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商机何在

2014-08-02潘烨

商场现代化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北京

潘烨

随着2014年两会的圆满落幕,京津冀三地加速了实现一体化的引擎。

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新概念,早在2011年就写进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提法更是可以追溯到2004年。但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快速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区域合作并不理想。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多年未出台,更是折射出合作的个中艰难。

此次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与前几次最大的不同便在于顶层设计。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到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都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而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到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他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他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进一步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京津冀地区土地面积为21.6万平方公里,仅占中国领土的2%,但是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进出口总额达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京津冀地区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集群。

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三地及其周边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1+1+1能否大于3?”企业和个人能从中捕捉到哪些商机?世人瞩目,万众期待,愿景很美,商机无限。但京津冀三地需要面对的困难同样艰巨。从竞争到合作,不只是喊个口号而已,需要三地深入沟通协调,科学规划,步调一致,把政策与有效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加速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达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持续不断的雾霾,让北京的蓝天变成了一种奢侈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的心头之痛。

从利好强度上来说,环保应该是重中之重。从政策导向上看,首先要解决的是京津冀三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人口稠密,在通过对居住人口的分流、发展城际轨道交通代替私人汽车解决部分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可预见环保行业的投资与合作商机。

作为污染最严重省市之一的河北省,其空气质量和雾霾治理情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发言称:河北的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实现绿色崛起。“伤筋动骨也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质量改善的脱胎换骨。”

防霾产品倍受追捧

空气质量跟经济发展模式相关,粗放的模式有巨大的惯性,空气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又棘手的问题,然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生。这一次,雾霾也为环保相关的企业,带来了不少机遇。由居民“抗霾”需要所带来的商机,不仅来自于口罩行业,室内的空气净化器等等也成为了销量暴增的产品。

治理环境,河北任务艰巨,而天津方面,将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天津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今后不再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纯电动公交车需求量大增

目前,京津两地均在发展应用“以电代油”、零排放的电动车。天津已经累计运行节能与新能源车1319辆,共有纯电动公交车190辆。同时,今年天津将新增纯电动公交车600辆。据天津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到2017年,天津市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要下降25%。根据测算,仅在占全市车辆总数1.75%的公交车、出租车中应用新能源汽车,就能减少机动车排放总量11.52%。

到2015年,天津将推广1.2万辆纯电动车。其中,纯电动公交车推广应用规模为2000辆,另外还包含邮政等专业用车3380辆,区域运营车(类似区域出租车)3300辆,企业用车1600辆,环卫车120辆,出租车和个人用车各500辆。

为此,今年天津市电力公司将专门建设两座换电站,以满足天津市发展纯电动公交车的充换电需求。

高科技环境监测设备三方共享

目前,可以对环境检测设备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水处理,水质监测和水质处理;还有一部分是大气,大气的监测和大气空气质量的治理;再有一部分是噪声,大的可以分成这样三个大的部分。事实上这个行业已经算是比较大的行业了,但是一般老百姓可能不太关注它,再加上我们国产的相关的仪器设备也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可能以前无论是投行券商还是一般民众,可能都不大特别了解这个行业。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水的污染日益加剧,这让一个曾经被很多人忽视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行业引起关注。于是,我国不少城市对空气环境监测设备的需求和采购将扩大,有厂家预计其中的商机会达到上百亿元。

环境监测设备是高科技的产物,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高科技产物(包括高新环境监测设备等)对天津与河北多城市的输出,使天津与河北的城市也在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共享首都高科技带来的商机与便捷。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讲话中,首先提出的便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或将为京津冀的相关产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包括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对接转移及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同时,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如交运、物流、商贸等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此外,廊坊可能是目前受益最为确定的板块,包括北京到廊坊的轻轨等工程的时间表比较确定,以及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等集贸市场确定搬迁至北京和廊坊之间等,都将有望带动北京的产业合理疏解以及廊坊相关产业的集聚。endprint

房地产行业有望受益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蓝图上,房地产行业有望受益。

当前,北京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和环保压力严重,发展周边卫星城,疏导北京城内压力刻不容缓。目前,包括保定、承德、廊坊在内的多个河北城市,都已针对承接北京功能转移作出预案。“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新城的搬迁,不仅可以带动这些单位就业人口的迁移,也会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向这些新城的迁移与聚集。”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祝尔娟说。

产业及人口的迁移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就意味着新的商机。有报告指出:“在产业迁移的基础之上,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为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带动地区的房价和地价的上涨。”

不久前,保定、廊坊和三河等市受到利好消息的影响,楼盘销售出现“亢奋状态”。虽然近期又趋于理性,但长期来看,北京将分流一些产业和机关单位到河北的城市,其中一些人员对当地的住房产生需求,河北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被看好,甚至有捂盘惜售、待价而沽的现象。

水泥等建材需求空间即将打开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落实,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将会提升,水泥等建材需求空间有望打开。

“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将起到领跑带动的作用。”财经评论员李天芳认为:国家加大对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也会牵涉到棚户区、保障房、地铁城市交通运输等多方面,一批上市公司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将从中受惠。

以河北省的水泥行业为例,虽然产能大、供需矛盾加剧等因素仍在制约其行业发展,但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也给水泥行业带来利好。李天芳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必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泥作为建筑材料,将得到利好机会。

除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京津冀区域的“大交通”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交通一体化”下航空统筹发展

航空运输统筹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涵。

京津冀空港网络亦在加速编织中。河北省提出:将石家庄机场培育成华北地区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航空运输枢纽机场,成为北京、天津主要备降和分流机场。此外,河北计划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以环首都地区和主要旅游景区为重点,培育扩大消费型通用航空市场。大力构建航线网络,积极发展低成本通勤航线,形成河北省内各机场与石家庄机场相互之间“点对点”衔接的省内航空网络,并且为京津冀机场建设配套、快捷的交通体系。

“交通一体化”下铁路先行

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的趋势中,业界呼唤多年的津保铁路,近日,明确将在明年底通车。与此同时,京津冀三省市的地方政府和铁路局官员密集察看和督导当地重点铁路建设进度。张唐铁路、邯长治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多条线路建设都获得加速度,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北京和天津的“1小时都市圈”。

津保城际铁路筹建处副处长刘长虹近日表示:津保铁路预计今年10月完成主体工程,在2015年底通车。目前,从保定到天津走高速约3小时,乘坐特快火车需要3小时22分钟,高铁建成后从保定坐火车去天津,只需要40分钟左右;从石家庄到唐山,只需两个多小时。津保铁路通车后,将与京广、京九、京沪和津秦等干线铁路互通并网,打通河北、山西等内陆省份的出海通道。有利于缓解北京的铁路枢纽压力,扩大天津港腹地,拉近冀中南与冀北地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据报道:北京火车南站的天津机场候机楼于今年4月16日开始试运行,5月开始正式运营。另据悉,北京南站至天津机场的高铁也将很快就要通车,届时从北京南站到天津机场只要45分钟,比去北京首都机场还要节省一半时间!届时,年旅客吞吐量可达5千万人次、而目前实际客运不到20%的天津机场,便可以大大分流北京南部的大量航空乘客。大大满足首都的航空市场需求。

“交通一体化”下公路提速

被称作“大外环”的密涿高速已经启动了前期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自北向南连接京平、密涿支线、京沈、京津、京沪、京台、大广、京珠、京昆9条高速公路,使河北三河、大厂与北京路网连接起来。到2020年,京、津、石三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均有3条高速路线连接。石家庄至天津高速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按规划,环京津周边县(市、区)与京津之间至少有1条一级公路连接,与京津高速公路对接口分别达到14个、15个。

京冀计划今年10月1日打通困扰两地多年的京昆高速公路“断头路”,实现其与北京西六环无缝连接。河北省还将基本形成便捷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客运形成2小时交通圈,环京津地区各设区市与北京、天津之间1小时通达,主要相邻城市间1小时通达,货运形成12小时通达圈。

商贸行业促京津冀整体发展

借助滨海新区“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将形成以“国际城市—综合改革创新区”为发展主轴的新格局。

天津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京津冀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京津冀一体化可以使商贸、物流资源更加便捷地流通与共享。

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可以促进食品、酒类、服装等商贸广场的发展,市民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在不同城市间进行消费,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贸与物流行业的发展与运转。

通过自由投资与贸易、国际航运与物流、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高技术和高端产业聚集等优质要素与产业的聚集,滨海新区将与北京形成“国际港口—国际城市”的互动合作交流机制,并带动河北形成“沧州-黄骅-曹妃甸-秦皇岛”等沿海线性增长群落,深化港口、物流及电子口岸等合作,推动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的增长极,推动京津冀作为腹地的整体发展。endprint

医疗行业协同发展促成新机遇

4月11日上午,京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对接会在石家庄召开。北京市、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分别介绍了双方的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定位等,并对如何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据了解,2011年至2013年,河北省前10位转诊病种,仅三级医院和环首都14县(市、区)二级医院,每年转诊达万人次以上,几乎全部流向京津。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报告显示:河北患者约占北京外来就医人员23%,占比最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应着眼于北京城市医疗卫生功能疏解,并确定了“中心限制、周边发展,综合限制、专科发展,院内限制、外溢发展,单体限制、系统发展”的总原则。河北省与北京医院开展固定业务往来或合作事项的二级以上医院达到200多家,而且还呈扩大趋势。

“一味承接北京职能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发展民营医院、扩充当地医疗整体实力或是明智之举。”有业内人士认为,河北发展民营医院恰好能够弥补资源不足,这也为当地民营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受到投资者青睐

据统计,京津冀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1524万,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北京高楼林立,生活节奏快,不少人认为:“北京是适合工作、但不适合养老的城市”。随着京津冀不断打造“大交通”,“北京上班,河北养老”已经不再是梦想。

养老产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涉及面广,可吸纳的就业岗位众多,比如保姆、高护、营养师、心理师、社会保障工作者等。同时,养老产业还可以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

不久前,河北出台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对石家庄、保定、廊坊、秦皇岛等市确定定位,其中秦皇岛市将会承接北京行政、医疗、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体育等功能转移。秦皇岛正计划在北戴河新区专门规划20平方公里养老产业片区,引进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的企业入驻,主要对象瞄准的也是京津冀客户群。

目前,河北省在养老领域还大有潜力可挖。可以想象,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有更多企业参与养老产业的投资。

以上是目前较为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发展商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1+1+1>3”的效应会更加明显,随之也将会有一些目前无法预见的行业性机会,前景可观,大有可为。

“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整合系统是一个交通物流更加畅通、产业布局更加科学、资源优化配置、政策高度协调、环境共同优化、社会共同进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大战略、大工程、大机遇。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机遇,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不妨结合自身优势,大显一番身手!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北京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