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声乐

2014-08-02张雪敏

艺术评鉴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曲民歌声乐

张雪敏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和京剧则是不同时期的代表,推动中国民族声乐不断向前发展,铸就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辉煌。

关键词:民族声乐 源远流长

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长期历史积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上可追溯到远古。一支“贾湖骨笛”,把我国的音乐历史推到了距今八千年前,而《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记载,以及《吴越春秋》中关于一首相传为黄帝时期流传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足以证明我国的民族声乐历史久远。到殷、周奴隶社会时,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文化得到不断发展,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流传于当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

《楚辞》是在春秋时期搜集整理和创作的楚国民歌集,当时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创作适合楚国民歌曲调的新词,这些作品统称《楚辞》。它的最大特点是富于幻想和热情,为以后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基础。

西汉中期,国力强盛,汉武帝对音乐诗歌很重视,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汉“乐府”即是音乐管理机构,也从事音乐创作、表演和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入乐的歌谣和民谣,当时被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当时歌曲形式主要有歌谣杂曲、相和歌、饶歌、琴歌等。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木兰诗》、《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即是两首乐府杂曲。 “相和歌”是个大的歌唱形式,它突破了“徒歌”的形式,加进了伴唱(但歌)和乐队伴奏,使其在声音效果、音色变化上更加丰富。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琴歌从春秋一直到秦汉,一直都是重要的、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后来琴曲发展起来,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琴、棋、书、画”成了儒士必要的修养,成为名士身份的必要条件。与琴歌发展相伴而产生了许多琴家,如:司马相如、蔡邕、蔡琰等,歌唱家,蔡琰、李延年等。还有传唱至今的《关山月》、《昭君怨》、《胡茄十八拍》等名曲。

隋唐是政治、经济、文化都灿烂辉煌的朝代。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音乐文化,广泛搜集国内各地和国外的民歌。唐朝开明的文化政策,各民族间广泛的文化交流和统治者对音乐艺术的酷爱,更促进了民族音乐艺术的飞速发展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唐朝的声乐表演形式比隋朝更加丰富多彩,隋朝衍延下来的一些歌唱形式,均以旧曲新词的方式流传下来,如挽歌、踏歌、清商乐等等。踏歌以唱为主,没有伴奏,歌时以踏地为节拍,有简单的舞步动作,数十人围圈挽臂、足踏地而歌故而得名。这一形式在民间非常流行,后进入宫廷,因此踏歌有室内室外之分、楼上楼下之异。直到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有衍延。

唐朝的声乐文化,在大曲和法曲中得到很大提高。大曲是吸收外族音乐而发展的大型歌舞形式,专为宫廷、皇室所用,法曲是大曲的一个品种。唐大曲的曲体由 “散曲”(或散序)、“中序”(或拍序)、“破”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的表演形式是:

散曲——第一部分,序曲或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没有歌唱和舞蹈。

中序——第二部分,以歌唱为主,器乐部分形成为歌唱伴奏。

破——第三部分,是器乐、歌唱、舞蹈综合的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

大曲的表演,对唱词的“吐纳”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对演员的演唱水平要求很高,由于唐明皇的重视和参与,大曲创作、表演中聚集了一大批艺术造诣精深的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有李龟年、李鹤年、李彭年三兄弟,外加张野孤、黄幡绰、许和子、念奴等名流。所以演出之排场气派华美无比,演员之多,水平之高,构成了民族乐舞的空前成就,也使声乐艺术繁荣发展。

促使唐代声乐发展的因素很多,影响较大还有唐诗和歌妓,唐诗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它不但是唐朝文化艺术的高峰,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多唐诗当时都是入乐可唱的,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品,后人称这些能入乐的诗为“唐声诗”,从诗与音乐的结合方面,展示了唐朝歌诗的艺术全貌。音乐为诗歌插上了翅膀,使其传播更为广泛,诗歌又使声乐作品更加丰富。

宋代的“诸宫调”“杂剧”“唱赚”“鼓词”, 为后世中国戏曲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元代的元曲、元杂剧,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又一繁荣时期。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声腔之多,地方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经魏良辅的改革,为我国声乐艺术创立了系统的经验。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贺寿,汉剧进京,为京剧诞生做好了铺垫。经过了宋朝、元朝、明朝的长期孕育、发展、创新,被誉为国粹的京剧终于诞生了。京剧——我国民族戏剧文化的瑰宝,民族戏曲艺术、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鸦片战争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作为侵华战略的一部分,西方音乐随着列强侵略军的铁蹄,开始全面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引起中国音乐文化界的沉痛反思和深刻变革,并导致中国音乐全面大转型和历史重构。十九世纪末,以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留日爱国志士,运用学堂乐歌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洋音乐,经过八年抗战,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为民族声乐再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建立,在文化大革命中曲折前行,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走向辉煌。形成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并存,共同发展,并通过“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而深入人心。实现了几代音乐人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梦想。无论是作品创作之多,演唱水平之高,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还是理论水平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3]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许讲真.中国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J].中国音乐,200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曲民歌声乐
两宋大曲异同考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貴州大曲
貴州大曲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