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2014-08-06黄思隽
黄思隽
时隔34年之后,“德甲恐龙”再次与广东足球切磋技艺。1980年1月,汉堡携1978-79赛季德甲冠军之威名驾临香港,与赢得1979年全国甲级联赛冠军广东队有过一面之缘,双方在香港政府大球场留下一场脍炙人口的3比3。“香港球迷及足球界人士纷纷称赞广东队踢出了水准,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1980年1月7日《广州日报》的报道如是写道。
奇云·基谨的年代
回想起34年前那场精彩纷呈的中德冠军之战,当场梅开二度的陈熙荣依旧津津有味。“当时我们刚刚在香港打完省港杯。为了等待跟汉堡的比赛,我们在香港呆了一个星期。”如今已转型为足球比赛评论员的陈熙荣回忆道。1979年12月30日,广东队在第二届省港杯首回合客场0比1小负。两周后回到主场只是与香港互交白卷,丢掉了那届赛事的冠军。就在这两回合的省港杯之间,广东应邀参加了这项由三地冠军竞逐的赛事。汉堡首先在1980年1月4日跟香港甲组冠军精工交手,结果在先失1球的情况下完成9比1的惊人逆转。两天后,他们又与广东队过招。
当时恰逢1979-80赛季德甲冬歇期,汉堡仅1分之差屈居拜仁慕尼黑之后,获得半程亚军。“德甲恐龙”星光璀璨,招牌球星自然是两届欧洲足球先生奇云·基谨——谁?大名鼎鼎的凯文·基冈!锋线由半年后成为西德队欧洲杯夺冠功臣的“头球怪物”赫鲁贝施领衔,中场还有西德队主将马加特,后防线上的雅各布斯和诺格利也有国字号经历,守门员则是德甲史上扑救点球次数最多的卡古斯,江湖人称“点球杀手”。由于当时中国大陆对国际足球知之甚少,宋世雄老师按照港译名单完成了这场比赛的解说——基谨、马加夫(马加特)、贺巴殊(赫鲁贝施)等叱咤风云的国际球星就这样第一次进入大陆观众和听众的脑海里。在类似的背景下,像“拜仁”慕尼黑和“云达”不来梅这样的粤语译名,如今已约定俗成地成为大陆“官译”。
由于精工的惨败,香港媒体和球迷都认为广东队难逃一劫。主哨广东与汉堡一战的香港国际级裁判陈谭新今天也回忆道:“是啊,汉堡大炒精工之后,感觉他们根本就瞧不起广东队。”陈谭新是首位在世界杯执法的华人裁判,主哨过1982年世界杯洪都拉斯与北爱尔兰的小组赛,还担任过另外4场比赛的边裁。如今他和陈熙荣一样,仍以解说嘉宾的身份活跃于足球圈。
尽管被外界看低,但广东队却不乏自信。陈熙荣回忆道:“从1975年全运会夺冠开始,广东足球经历了大约8年的鼎盛时期,1979年赢得了唯一一次甲级联赛冠军。由于面对外队时战绩突出,我们还享有‘外战内行的美誉。”由南斯拉夫名帅泽贝茨执教的汉堡几乎精锐尽出,只有“大胡子”卡尔茨因故缺席。而由苏永舜带领的广东队也尽遣精英,“中国贝利”容志行担任队长,蔡锦标、杨宁、陈熙荣、欧伟庭等国字号球员均首发上阵。“熙荣、志行他们当时都很棒,代表着南派足球,球踢得赏心悦目。”已经73岁的陈谭新说道。
用脚征服对手
刚一开场,基冈便展现欧洲足球先生的风范,利用一次半场狂奔策动了汉堡的第一次进攻。但谁也不曾想到,第一个令全场陷入疯狂的人却是身披广东队16号球衣的陈熙荣。不到7分钟,广东右路策动反击,陈熙荣快速带球杀到前场分边,吴育华观察了一下后送出直传,陈熙荣反越位插入禁区右路,“当时距离底线大概一米吧,我看到门将想偷半步封堵传中,于是就果断选择打近角。”球几乎是贴着横梁挂入网窝,广东队1比0领先!陈指导说:“这个球就像上届世界杯麦孔对朝鲜打入的那一球。”对比两段视频后,此言非虚,不过巴西右闸的射门距离更远、角度更小、力量更大,而陈指导当年的那一脚则射得更高,扑救难度更大。
汉堡不愧是德甲冠军,丢球后不到1分钟就通过右路策动攻势,身高近1.90米的赫鲁贝施利用高空作业的优势在禁区中央完成头球摆渡,让身后无人看防的米莱夫斯基轻松近距离抽射扳成1比1。这是一场典型的南北风格之争:广东踢的是以容志行为核心的“小快灵”南派足球,每次快速推进都直插要害;而来自德国北部的汉堡除了借助基冈的快速盘带由守专攻,更注重对赫鲁贝施头球的利用,两边出球果断,尤以右路的赖曼最为活跃。
正当观众担心广东会重蹈精工的覆辙时,容志行从左路快速带球策动又一次闪电反击,左边锋欧伟庭反越位接直传球突入禁区左侧,面对出击的卡古斯冷静地右脚推射,匆忙回追的雅各布斯只差了半步,只能目送皮球缓缓地滚入远角,2比1!此时比赛只踢了10分钟,广东队的效率令德国人目瞪口呆。好戏还在后头。5分钟后,欧伟庭的左路传中险些就帮助陈玉良将比分改写为3比1,但卡古斯奋力拒绝了这次近在咫尺的打门。又过了5分钟,赖曼将角球开到点球点附近,赫鲁贝施力压两人头球摆渡,无人防守的基冈在小禁区右侧停球后低射入网,将比分扳成了2比2。
双方进球梅花间竹。进入下半场,陈熙荣利用卡古斯双拳击球的机会,在接近30米外不等球落地右脚外脚背抽射,皮球划出美妙弧线,吊过卡古斯头顶落入网窝,3比2!“最搞笑的是,守门员拼命回身扑救,最后把自己的脚挂在球网里了,一时没弄出来。”陈指导回忆道。后来广东队一次解围救球心切自摆乌龙,令这场中德冠军之争以3比3收场,不伤和气。陈指导还说,基冈赛后向他道贺,“他说我第一个球进得聪明,第二个球打得精彩。”而陈谭新则回忆说:“那场比赛确实踢得很精彩。赛后基谨还跟我搂着合影呢,那张照片还在我家里收藏着。”
珍贵的回忆
其实这并不是陈熙荣和队友们第一次跟德国球队交手。早在1975年夏天,西德奥林匹克队就曾访华,先后跟广东、上海和国家队交手。6月29日,广东队首先坐镇越秀山跟西德队过招,何佳攻入了全场唯一入球。“赛后连一些其他友好省份的队伍都发来了贺电。”陈指导回忆道。随后西德奥林匹克队北上,次战5比0重创上海,末战在北京1比1言和国家队。
跟汉堡交手半年后,广东队又参加了由7支球队参加的广州国际足球邀请赛,跟由福格茨执教的西德U21队同组。比赛同样是在越秀山踢的,双方互有攻守,令球迷看得如痴如醉。西德U21队阵中拥有后来的1990年世界杯冠军队主力利特巴尔斯基等天才,中锋沙茨施奈德第88分钟绝杀,令广东队遗憾地0比1落败。陈指导回忆道,广东队那场比赛发挥出色,可谓虽败犹荣。至于那个失球,其实有越位嫌疑,“当时何佳摔倒在另一端的边线外,十有八九都会吹越位的,但当时边裁却没有摇旗。现场一片喝倒彩的。不过按照今天的越位规则,那倒是没有越位。”
由于当时的足球环境,与外队作赛虽然都是“友谊第一”,但球员对胜负的重视程度并非今天的国际俱乐部友谊赛可相提并论。陈熙荣回忆道,在广州邀请赛期间,外队都住在酒店,而他们则继续住在二沙头训练基地,“那里热得要死,平时伙食不好,但到了大赛时反而大鱼大肉,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并不科学。我们的收入跟一般工人差不多,唯一的优越性体现在每天有一块五的伙食费,每个月可以分配45斤粮食。当时的人很单纯,没其他爱好,茶余饭后就是聊聊天、打打扑克。大家都注重纪律,有集体荣誉感,在乎输赢对组织的贡献。”
1982年世界杯预选赛前,陈熙荣和容志行、古光明、蔡锦标以及杨宁等广东队友一道,随国家队前往德国波恩集训了一个多月,当时负责指导他们的是后来接替福格茨成为德国队主帅的里贝克。集训期间,国家队跟杜伊斯堡打了一场练习赛,“比赛是半公开的,在杜伊斯堡的训练基地里踢,有一些球迷在看。我们2比1赢了,德国人输球后不太高兴。”陈指导回忆道:“比赛之后我们去洗澡,那里是两队球员混在一起洗的。直到大家玉帛相见的时候,德国人才从身材上找回了优越感。”说到这里,陈指导不禁哈哈大笑。他说当时看到有个杜伊斯堡球员跟队友做了一个比划长短的手势,说的时候脸上还带有鬼马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回想起球员生涯的这些趣事,已进入花甲之年的陈指导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
退役之后,陈熙荣以国青队主帅身份,又跟德国人有过几次交手。“1989和1990年,我带队去前苏联的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参加格拉纳钦国际青年锦标赛,带的是胡椒(胡志军)、国仔(彭伟国)、李明、高峰、魏群、姜峰、蔡晟那批球员,后来都成了国奥队和国家队主力。1989年那届,我们1比0击败了西德U21队,那是跟福格茨的第二次见面,他在赛后送了我一件西德队的球衣,绿色长袖的。1990年我们拿了亚军,那个时候苏联是不可能让别人拿冠军的,所以这个亚军的意义大家都懂。那届我们3比1击败了维尔纳执教的东德队。后来维尔纳来广州松日执教的时候说起这件往事,他说那时的蔡晟很像范巴斯滕。”陈指导如数家珍地回想道。
尽管已经脱离了中国足球圈,但陈熙荣与德国足球的联系并未就此中断。身为解说员,他已经参与过多届世界杯和欧洲杯的解说工作,“这么多年来,德国足球给我的印象都是一丝不苟,他们没有什么即兴发挥,很多东西都像是预设好的。跟他们比赛时,正面打击很难,但侧面打就有可乘之机。德国人严谨,有科学态度,所有东西都要求精准。但在足球来说,他们有时难免会显得有些呆板,缺了一些即兴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