新,改善所有道路交通、开放滨水区,建设新的公园以及周边娱乐休闲设施,对重要的殖民时代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更新和再利用。城市美化运动期望找回科伦坡花园城市的面貌,虽然无法和1921年格迪斯规划的愿景媲美,但至少创造一个在热带气候下可以步行的愉悦的城市环境。如今科伦坡城内外的许多项目顺利完工,这些新的公共空间和景点充满了生气,也赋予了城市新的生命和魅力(图17-20)。
图 14 1999年科伦坡都市圈结构性规划(图中绿色为保留的绿地)
图16 科伦坡都市区域发展项目里的中心区域范围
图17 2013年的科伦坡城市景象
图18 殖民时期的建筑正在修复
图15 1999年科伦坡都市圈结构性规划所划定的主要住宅特区(图中央黄色标示部分)
第二个发展重点是改善排水系统。排水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这个经常发生内涝和遭受暴雨袭击的城市,尤其近几年遭遇的严重的洪水灾害。排水系统改善计划包括修复和延伸现有的下水道、水渠,以及建设一系列保水区,譬如湖泊和沼泽保护区。这些措施非常迅速有效地改变了城市环境质量。
第三个发展重点是对贫困区域的土地再开发。科伦坡仍有相当多的人口和家庭住在贫民区内,这些区域占据了城市10%的土地,而许多贫民区占据非常好的区位。把这些贫民区的居民搬迁至高密度的多层公寓群内,清理土地并重新再开发,不仅可以吸引大量商业投资,也可为当地社区建设更好的住宅区(图21)。
除此之外,许多国外投资项目也在蓬勃开展,其中最大开发项目之一就是沿科伦坡要塞海滨所建设的海港城。这个项目征用了近200hm2土地,是斯里兰卡历史上最大的国外投资项目,以期提供一个良好的商业投资环境来吸引国际公司入驻(图22)。建设中的莲花电视塔(Lotus Tower)将成为南亚最高的建筑,并将结合餐厅和休闲观光开发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由一些跨国集团投资的高层建筑也在科伦坡市中心陆续建成,中心城区的国际商业连锁酒店提升了城市的商业休闲功能,城市未来将提供更多的办公、住宅公寓、娱乐设施来为满足需求。这些建设迅速改变了科伦坡城市的天际线(图23)。圈现拥有人口低于400万,可能将面临需引进大量人口来维持和消费目前的开发量。整个斯里兰卡人口规划是至2025年接近2400万,随着斯里兰卡其他城市的建设,可以预见科伦坡的人口不太可能突破600万。在这种情况下,对办公、住宅、商业和其他设施的需求不一定能够保持持续增加的态势,市场可能因为供应过量而失去平衡。同时许多南亚和东南亚城市也在相互竞争来吸引国际商业投资,市场通胀的危险不仅仅体现在房地产,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上,除非能够不断寻找到大型的国际商业体或者能够维系大规模的旅游业,否则目前的这些开发在未来需要找到其他的方式来维持。
第二,从正在进行的开发建设中可以看到,一个排他性的城市正在形成。有调查显示,在科伦坡及其周边区域的住宅开发中,超过95%的公寓和近80%的土地价格远远超过城市90%工薪阶层的负担能力,市场似乎只是迎
图19 新开放的滨水区域以及周边的公园和休闲场所
图20 一些城市区域正逐步创建行人友好的环境并种植了行道树
图21 贫民区的居民被安置到新的多层公寓内
图23 科伦坡当代典型的开发项目
图22 科伦坡海港城项目
3 挑战和不确定性
尽管科伦坡和其周边的建设发展呈现雄心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政府有必要认清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建设项目的规模是首先让人关注的问题——充满雄心的国际级项目在投资量和尺度上都非常惊人,这些项目对于宜人尺度的花园城市过于强势。更重要的是,科伦坡及都市合小部分富裕阶层。当那些贫民区的低收入群体可以迁移进新的住宅安置点,富裕阶层可以进行地产买卖投资,而城市中占最大比例的中产阶层,同时也是需求最大的群体似乎被排除在住宅市场之外。除此之外,高昂的商品价格也使得大量新兴的公共场所和购物场所显现出排他性。有意无意地,政府正在城市内形成阶层分化,希望聚集波希米亚(Bohemian)阶层来吸引高人力资本的人群,进而反过来刺激高科技产业的创新。这正是政府所期待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手段,但是如果这种趋势继续蔓延,科伦坡将陷入和曾经的殖民时代一样的社会现象,即城市出现了特权阶层。
第三,科伦坡的城市特色正在消失。许多国际样式成为城中已经或正在建设的绝大多数建筑的特点,作为单一性的大体量开发,许多项目跟周边环境毫无关系,只是单纯追求图案化和独特性,可以放在任何城市。在科伦坡城市形象快速转变的过程中,这些巨大体量的开发遮盖了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以及城市内复杂的自然环境,人们可能要质疑是什么使得科伦坡区别于别的城市而成为全球化都市,它将成另一个新加坡、迪拜或曼谷吗?它如何能够展现其特有的花园城市特点?
此外,斯里兰卡政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科伦坡所得到的优越的政策条件和过度集中的开发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计划渐行渐远,尽管国家政府试图在斯里兰卡南部的汉班托塔(Hambanthota)建设另一个港口城市,对北部和东部的岛屿开发也投注了很多资金,但科伦坡仍然保持最重要的城市地位。据斯里兰卡中央银行的最新统计,科伦坡都市圈的西部省,在6%的国家土地上几乎集中了近1/3的全国人口,而10%居住在科伦坡城和周边区域,每天有超过300万的通勤人口;整个都市圈拥有国家80%的工业和超过30%的就业,1/10的道路集中在这里,1/3的机动车被这个区域内的人口拥有,整个都市圈也贡献了45%的国内生产总值。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以及对其他地区的忽视成为1972和1988年两起暴乱③由人民解放阵线(People’s Libration Front)领导的斯里兰卡南部暴乱,1972年暴乱屠杀了2万多年轻人,1998年的暴乱中约6万人丧生。的主要原因,不平等也使得过去30年北部和东部的恐怖活动活跃④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泰米尔激进团体组成的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Libration Tigers of the Tamil Ealam)自1983年起进行一系列暴力恐怖袭击活动。。在所有的这些冲突中,科伦坡都是集中攻击的目标。通过总结分析这些过去的经验,斯里兰卡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对于科伦坡的政策和态度。
4 结语
理查德•马歇尔(Richard Marshall)曾分析过亚洲国家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业时期,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积累技术能力,工业使得国家快速城市化。第二阶段,通过对科技、商业和金融的分流来吸引国际投资,各个国家全力在白热化竞争的全球经济中抢夺地位,不断涌现的大型国际性项目是这一阶段的特点。今天科伦坡随处可见的城市项目是为在全球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而进行的努力。所谓的花园城市形象已经偏离了霍华德的城市规划理念,成为宣传科伦坡城市发展雄心的一个口号。马歇尔预见的,但尚未到来的第三阶段——后危机时代,将是所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痛苦阶段,在第二阶段中发展膨胀越剧烈的国家,可能遭受的打击也将越大。尽管预见的第三阶段可能不会到来,但今天大部分亚洲高速发展的国家都把城市环境的精彩细节、殖民时期所留下的辉煌、当地社区的真实面貌以及城市真实的地理地貌等等,都当作了发展的赌注。这些城市的发展难逃这样的结果:城市能提供的生活体验、生活方式、场所感和城市内容几乎完全同化,城市运行完全依赖于政治阶层、资本和技术管理手段。科伦坡也不例外。
References
[1]Abercrombie P,Weerasinghe,O. The Colombo Regional Plan[R]. Colombo,1947.
[2]Brohier,R.L. Changing Face of Colombo[M].Colombo:Visiduma Prakashakayo( pvt)Ltd.,1984
[3]Florida,R. Bohemia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2,2:55- 71.
[4]Geddes,P. Town Planning in Colombo: A Preliminary Report [M]. Ceylon:H R Cottle Government Printer,1921.
[5]Hulugalle,H M. Centenary volume of the Colombo Municipal Council:1865—1965 [M].Colombo:Colombo Municipal Council,1965.
[6]Lefebvre,H. The Urban Revolution(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
[7]Marshal,R. Emerging Urbanity:Global Urban Projects in the Asia Pacific Rim [M]. London &New York:Spon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2003.
[8]Panditharatna,B L. A Critical Review of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ombo City and Some Trends in Planning[J]. Ceylon Journal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Studies,1963,Vol.b. No.2.
[9]Pevsner,N. 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7th Edition )[M]. UK:Pelican Books,1963:403
[10]Rydin,Y.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An Introduction[M].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