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建党初期陈独秀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2014-08-05徐国利李政

党史纵览 2014年7期
关键词:安徽大学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徐国利+李政

2013年12月20至22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年会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研究中共建党初期陈独秀”研讨会在陈独秀的诞生地安庆市召开。研讨会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安庆市独秀园管理处共同主办,北大安徽校友会、中国科技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及厦门合兴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协办。与会学者围绕中共建党初期的陈独秀等研讨主题,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研讨,拓展了相关研究领域。现将研讨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关于建党初期的陈独秀。省陈研会会长、安徽大学的沈寂用“远山近峰”说来评价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中共建党中的作用,认为相较于中共建立及其在党史上的功过这座近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则为远山,对陈独秀的历史评价不能只见这座近峰而忽略了他是新文化运动旗手这一远山。合肥工业大学的檀江林对安徽区域文化转型与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地位做了再思考,指出安徽区域经济文化的转型促使新文化运动的萌生,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显著地位及向政治革命的成功转型,彰显了他从辛亥革命到中共建党期间知识界风范与政治领袖的双重身份。安庆师范学院的徐希军指出,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认识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即在威权主义下民初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把国民党视为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基本正确的,然而,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政党,是国民革命的领袖则是错误的。安徽大学的任翔指出,陈独秀对政党的思考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他在认真分析北洋时期政党政治弊端后,在中共建党过程中提出了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守政治信仰、与无政府主义作斗争、开展工人运动以壮大群众基础等独到思想,为中共的创立和早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共淮南市委党校的杨德勇认为,中共一大前陈独秀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等应当属于建党工作。他批驳了将中共创立视为完全受共产国际影响的“外因论”,认为这既无视了陈独秀在建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忽视了中共创建是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的创建是内外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安徽大学的王天根探讨了陈独秀的时评趋向与《向导》政治舆论演进的关系,指出近代中国政治家办报旨趣与政局变迁存在着密切关联。陈独秀通过《向导》的媒介议程设置,使得该刊与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语境中宣传策略相一致,抨击胡适等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倡导联合苏俄及工人运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的聂皖辉指出,陈独秀在中共早期建设中不仅重视政治和组织建设,还注意加强纪律建设,对于中共有关纪律建设具有奠基作用。马鞍山市委党校的张曙明指出,陈独秀一贯重视工人运动,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参加,国民革命绝没有胜利的可能;他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夜校,用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中共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张皖生认为,陈独秀有关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的建设理论,对于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理论的发展都有预见和引导的作用。安徽大学的刘巍指出,陈独秀重视经济、主张开放、肯定资本主义中的合理成分等经济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并被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吸收。这些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参照。

针对唐宝林《陈独秀全传》一书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纯属子虚乌有的观点,诸多与会者发表了不同见解。蚌埠市检察院的彭劲秀引用北京大学教授肖超然的相关成果,证明高一涵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可信的;而关于与李大钊、陈独秀都有接触的张申府的记载也证明这一历史事实的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正祥、中共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李银德也认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符合历史的必然,不容置疑。有些与会者则提出要辩证看待该问题。安徽财经大学的黄爱军指出:一方面,从对高一涵“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的可信性、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对高一涵活动的记载、李大钊是否可能将相约建党之事告诉高一涵这三个方面考察,说明高一涵“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说法的未必确切和真实存在。另一方面,若从陈独秀、李大钊在中共创建中的地位和实际影响,以及钱玄同日记等史料的记载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说又是可以成立的,换言之,可以将它视为陈独秀、李大钊为中共创建所做重大贡献的象征性的概括。

在陈独秀研究的其他问题方面。沈寂对陈独秀的“两段革命”观做了深入探讨,陈独秀主张在国民革命胜利后,等条件成熟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亦即由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沈寂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方略分一次完成与分两阶段进行两大类。分两阶段进行的主张因其理论依据“不断革命论”已被新理论所代替,不仅未及实践就被否定,并且遭到严厉批判,但这种批判经历史检验,均是主观的。安徽大学的黄文治深入分析了陈独秀的早期民主观及其缺陷,指出陈独秀的早期民主观源于卢梭式的民主观,后吸收马列主义民主观而演变为宪政民主观。卢梭式的民主观蕴含着两个问题,即何为人民主权及人民主权何以实现,以及由此衍生的公意与众意的关系问题,而对公意与众意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卢梭式民主发展的不同路径。陈独秀的民主观在晚年发生重大转变,反映了他对斯大林极权主义体制的反思和对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重新评估。安徽省社联的翁飞认为,陈独秀不仅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和参与筹建中共,还是辛亥革命在安徽的推动者,从他身上能够看到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应有的品质。此外,他还善于利用舆论为现实斗争服务。潘正祥阐述了如何更客观和全面塑造与定位陈独秀的形象问题,认为将陈独秀定位为终生的反对派和民主斗士只是对其形象的个性化塑造,对他形象的塑造和定位要多从正面进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刘兴民探讨了陈独秀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和特点,剖析了陈独秀语言文字研究重启蒙、通古今、拼音化与科学化的意涵。安徽大学的程诚论述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积极参与世界语运动的过程,指出他参加世界语运动的原因在于其世界主义精神与文学革命间存在一贯的理路。陈独秀不仅推动了世界语的传播,客观上也促进了国语改革。他从工具主义角度推崇世界语及世界语精神,推动了世界语运动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既反映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不懈精神,亦是现代性波及中国的直观反映。

关于陈独秀研究的现状和深入开展。李银德介绍了近年陈独秀研究的动态,安徽、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省市的陈独秀研究得到广泛展开,研究成果丰硕。他还指出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加强陈独秀研究的宣传力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聂皖辉强调,必须加强陈独秀研究成果的转化,特别是要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学术报告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陈独秀,以吸纳更多学者参与到陈独秀研究中来,壮大陈独秀研究的队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田式祖结合自己长年的党史研究和教育心得,指出陈独秀研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三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即,中共一大与二大的纲领转变为何如此之大?“二次革命论”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方针策略问题。安徽大学的陆发春谈到陈独秀研究的“继承与开新”问题,在继承方面,一要重视对前代研究者文字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二要注意收集陈独秀研究的会议性资料。在开新方面,要注意了解和把握从国家领导人有关陈独秀讲话和地方各级领导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陈独秀研究氛围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以及对陈独秀做不同角度的深入解读。周宁指出,目前在陈独秀研究中对报刊史料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乏系统性,为此可以从期刊和报纸两方面来加强研究。在期刊方面可加大对民国时期全文期刊数据库的利用,在报纸方面应从安徽本地报纸和京沪报刊两类着手推进。通过扩大报刊资料的来源以丰富和深化对陈独秀思想变化的内涵研究,使陈独秀研究更加全面和客观。《安庆晚报》的黄勇介绍了该社计划筹办以宣传地方文化为主的文化周刊栏目,将以有关陈独秀的研究作为重要主题,并借此平台拓宽陈独秀研究的受众面。

(责任编辑:徐 嘉)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徽大学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秦晓玥作品
谢春作品
陈成亮作品
郭诗奇作品
HOW TO REANIMATE 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