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挥棒下的风范

2014-08-02李红敏

艺术评鉴 2014年4期
关键词:指挥家交响乐团乐团

李红敏

对于很多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来说,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是绝对不容错过的音乐盛事,乐迷们除了关心每一次新年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以外,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另外一个能够令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便是每年的执棒指挥家,他们的生平、音乐风格、指挥成就、艺术态度、艺术修养等等都在乐迷们的关注范围之内。

指挥大师可谓数不胜数,不过从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尼基什的1914年录音开始,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当时的录音技术还原当年的“演出现场”了,因此很多乐迷成了一个个指挥家的忠实粉丝。在众多知名的指挥家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NO.1,而今天小编将盘点一下国内的知名指挥家,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的交响乐做出过突出贡献,或者是在音乐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的知名指挥家们。

中国交响乐团“三朝元老”——韩中杰

从最初的“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到独立的“中央乐团”,再到今天的“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已经走过将近60年的历史。韩中杰作为最早的两位常任指挥之一,现作为艺术顾问,从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组建之日起就参与其中,称得上是“国交”的“三朝元老”。

94岁高龄的老指挥家韩中杰出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管弦系,曾任南京音乐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兼乐园副主任。1951年,为了顺利完成出国访问的任务,韩中杰等一批青年音乐人才从上海调到了北京。韩中杰当时已经结婚,在上海有着稳定的工作、宽敞的住房。但是一想到新中国的首都就要有自己的交响乐队了,能够参与其中,对于搞音乐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于是,韩中杰等从上海来的音乐家最终几乎都留了下来。

乐队的骨架有了,但距离一个规模完整的交响乐队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当时由于直接成立交响乐团的条件还不成熟,于是采取了生物学上的“细胞分离法”,把乐队先放在中央歌舞团里面,成立了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由韩中杰兼任指挥,还有张棣和任指挥。韩中杰严格认真的管理风格、理性严肃的指挥风格深得李凌、马思聪等前辈艺术家的赞许。后来,周总理非常关心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提出要办一个国家级交响乐团、合唱团的想法。就这样,在周恩来、陈毅等领导的关心下,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以及合唱队独立出来,成立了“中央乐团”,专门发展高水平的交响乐艺术。1961年,韩中杰出国学成归国,与之前从苏联学成归国的另一位指挥家李德伦一起开始为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工作。韩中杰同时在中央歌剧院和中央乐团执棒,中央乐团也开始了由韩中杰、李德伦这一“双子星座”同时担任指挥的时代。同时,韩中杰也兼任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

在担任中央乐团常任指挥30年的艺术生涯中,除了指挥演奏西方经典作品,韩中杰在演奏中国本土交响作品、培养中国自己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马思聪、杜鸣心、吴祖强、盛礼洪、王西麟、谭盾、瞿小松等中国音乐家的不少新作品都是由韩中杰指挥首演并录制了唱片或磁带。

在艺术生涯中,韩中杰指挥公演了大量中外作曲家的名曲,在实践中形成了严谨细腻,理智含蓄的艺术风格。1978年他指挥中央乐团交响音乐会通过卫星向法、英等国立体声实况转播,这在当今尚属世界创举。他在中国国内曾与各主要乐团合作演出,均获得听众及演奏员的高度赞扬。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交响乐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1983年7月23日到8月13日,在北京连续举行贝多芬九首交响乐的演出,1984年,中央乐团先后举行多次中国新作品交响音乐会,由李德伦、韩中杰指挥。通过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演出,中央乐团的演奏水准得到了更多人的承认。韩中杰指挥中央歌舞团管弦乐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演出了大量中外作曲家的名曲新作,出访过美国、奥地利、西班牙及朝鲜等国,他严谨细腻、理智含蓄的艺术风格为国内外音乐界所推重。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央乐团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交响乐团”,韩中杰虽然已经离开了指挥第一线,但仍然在顾问的岗位上为年轻的“国交”贡献力量。

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严良堃

91岁高龄的指挥家严良堃,1923年12月28日生于湖北武昌。严良堃是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央乐团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

1938年严良堃参加抗敌演剧九队,后来调至孩子剧团,那时的严良堃还不满15岁,但是看到冼星海指挥群众合唱时就非常激动。当时一般的指挥就是打拍子,也叫打“蝴蝶花”。而冼星海同志指挥的《黄河大合唱》却非常激动人心,他一只手不断地向上舞动着,口中一边轻声地暗示着“起来,起来”,同时双脚还不时地往前迈进一步。可以说,他的指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了冼星海的指挥,他才知道原来指挥不只是打拍子,还能够表现那么丰富的情感。

1938年4月,严良堃在武昌的“歌干班”里跟随冼星海学指挥、作曲。那时,日本的飞机经常在头顶上盘旋,还经常往下扔炸弹。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最终把课堂设在了防空洞的隔壁,这样飞机一来,人们就可以立即往防空洞里钻了。冼星海对各地的民歌都特别熟悉,在“歌干班”讲课时,关于指挥和作曲,他讲了很多,但是有一句话,严良堃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一定要勤学苦练,把所有的技巧都要学得准确而扎实,但是在指挥群众唱歌的时候,不要仅仅流于指挥的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自己个人的能耐。”这句话,最终也成了严良堃这一辈子做学问的座右铭。

严良堃当时所在的孩子剧团成员的平均年龄都非常小,最大的十七岁,最小的七八岁,但都能歌善舞。那时,孩子剧团的成员有五六十人,经常到中小城镇去宣传抗战,在舞台上唱歌给老百姓听,那时演唱得最多的就是《黄河大合唱》,在野外随便搭个台,或者选择一个有土坡的地方,就可以唱了。伴奏也很简单,身边有什么乐器就拿来用,伴奏的乐器经常是二胡、笛子、风琴、口琴,再加一些锣、鼓。虽然配乐很简单,但是音乐从头至尾都很鼓舞人心。那时唱歌不像现在还做一些细致的艺术处理,只要把情绪唱出来就行了,只要能表现出战斗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有一次,唱《黄河颂》的张惠群得了疟疾,严良堃就代他上台演唱。在舞台上,严良堃唱得非常卖力,尽管后来已经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并且将曲调唱得越来越高,但是仍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严良堃受到很大鼓励。endprint

1940年的时候,严良堃曾指挥孩子剧团在重庆公演《黄河大合唱》。其实,那时候无所谓谁是指挥,会指挥的人有很多。为了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成员一起唱歌,一起演戏,只要有关抗战方面的事情都干,只要组织上有需要,就随时登台演出。严良堃从小就热爱这部作品,整个音乐演出生涯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黄河大合唱》是歌颂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颂歌,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因此具有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大合唱》这部不朽的作品,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培育、滋养、鼓励着严良堃。

严良堃在指挥艺术上深有造诣,他的指挥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性与严谨性,刻意发掘作品的内涵来构织各种不同的音乐图景。他指挥过《黄河大合唱》、《长恨歌》、《海韵》、《娄山关》、《牧歌》等中国作品,贝多芬的第3、第9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A.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J.海顿的《四季》,W·A·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西欧歌剧合唱等百余首古今中外合唱名曲。他还热情地扶持许多新作的首演,并使一些被遗忘的作品获得新生。

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现在又成了团结海内外华人的一个强大凝聚力。有一次,严良堃和演员们在马来西亚演出《黄河大合唱》,演完之后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都走不了。台下的观众就跟演员互相拉歌,有位中年观众唱了一首抗战老歌《保家乡》,让严良堃觉得很奇怪。跟他一聊才知道,这首歌是他爷爷教给他的,他还会唱很多的抗战歌曲。有位当地诗人还即兴写了一首诗,头两句是“《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还有一次在旧金山演出,演出结束后华侨们以咖啡代酒招待演员。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一些中国艺术家的演出,使劲鼓掌把手都拍肿了,回去洗个澡甜甜地睡一觉。但听了《黄河大合唱》,回去以后就睡不着。中国100多年来总是受人欺负,只有抗战是最后胜利的,《黄河大合唱》让他们感觉做中国人腰板特别硬,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严良堃从事指挥40余年,为中国合唱艺术事业的发展及合唱队伍的建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央乐团合唱队的创建人之一,经他不懈努力与严格训练,使该队具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水平。此外他在培养合唱指挥,普及合唱艺术,辅导专业、业余合唱团,为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制唱片磁带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电影音乐与指挥并重的指挥家——尹升山

尹升山,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州,自幼酷爱音乐,15岁开始学习音乐,接触了大量西欧古典音乐,演奏过提琴、双簧管和钢琴,转而喜习指挥。1947年到东影任音乐教师兼乐队队员,1948年任乐团指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乐团的骨干力量,并担任了该团的乐队指挥。

他从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开始,至今已完成700余部故事片、纪录片、戏曲片的音乐演奏和配制。其中有许多电影插曲是脍炙人口的,并已成为经典之作:如《白毛女》、《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他获得的国内、国际大奖更是数不胜数。在指挥方面,尹升山的指挥动作准确,风格细腻,感情真挚、饱满,乐感敏捷。由他指挥演奏的许多电影歌曲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广为传唱,历久不衰。

尹升山也是国内少有几个能将电影音乐与指挥衔接得如此之好的音乐家,毕竟电影音乐和指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领域,电影是综合性艺术,电影里的音乐不同于其他交响乐。电影画面是视觉艺术,音乐是与画面同时出现的听觉艺术,要使这两者高度统一综合起来,就必须使音乐紧紧围绕着影片内容,为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情节的发展而服务。尹升山在他所指挥的二百多部电影音乐中,风格、体裁、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而他总是能迅速地组织乐队,抓住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特点,很快地捕捉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让音乐在每一组镜头和画面中发挥它的特长,丰富、烘托、突出影片的内容。

他所指挥的电影音乐作品,可分这样几类:一类是军事主题,如:《白毛女》、《钢铁战士》、《平原游击队》、《战火中的青春》、《兵临城下》、《党的女儿》、《吉鸿昌》等等。指挥这类作品的主题音乐,多是比较严肃的、壮烈浑厚、挺拔有力的,在那些充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岁月里,有着强烈的战斗气息;第二类是民族风格较浓的影片,如:《画中人》、《五朵金花》、《刘三姐》、《达吉和他的父亲》、《冰山上的来客》、《北斗》等等,指挥这类作品的主题音乐多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带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这些影片的音乐,往往在片头的序曲中,就把人们带进故事发生的地域、环境;第三类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工业题材的《创业》等等,指挥这类作品的主题音乐,多是很质朴、亲切的。另外,还有一些惊险侦探片,如:《徐秋影案件》、《羊城暗哨》、《国庆十点钟》等等,指挥这类影片的音乐,就必须紧紧扣住影片的情节,并和观众的心理发生共鸣。

在他半个世纪的指挥生涯中,还指挥排练并演出了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格林卡、贝多芬、德沃夏克、肖斯塔柯维奇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交响乐、序曲等。在指挥台上,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时而刚劲雄浑,时而轻柔细腻。在指挥台下,他和乐队队员有说有笑,十分随和。在录音中,他总是努力挖掘作品内容,调动和发挥演奏、演唱人员的潜力,把鲜明的音乐形象和个性融汇到影片人物性格和环境刻画中去。每到实录时,他都等到导演、作曲和乐队队员都比较满意时才通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尹升山不顾高龄仍随团演出,到过20几个省会城市和80多个地市级城市,三个品牌节目《花儿为什么那样红》中外电影音乐精品视听音乐会、《中华春常在》综合音乐会、《世纪回眸》中外电影音乐精品音乐会上,都有尹升山指挥的身影。

如今,这位电影音乐与指挥并重的指挥家已经离开我们两年有余了,但他指挥的电影音乐依旧为人民津津乐道,并在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endprint

中国首位女指挥家——郑小瑛

郑小瑛教授是中国著名女指挥家,也是建国后第一位中国女指挥家,曾任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和<爱乐女>乐团的音乐指导,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留学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歌剧、交响乐指挥。她曾获文化部优秀指挥一等奖、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两枚俄中友谊勋章等奖项。还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活动的指挥。她是中国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更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并多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职工”、“老教授科教兴国”和“全国老有所为贡献奖”等荣誉。

郑小瑛1947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和音乐系学习。1948年底赴解放区,曾在文工团工作,1952年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5年开始学习合唱指挥,1960年到苏联留学,就读于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歌剧、合唱指挥专业。1962年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了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获得成功。她的指挥热情奔放、严谨细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公认为国内出色指挥之一。

1978年以来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演出活动的指挥,井指挥演出了中外歌剧《护花神》、《第一百个新娘》、《茶花女》、《夕鹤》、《卡门》、《费加罗的婚礼》、《蝴蝶夫人》、《魔笛》、《波希米亚人》、《塞维利亚理发师》等;还曾与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等十多个交响乐队合作,举行音乐会。她被认为是国内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已步入国际指挥行列。为国家教育电视台录制了《乐海导游》30集,还经常为青少年举办普及音乐会,深受社会的欢迎和赞扬。

郑小瑛还是中国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她的多名学生近几年来在美、法、意、奥、捷、葡等地举行的国际指挥比赛中屡获最高名次或已步入国际国内优秀指挥行列。此外,她还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她采取各种形式向群众普及音乐知识近千次,直接听众达20多万人。1980年以来郑小瑛曾赴日、美、意、芬、德、法、荷、比、爱、泰等地举行交响音乐会、参加国际艺术节、指挥歌剧或讲学。她是第一位,也是至今还经常应邀去国外排演世界著名歌剧的中国指挥。已六次应邀赴芬兰、瑞士指挥了《蝴蝶夫人》、《卡门》、《波西米亚人》等歌剧计60多场,皆获舆论高度评价。

郑小瑛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及者、拓荒者。1989年,郑小瑛和一些女音乐家组建了“爱乐女乐团”。但是,当时怎样把一个小型私人乐团搞成交响乐团是个大问题,因为那时女乐手在社会上并不多。郑小瑛亲自做了很多工作,把音乐学院管弦系女乐手的名单摸清楚了,然后决定从头培养。当时音乐学院在延庆有一个给农村的孩子们开的训练班,一个礼拜老师去教一次,郑小瑛她们自己花钱请老师来教孩子们,每个礼拜集中起来训练合奏,最后等到在世界妇女大会上上台演出的时候,乐团共有108人。当时看演出的观众告诉她们说,“世界上不是没有女子交响乐团,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你们有规模这么大又这么有气势的女子交响乐团,这不仅仅是中国妇女的骄傲,也是世界妇女的骄傲。”

1997年,60多岁的郑小瑛离休了,她应邀从北京来到厦门,在厦门组建一个不占国家编制的“民办公助”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厦门爱乐乐团成长迅速,十五年来,已在十国80多个城市举行了1200场音乐会,并被厦门市民评为厦门的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郑小瑛又荣获厦门市政府“突出贡献奖”、“2003年感动厦门”的十大人物之一,2006、2010年她被聘为世界合唱比赛艺术总监、2007年又获厦门市敬业奉献的道德模范奖,以及中国金唱片指挥特别奖,2009年获中国和福建文联“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2010年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厦门市对外交流友谊使者”、“厦门文艺特别荣誉奖”和“中国歌剧终身成就最高荣誉牌”等。2011年获福建省第二届道德模范。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中国音乐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称号,2012获“中华文化人物”称号,2013年被聘为厦门市文联名誉主席,2014年被聘为中央歌剧院“终身荣誉指挥”。

多年来,郑小瑛带领着各种音乐团体在国内进行了千余场演出,她还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学校、单位举行交响乐知识讲座。在郑小瑛和一批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交响乐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识、喜爱。在几十年普及交响乐的实践中,郑小瑛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被人们称为“郑小瑛模式”。

现代民族管弦乐奠基人——彭修文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由于父辈的爱好,自幼耳濡目染民族乐器,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7岁从叔父学胡琴,后师从刘泽隆、何轶群先生学习琵琶和小提琴,1944年就读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师从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瞿安华先生。1946年在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求学期间,参加当地广播电台国乐团的演奏活动,1950年进入重庆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组编辑,开始接触世界诸多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同时刻苦研读大量音乐专著,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952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他从此踏上了探索、实践、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艰辛的艺术道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逐步成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1953年4月,彭修文先生应调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建工作。在广播民族乐团首任团长张晋德的倡导下,彭修文先生首先抓乐队编制和乐器改革。

在吸收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弓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声部组合的中国现代民族乐队编制的构想,使民族管弦乐队进一步扩大音域,增加音量、提高音质,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首创了新中国第一支新型的专业民族管弦乐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1954年12月开始,他任该团责任指挥,此后又任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首席指挥,他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贡献被民乐界所公认,并为许多海内外民乐团体所效仿。endprint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乐器改革。并被国家文化部聘任为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专家组组长。在他的推动下,广播民族乐团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并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许多乐器改革成果被海内外民乐界广泛推广和应用。

彭修文先生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四百余首。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多声部写作及交响性的研究和探索。几十年来,从《瑶族舞曲》、《彩云追月》、《月儿高》、《花好月圆》、《丰收锣鼓》、《乱云飞》到《二泉映月》、音诗《流水操》、交响曲《金陵》以及《天鹅》、《图画展览会》等外国乐曲的移植。他以移植、改编、创作等手法,几乎遍尝了合奏、组曲、套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音乐体裁和各类乐队的组合形式。这个努力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从不讳言自己是个标题作曲家,他的数百部作品,每一部都有题记,那是他以音声讴歌人民、祖国、时代和历史的斑斑心迹。

时时意识到音乐与听众的关系,为此,他将旋律的写作摆在创作的首位,甚至以人们将他的旋律认同为民间音调为慰。文革中,他在家中为300多首唐诗和宋词谱曲,以化解内心的郁闷。虽然这些谱子没能保留下来,但却激活了他写作旋律的能力。他没有受过音乐学院的科班训练,他的课堂在民间。在他的倡导下,中国广播乐团多次深入民间,学习舟山锣鼓、内蒙二人台、冀中笙管乐、广西文场……民族乐队只有遨游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才能获得新的自由。也正是由于民间音乐的滋养,才使他在指挥和演绎每一部作品中,对乐队配置和演奏法有着独到的要求和见地,展示了特有风格。

他的音乐让人们感到,艺术创作绝非空穴来风,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传统功力,虽能出新,但不能出精,不能叫好。他是个戏迷,在他看来,对中国的音乐家而言,戏曲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山。他引程砚秋而共鸣,《文姬归汉》、《荒山泪》、《锁麟囊》,这是民族情怀的激荡,这也是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他已将此写入了将要创作的清唱剧剧目中……他想做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了!他无暇顾及人言世事,他只想抓紧时间,而时间却又如此吝啬!

作为一位东西方音乐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实践者,他有意识地将世界音乐经典如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贝多芬《雅典的废墟》、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比才《卡门》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德彪西《云》、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等三十余部作品,移植改编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雄辩地验证了中国现代民族乐队广泛的兼容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作为中国现代民族乐队杰出的指挥家,彭修文先生的指挥艺术坚持“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注重形象思维。诠释作品构思恢弘缜密,独具匠心。指挥手法自成一家,雄浑大度、严谨细腻、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气派、风格与韵味。

他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执棒43年之久,这在世界乐坛是罕见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由此成为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著名乐团,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1992年彭修文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金唱片奖》指挥特别奖。

1996年12月28日凌晨,在北京城西,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开拓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永远垂下了他那拨动过无数人心弦的双手;中央电视台破例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他辞世的新闻报道后,海内外民乐界为之震惊、惋惜。

值得一提的是,彭修文在辞世前一周,刚刚写完《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的总谱。51页的总谱,从8月酷暑到岁末隆冬,面对医生绝对禁止工作的再三警告和家人的劝阻、担忧,他写得很艰难。也许他真的知道属于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在总谱的扉页上,他自慰“总算了却了一桩大心事”。

在乐谱完稿的当夜,那双因腹水而肿胀的腿已是行走困难,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欢乐和轻松,这也感染了前来探访的友人。他说,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对香港结束百年屈辱,回归祖国的重大题材,他的内心早就冲动着创作的欲望。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现,但他却认定了自己的方式,正像他这一生是为了民族乐队的存在而存在,他要用这民族的音调、民族的音乐形式去酣畅淋漓地欢庆香港的回归。

就在他去世之前,香港中乐团刚刚宣布了他将就任该团艺术总监的消息。这位香港回归后的首任中乐团总监,永远不能赴任了。但是,有谁知道,他之所以不顾虚弱的病体,允诺了这个为期两年的职务,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乐团开音乐会筹措资金,为民乐的发展之路再做老骥!

天籁收集者——杨鸿年

杨鸿年,中国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他的指挥风格热情、细腻,极富表现力,以其独具一格的指挥艺术及训练合唱的过人技术与修养,赢得国内外乐迷与专家的一致赞誉,被称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杨鸿年创建并担任艺术指导及常任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三大童声合唱团之一。

杨鸿年教授的指挥风格热情奔放、细腻入微、曲目范围广泛、表现力丰富。他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他在训练合唱方面的技术与修养,深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钦佩,被国际上赞赏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鉴于杨鸿年教授的艺术成就,连续三届被各国指挥推举为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最高鉴赏证书”赠与他所指导的少年合唱团,并获得美国纽瓦克市荣誉市民奖章,日本大阪市政府及兵库县先后授予他金钥匙,以表彰他做出的贡献。

杨鸿年教授经常应邀到各地指挥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合唱音乐会,是国际上甚有影响的合唱指挥家。1988年8月,创建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并亲任艺术指导与常任指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合唱团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合唱团。他经常应邀率领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出国访问,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奥地利、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赞誉高潮。1996年8月,他所指导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意大利第44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一举获得四项大奖,打破了该比赛几十年来的历史记录;1999年5月他率领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赴莫斯科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国际艺术节专场演出,荣获唯一特别奖;1999年7月他指挥新疆师范大学合唱团赴意大利参加第38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又荣获混声组第一名,女生组第一名,男生组第一名三项大奖;杨鸿年教授是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指挥。endprint

杨鸿年是我国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指挥,可是这位名震国际合唱界的大师级人物却是一个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杨鸿年形象地把它比喻为“ABA”的三部曲式。A代表指挥,B代表作曲。解放前,杨鸿年在上海跟随德国专家利兹曼学习指挥。1953年,大学还没毕业的杨鸿年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56年,调到北京工作。在此后的近20年间,他教授的多是诸如和声、作品分析,甚至单弦牌子曲、河南梆子的曲式结构等一些与指挥无关的课程。一直到1974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指挥系之前,杨鸿年一直和杨儒怀、吴祖强在同一个教研组教作品分析。但只要和音乐有关的工作他都愿意做,每一门新课都意味着打开音乐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些都为他日后出神入化地驾驭合唱埋下了伏笔。

再次“回到A”是一个偶然,1974年正在为恢复指挥系寻找合适的人才而发愁的院领导,在档案中发现作曲系的杨鸿年原来是学指挥的,于是便让他和黄飞立老师一起负责重建工作。筹备工作完成之后,杨鸿年便提出不担任何行政职务,专心负责指挥教学工作。终于,杨鸿年完成了他人生三部曲的完美再现。

杨鸿年认为合唱艺术第一位的应该是感觉。杨鸿年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都在从事着一样工作———塑造声音。这个声音不是物理的声音,而是心灵的声音。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只有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更需要它发自心灵。神奇之极,具体之极。”指挥应该把感觉放在首位,而后是帮学生把握住音乐的风格,再其后才是表现。在国内讲学人们总是问他:“您怎么训练声音的?”而在国外,人们问得更多的则是:“这个作品你为什么这样处理?”这反映出两种音乐观念的差距。

1978年8月,美国总统里根亲笔签署赠与该团最高鉴赏证书。历年来,该团在国内外荣获的各种奖项不胜枚举,如1996年在被公认为“声乐奥运会”的意大利第44届“硅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中一举获得4项大奖,创造了该比赛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同时囊括4项最高奖的历史记录;1999年,杨鸿年率该团赴莫斯科参加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国际艺术节,荣获唯一特别奖;同年,杨鸿年指挥新疆师大合唱团在意大利参加第38届“赛格希兹”国际合唱比赛,分别荣获混声组、女生组、男生组第一名3项大奖。杨鸿年现同时兼任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多个国内外著名团体的客席指挥,他以卓尔不凡的艺术成就,连续3届被各国指挥家推举为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乐队指挥——卞祖善

卞祖善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乐队指挥,而他最初与音乐结缘却属偶然。1936年,卞祖善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贫困的家庭,缺衣少食的他,上小学时最惬意的是课间休息时能喝上一碗别人施舍的粥。13岁时卞祖善孤身一人流浪到上海,在基督教难童教养院,他参加了唱诗班,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随后又在钢琴老师黄兰玉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就这样,他“撞进了音乐的大门”,在跳跃的五线谱上憧憬未来。

1950年,卞祖善报考了育才学校,后转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同时建立指挥系。酷爱交响乐的卞祖善成为当年上海音乐学院创建指挥系乐队指挥专业的第一个本科生(当年该专业仅招卞祖善一人),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乐队指挥。

“如果音乐是我的上帝的话,那么我就是虔诚的信徒和热诚的传教士。”卞祖善如是说。多年来,卞祖善就是带着这种愿望四处奔走,把他对音乐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从音乐里面感受到它的美妙。

四十余年来,他指挥演出了《红色娘子军》、《吉赛尔》、《天鹅湖》、《泪泉》、《希尔薇娅》、《罗密欧与朱丽叶》、《鱼美人》、《祝福》、《林黛玉》、《杨贵妃》等中外芭蕾舞剧;先后在我国首演了米雅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格拉祖诺夫的《第五交响曲》、海因里希·史韦沙的《历史交响乐组曲》和《东西方交响乐》;他还是1987、1989、1991“北京交响乐之春”音乐会的指挥者之一,是1993年11月广州“名人名曲荟萃音乐会”的十名指挥者之一,是1995年9月8日“上海交响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的京沪九名指挥者之一;是2005年5月27日中国爱乐乐团成立5周年庆典音乐会的八名指挥者之一。他先后应邀指挥原中央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昆明交响乐团、成都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陕西省乐团、兰州交响乐团、福建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江苏交响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山西交响乐团、山东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黑龙江交响乐团和武汉乐团举行交响音乐会,均获得成功。

近年来,他先后赴美国、英国、苏联、菲律宾、瑞士等国家演出,并先后多次赴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演出,他的指挥受到各大媒体热烈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多年来,卞祖善一直手执指挥棒耀眼于舞台。近年来,他积累多年的音乐学养也如雪山融化般倾泻出来,他的声音经常出现在校园里,讲堂上,为追随音乐的人传道授业解惑。更令人由衷钦佩的是他已经以乐评人的身份,在最近12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央电视台的转播现场,担任转播嘉宾、顾问,为观众点评演出,舞台上乐队、指挥、曲目的一切,从他脑海里简单搜索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广大观众,令观众在欣赏到动听音乐的同时,也享受到一场艺术的盛宴。

1999年,卞祖善正式退休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中。他深入到许多大学、中学和机关团体、科研单位,甚至走进社区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先后为近200个单位举行过专题讲座,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市。值得一提的是,卞祖善经常在演出中安排一些互动节目,让小朋友指挥乐队,让初学小提琴的孩子上台表演。他还为海内外各种报纸杂志撰文,发表音乐评论,普及音乐知识。

“我不过是做了些启蒙的工作。”卞祖善说:“音乐会对所有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少数人会把音乐作为职业,大多数人会成为未来的听众和音乐爱好者。”endprint

而对于不断升温的考级热,卞祖善直言:“每个孩子都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关键在于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要抱着功利的想法学习音乐,只热衷考级不足取。”

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卞祖善参与了专家组在西北地区巡回讲学,向在校大学生普及交响乐。卞祖善说:“如果没有听众,交响乐便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听众需要培养,我愿为之努力。”

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指挥家之一 ——陈燮阳

中国的交响乐舞台上不乏头发灰白的高龄指挥家的身影,70岁的陈燮阳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读书人家庭,父亲陈蝶衣为一代词作家,母亲是个京剧爱好者。陈燮阳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指挥、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会长。

1981年9月他应邀赴美考察,师从耶鲁大学奥托·缪勒教授进修指挥课,又先后与纽约现代音乐演奏团、布鲁克林交响乐团、檀香出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介绍现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1982年应邀在美国阿思本音乐节上指挥音乐节乐团获得很大成功,后又指挥菲律宾国家交响乐团和香港管弦乐团演出。1983年8月,应法国“音乐之声”唱片公司之约,指挥中央乐团录制了贝多芬第一、四交响曲唱片。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指挥工作。

民乐的现代化对中国音乐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涉及作曲、演奏、乐器和乐队编制等多方面因素。对陈燮阳来说,在表面上套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西方交响乐模式还远远不够。“传统民乐要为现代人接受,就要适应人们变化了的审美观,其关键是要能与现代中国人的情感、情怀产生共鸣。”为了做到这一点,陈燮阳除了尝试对经典的传统民乐作品进行新一轮阐释,还十分注意排演一些优秀的当代民乐作品。近几年,他的思路与视野愈加开阔起来,甚至将港台流行歌曲收入眼底,比如将台湾艺人周杰伦的作品《菊花台》改编成民乐作品,由民族管弦乐队演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经历了漫长的艺术洗练后,已成为中国指挥界的一代大师。他曾率领中央乐团、中国民族乐团,出访过亚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厚的功力、全面的指挥技艺,使他声名显赫。

“西乐中奏”也是陈燮阳擅长的一种创新方式。维也纳金色大厅里返场的必演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经过他的改编有了京剧味儿。同时,他还尤其喜欢指挥一些根据京剧改编的作品,或是具有京剧韵味的作品。要说其中原因,还得回到半个世纪以前。陈燮阳在填写履历表“爱好”一栏时,总会写上“京剧”二字。这项爱好流露出了他对母亲的缅怀、对妻子的深情,同时也为他的音乐艺术拓展了一个别样的空间。

陈燮阳指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获得1989年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金唱片奖,2008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指挥)特别奖,1987年起他多次被选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200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他指挥的《朱践耳交响曲集》系列唱片,2006年又出版了《朱践耳管弦乐曲集》、《吕其明管弦乐曲集》系列唱片。

他的声音很好听,浅浅的磁性,淡淡的语调,他在指挥棒前的恢宏气魄或许只能从他的艺术性发型中略窥一二。关于自己艺术生涯的讲述,他特别提到了幼年的记忆。五岁那年,祖父从乡下带来的一只鸡,在上海石库门内的一声清啼,是他最早的记忆。这再普通不过的自然之声恰恰成为最初的音乐启蒙。当然,家庭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也是功不可没。陈燮阳的母亲是位才女,京剧唱得也好。她教年幼的陈燮阳唱《梅龙镇》、《甘露寺》等等段子,无形中让将来维也纳金色大厅中的“西乐中奏”成为了可能。

指挥大师李德伦曾对他的节奏感、速度感、以及指挥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气质与气势给予了很高评价:“他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指挥家之一。

新中国首位音乐博士——陈佐湟

陈佐湟生于中国上海,195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81年夏,应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之邀,陈佐湟赴美国著名的坦格乌德音乐中心及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学习。1982年获音乐硕士学位。1985年获密西根大学颁发的第一个乐队指挥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音乐艺术博士。

1987年陈佐湟带领中央乐团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24个城市做了访问演出。这次演出被视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这是中国的演奏家首次在海外大规模亮相。海外听众通过这次巡演重新认识了中国的音乐,“陈佐湟”三个字开始在国际交响乐坛上站稳脚跟。

每次带领国内乐团赴海外演出前,陈佐湟总要在选曲上花很大功夫,他希望把中国音乐更好地呈现在国际舞台上。陈佐湟多年来应邀赴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音乐团体的指挥,包括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温哥华交响乐团、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美国坦格乌德音乐节乐队、德国汉堡青年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乐团、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海法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韩国釜山交响乐团、台北交响乐团等三十多个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陈佐湟的指挥艺术受到听众及乐评家的赞誉,被称为“一位极有才华的音乐家”。

如今,身为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和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的陈佐湟在海内外都有着极佳的口碑,国外的乐评家给出的评价是——“他无疑拥有站在任何一个乐团面前的权威”。

1996年,陈佐湟拒绝了美国两个州级乐团的高薪续聘合约,回到北京,与志同道合者,在原中央乐团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交响乐团,任艺术总监,中国交响乐团实行了国际上职业乐团通用的音乐季演出制,几年中邀请了上百位国际上优秀的音乐家来团合作,演出了大量中外交响乐作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4年后他离开时,国交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第一、亚洲一流的交响乐团。离开国交后,他应邀赴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三十多支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了解世界音乐的最好机会,也让他吸取了各地音乐艺术的精华。他热情、严谨、富有魅力的指挥艺术受到各国听众及音乐家们的赞赏和喜爱,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音乐普及和向世人推荐中国交响乐新作及新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endprint

2004年,陈佐湟再次回绝欧美各大乐团的盛情邀请,回到上海担任重组后的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几年来,上海爱乐乐团在陈佐湟的带领下,正朝着“不演奏完美音符而演奏充满生命、色彩、个性的音乐的乐团”迈进。

身为艺术总监和指挥的陈佐湟压力不小,这样大规模的音乐盛会在国内可谓空前,艺术家云集,组织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但陈佐湟相信,凭借着大家对世博会的热情,“千人交响”一定成功!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第一个演出季也进入了筹备的重要阶段,场次基本排满。

陈佐湟说,是一个信念使他坚持了下来:“无论中国的音乐家到了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的根永远都在中国。”

以灵魂舞动旋律的指挥家——汤沐海

他生于上海,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后进入德国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米歇尔·赫尔曼教授,并跟随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在柏林学习两年。他还曾在美国坦戈伍德音乐中心,在小泽征尔指导下担任指挥。指挥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在慕尼黑工作期间,汤沐海担任他的助理。此外,汤沐海还获得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瓦格纳协会奖学金学习。他在赴德留学期间,曾随卡拉扬、伯恩斯坦等指挥大师学习和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担任国内外交响乐团、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和音乐总监,是一位在国际乐坛具有影响力的华人指挥家。

197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1977年至1983年就学于德国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指挥大师班,以优异成绩取得联邦德国艺术学院最高学历文凭,并作为瓦格纳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参加了拜罗伊特音乐节。

1982年,卡拉扬邀请汤沐海签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83—1984音乐季音乐会,与该团的成功首演为汤沐海作为指挥家驰骋世界乐团奠定了基础。此后他不仅多次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还相继指挥了许多世界著名乐团,如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法国国家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德雷斯顿国立歌剧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和以色列爱乐乐团。汤沐海1988年首次在美国演出,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由此开始了他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定期客席指挥活动。

从九十年代开始,汤沐海先后担任比利时皇家弗兰德斯交响乐团、澳大利亚昆兰士交响乐团、里斯本古本江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由于他对歌剧艺术的特别感悟,在这一领域赢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他曾在许多世界著名的歌剧院登台指挥,其中有汉堡歌剧院、瑞典歌剧院等,成功地演出过《蝴蝶夫人》、《茶花女》、《叶根尼·奥涅金》、《唐璜》、《圣女贞德》、《温莎的风流娘们》、《卡门》、《图兰多》、《托斯卡》、《漂泊的荷兰人》、《汉斯·黑林》、《菲德里奥》、《伊戈尔王》等经典歌剧。

1998年他成功地指挥了中国作曲家瞿小松的歌剧《命若琴弦》在布鲁塞尔国际艺术家上首演,并在巴黎之秋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进行巡演。1999年他指挥法国莱茵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成功地公演了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在中国的首演。2000年他成功地指挥了谭盾的歌剧《门》在欧洲的首演。汤沐海指挥欧洲众多乐团录制出版的唱片由包括DG、Teldec在内的多家唱片公司在全球发行,深得全世界爱乐者欢迎。

2002年,他成为芬兰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这是进入新世纪继2000年小泽征尔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之后,又一位亚裔指挥家,也是第一位华人指挥家进入欧洲国家级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同年,他指挥古本江乐团与沙隆·伊斯宾合作为秦尔戴克唱片公司录制的谭盾和克里斯托弗·罗塞吉他协奏曲唱片荣获第44届格莱美最佳古典现代作品奖。2006年汤沐海将成为瑞士苏黎世室内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2009年被聘任为上海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12年正式被聘任为天津歌剧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2013年7月7日,在指挥天津交响乐团与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演奏结束后,汤沐海先生被南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作为客席指挥,汤沐海曾经与欧美百余个乐团有过成功的合作演出。其中包括汉堡、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慕尼黑的广播乐团、苏黎士音乐厅乐团、罗马的圣切奇莉亚国立学院乐团、法国里昂的波尔多国立乐团、华沙交响乐团、布拉格交响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悉尼及墨尔本乐团、苏格兰国立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与休斯顿交响乐团、蒙特利尔及温哥华交响乐团等。

汤沐海还经常应邀参加欧洲许多重要的音乐节,如柏林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维罗纳歌剧节、弗兰德斯音乐节以及挪威格里格音乐节等。许多大师级的演奏家与汤沐海有过成功合作,如奥依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穆特、帕尔曼、朗帕尔、阿格里奇、佳克米尼骑士、琼斯夫人及梅纽因勋爵等。

美籍华人指挥家——胡咏言

美籍华人指挥家胡咏言的指挥生涯遍及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以及慕尼黑、日内瓦和维也纳。他曾在九十年代初率领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访问了台北、马来西亚、韩国和欧洲等18个城市,深受好评。

胡咏言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自己职业道路的发展使他从北京到美国,从耶鲁大学到世界最为著名的纽约朱利耶音乐学院,在这些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学府学习与成长。从1999年开始,指挥家胡咏言受聘于上海广播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之职并合约为上海大剧院的驻团乐团。胡咏言在上海音乐界的开拓性工作吸引了众多顶级独奏家的加盟,他们的共同努力显著丰富与增强了上海的文化氛围。胡咏言还曾在1995年至2000年担任过明尼苏达州德鲁斯交响乐团以及在1993年至1998年担任过纳布拉斯加州林肯交响乐团这两个有名的美国地方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与指挥。在1991年至1992年他还担任了原中央乐团(即现在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历史上最为年轻的首席指挥。1983年胡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郑小瑛、江文,并立即被聘为上海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指挥直至在1986年赴美深造。endprint

胡咏言的多才多艺和旺盛的精力与活力使得他在作为客席指挥执棒一流国际交响乐团期间广受欢迎。近年来,他指挥过的交响乐团有: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皇家爱乐乐团、德国汉堡交响乐团、纽约水牛城爱乐乐团、新泽西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以及维也纳现代音乐节。

在2004年与2005年,指挥家胡咏言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执棒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参加德国柏林艺术节与波恩贝多芬音乐节,得到广大媒体和观众的好评与赞扬。胡咏言还曾指挥过美国有名的好莱坞碗型剧场乐团的电视转播音乐会。2003年,胡咏言成功地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同纽约合唱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与《黄河大合唱》。

纵观指挥家胡咏言的职业生涯,他与众多白金销量唱片的艺术家们都有着硕果累累的合作。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2002年4月,他执棒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与大提琴大师、美籍华人马友友合作演出的韩国音乐之旅。与胡合作演出过的著名艺术家还有:帕尔曼(小提琴演奏家)、汉德克思(女高音歌唱家)、卓克曼(小提琴演奏家)。胡咏言的多才多艺才能还延伸至流行音乐,与他合作过的当代名星有:Charlotte Church(英国歌星)、Nana Mouskouri(希腊歌星)、Mark O'Connor(美国乡村提琴手)与 Doc Severinsen (美国小号手)等。

与此同时,胡咏言还经常和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合作,共同演出了许多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热爱的节目特别是“为中国喝彩”,享誉世界和国内。胡还同纳索斯等多家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纳索斯发行的《黄河与梁祝》至今为最受欢迎的发烧碟。

上帝语言的演奏者——余隆

余隆是当今国际乐坛的杰出的中国指挥家,曾应邀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担任客席指挥。他曾经在德国、法国、荷兰、瑞士、波兰、匈牙利、葡萄牙、斯洛伐克、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登台指挥,与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内维尔·马里纳、钢琴家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郎朗、李云迪,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林昭亮、弗朗克·彼得·齐默尔曼、大提琴家玛特·海莫维兹、王健,单簧管演奏家查尔斯·内迪克和女高音歌唱家蒂齐娅娜·费贝利希尼等合作。

余隆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随其外祖父、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教授学习音乐。他曾经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及德国柏林高等艺术大学,先后受教于中国音乐教育家黄晓同教授和德国歌剧指挥家鲁宾斯坦教授等名师。出色的音乐天赋及优越的音乐教育为余隆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能够迅速成长为卓有成就的指挥家。

1992年,余隆出任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同年,他创办了首届北京新年音乐会,并连续三年担任指挥。1998年,余隆发起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并担任艺术总监。此后,在他的出色领导下,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盛会之一,对促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历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的大量作品中,包括余隆与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合作进行世界首演的当代作曲大师菲力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协奏曲。余隆还曾经连续五年为香港市政局制作歌剧演出。成功地组织这些盛大的音乐活动,让世人充分认识到作为音乐活动家的余隆所具有的艺术鉴赏力和杰出的组织能力。

2000年,余隆参与创建了中国爱乐乐团,并担任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余隆期望通过与众多世界知名音乐家的合作,使中国爱乐乐团发展成一个全能的职业化乐团,不仅能够向全世界介绍优秀的中国交响乐佳作,也能够出色地演奏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上均有所建树。中国爱乐乐团成立后,余隆指挥这个年轻的乐团演出了许多大型作品,包括威尔第的《安魂曲》、伯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马勒的《大地之歌》、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其中有些作品系首次在中国演出。2002年10月,作为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余隆指挥包括中国爱乐乐团在内的近千名中外音乐家演出了马勒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完成了这部宏伟巨作的历史性中国首演。2001年9月,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在台湾地区举行了成功的巡回演出。2002年6月,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参加了在波多黎各举行的卡萨尔斯音乐节,随后还在美国圣何塞、洛杉矶等地举行了美国西海岸巡演。同年9月,余隆再次率中国爱乐乐团赴赴海外巡演,在日本东京、神户、大阪和韩国汉城演出,所到之处均深收欢迎。尤其是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演出,赢得了包括日班皇室成员在内的两千余名日本听众的热烈喝彩,取得了轰动性成功。2003年,余隆的一系列重要指挥活动包括与东京爱乐乐团合作并率该团在中国巡演。同年5月起,他在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与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的同时兼任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9月,余隆率领中国爱乐乐团赴欧洲巡演,在著名的巴黎国家歌剧院、华沙国家大剧院和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举行了极为成功的演出,在他富有灵感的指挥下,乐团以精湛的演奏展现出中国音乐家在交响音乐演奏领域所达到的崭新水准,获得听众和评论家的高度赞扬。11月至12月间,余隆与大提琴家米沙·麦斯基和广州交响乐团一道进行大规模巡演,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卢森堡音乐学院音乐厅、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开罗歌剧院和开罗亚历山大音乐厅演出。

余隆指挥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包括与斯洛伐克广播交响乐团为纳索斯唱片公司录制的康格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他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为德意志唱片公司录制了两张唱片,其中之一为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序曲和由勋伯格改编为乐队版的勃拉姆斯G小调钢琴四重奏,另一张为中国作品集。

余隆的指挥曲目包括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的作品,尤以指挥歌剧而闻名,他在世界各地指挥了《茶花女》、《图兰多》、《阿伊达》、《卡门》、《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罗米欧与朱丽叶》、《风流寡妇》、《唐·帕斯瓜勒》等歌剧名作,均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乐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由此奠定了余隆作为一个优秀指挥家的国际地位。endprint

鉴于余隆在推动当今世界古典音乐事业发展以及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德国万宝龙文化基金会向他颁发了年度“万宝龙卓越艺术成就奖”,2003年法国政府特别授予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才华横溢的青年指挥家——李心草

现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韩国釜山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的李心草是当今乐坛最活跃的青年指挥家之一。

李心草是当今乐坛最活跃的青年指挥家之一。当他刚刚20岁时,就已与前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国内著名乐团成功合作了马勒、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的大型作品,并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合作演出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和中国歌剧《原野》。与他合作过的乐团除上述外,还有中央歌剧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广州乐团、昆明交响乐团、法国里尔国立乐团以及贝桑松歌剧院等。

1993年,年仅22岁大学在读的李心草在“全国首届指挥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1997年,在举世闻名的法国“第45届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中荣获第二名。1996至1999年,受奥地利著名指挥大师雷欧普德·哈格教授的赏识与邀请赴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大学深造。

李心草自1999年起担任中国交响乐团驻团指挥,他率领中国交响乐团多次赴欧亚巡演,反响热烈。国外媒体称赞其“指挥有超常的驾驭能力”,“李心草的指挥手法与小泽征尔大师年轻时代一模一样”,“他1971年出生,如此年轻,竞赢得此次日本巡演所确立的决定性的评价,今后的动向将受到瞩目”,展现了在丰富的曲目中广泛的适应性以及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他对德奥经典作品以及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的阐释尤其令人称道。在“99东瀛行”中国交响乐团日本巡演中,他与陈佐湟共同担任指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1999年至今以来,李心草率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世界各地进行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演出。2007年随温家宝总理出访莫斯科并执棒“中俄文化年闭幕式”音乐会。2008年奥运之际,在举世闻名的维也纳歌剧院执棒维也纳交响乐团与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合作在欧洲首演了中国歌剧“木兰”。2011年初,率领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历史性的首次出访任务,在首尔艺术中心成功地上演了普契尼“图兰朵”(国家大剧院版)。

2010年12月22日,“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的夫人李珏将一根丈夫生前用过的指挥棒赠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而关峡则将这根具有特殊意义的指挥棒递到了李心草的手中。很快,“李心草接棒李德伦”的言论出现在了各大媒体上。

李心草具有对音乐超乎常人的悟性、稳健而精准的指挥风格,以及对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对曲目广泛适应的才能。李心草演出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均受到国内外观众与音乐家们的好评。作为当今乐坛最活跃、最受欢迎的青年指挥家之一,他的足迹遍及国内外,他在一系列音乐会演出中,对作品的细腻分析处理,稳健而强有力地展现出他在丰富曲目中的广泛适应性、对作品风格把握的准确性以及才华独具的感召力。他对德、奥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及中国当代作曲家新作的诠释,尤为令人称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挥家交响乐团乐团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滚烫的交响灵魂
寻找歌剧制作及演出的“新常态”模式——从上海交响乐团版《唐璜》说起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乐师
曼妙地走在五线谱上
——访女指挥家、作曲家朱婕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长江”钢琴携手国家交响乐团高原奏响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