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关键在于推进落实
2014-08-04
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盘古智库数位学术委员做出了点评。
一、债务风险
[李克强]: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下一步,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管清友解读:重申“债务风险可控”基调,下一步“开正门”,将地方债纳入预算管理;“堵歪门”,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对金融产品违约,坚守底线思维不会变,即避免“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及时“侦测”和“处置”,或许意味着打破“刚性兑付”短期内仍难看到。
二、简政放权
[李克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意志和决心是一贯的。对于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
管清友解读: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也是本届政府的特点。政府放权后,更多精力用在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
易鹏解读:进一步简政放权是对的,不过除开向市场放权,也需要培养社会组织,向社会放权。
三、平衡政策
[李克强]:要说去年最大的挑战,那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一度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金融领域还有所谓“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超过了13%,而且用电量、货运量的增幅也大幅回落。对我们来说,财政和货币政策运用空间又很有限,宏观调控确实面临多难选择。
管清友解读:坚持平衡政策,保持政策定力,最大挑战在“经济下行”与“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限”造成的多难选择。对策仍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保持合理区间,既不放任经济下行,又不盲目放水刺激。
四、经济预期
[李克强]:不否认今年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管清友解读:淡化经济增长率,强化就业在政策决策中的重要性。“GDP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左右就是有弹性,高一点或低一点是有容忍度的”。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提高,不会仅看到经济增长下行就刺激,而需要综合观察就业和居民收入等相关指标。
五、香港繁荣
[李克强]: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也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且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专业优势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我相信香港同胞历来是有着敢拼能赢的精神,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繁荣。
易鹏解读:总理肯定是鼓励和看好香港的。不过,香港的未来关键看自己:一是发挥自己的制度红利;二是愿意低头积极促进粤港澳的融合、共生崛起。
六、改革重点
[李克强]: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有效规范地发挥作用;还要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像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推进落实。
陈秋霖解读:医疗、养老作为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服务业能吸引资本的根本是利润率,从盈利能力和可营利角度,高端服务才是落点。需要避免成为垫脚石!从OECD国家医疗改革的历史过程看,医疗、养老服务的成本费用超过家庭、企业和财政支付能力,越来越成为改革的主要动因。发展医疗、养老服务业,在为经济结构调整做贡献的时候,如何平衡与社会整体成本的关系,也应被纳入新的宏观调控框架,否则,这块垫脚石就有可能变成未来的绊脚石,而且很难搬掉。
管清友解读:“牵牛鼻子”的改革是重点:①行政体制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②财政和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继续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③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尤其是医疗、养老、金融等服务业,触动利益也要“义无反顾”。
七、房产改革
[李克强]: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还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易鹏解读:房地产业是热点,总理更多从民生和落实角度来解读,没有提宏观调控,既表明市场作为决定性作用理念在落实,也表明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能轻易打压。
管清友解读:房地产调控的新思路:一是“分类施策”“分城施策”,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之间不再一刀切;二是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政府的重点是“保基本”,今年将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八、防污治霾
[李克强]: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而去年实际完成是下降3.7%,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管清友解读:治理雾霾等污染的核心是转变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预计去产能化会加快,燃煤替代会对相关行业产生不同影响。
易鹏解读:雾霾被问属于正常,总理回答也非常具有技术性、专业性,表明向雾霾宣战是下了功夫。就我看来,对于雾霾,全社会可能需要点耐心,短时间很难解决,而且要务实面对煤炭第一能源的现实,清洁利用煤炭是关键!
九、出口升级
[李克强]: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当然这也需要,但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而且这样做也有利于各方,因为我们装备的很多零件是全球采购的,一些技术也是购买来的,就装备走出去进行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管清友解读:出口升级必须以产业升级为基础,装备出口值得关注。一是作为消化产能转移的突破口,二是推动国内产业和经济升级。
十、民生问题
[李克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应该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保基本,就是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兜底线,如果基本保障兜不住,还要进行社会救助,让特殊困难群众求助有门。促公平,是要采取措施,尤其在一些領域要有更有效的办法,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让创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要注重起点公平,也就是教育公平。
易鹏解读:社会保障问题最后压轴,表明社会保障既是民生基础,也是抬升民意支持度的抓手,更是改革的本身和环境。新型城镇化要推进关键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也是其重要支撑。现在关键是如何可持续地筹钱。
陈秋霖解读: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是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经济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但重在落实。落实的一个关键是明确基本指什么,底线在哪里。教育部分很明确,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收入、养老、住房也可以大概划个线,按最低收入、最低保障、最低面积。最难的是医疗,怎么明确?不明确,改革就是总结成功。
管清友解读:打造民生保障安全网的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我们认为,教育、社保思路和举措比较清晰,医疗改革是重点突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