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化古梅山苗、瑶峒民山歌探析
2014-08-02钟晖
钟晖
摘 要:20世纪末,世界多范围兴起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湖南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长期洞居于此的苗、瑶峒民,因为居地崇山峻岭,溪峒环列,很少与外界接触,形成了独特的我国梅山文化。本文从湖南新化山歌的起源、种类、特点、曲调、现状及传承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与研究,为丰富梅山文化的研究内容,抢救保护古梅山苗、瑶峒民山歌,以及传承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化 古梅山 苗族 瑶族 山歌 起源 种类 特征 现状 传承
苗、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众多的民族,20世纪末,世界多范围兴起了对过去未被重视的民族文化的兴趣,苗、瑶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接受,所了解。由于迁徙各地区各支系之间彼此隔绝,疏于交往,加之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众多地方性方言以及土语。湖南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长期洞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苗、瑶峒民,因为居地崇山峻岭,溪峒环列,很少与外界接触,加之长期和围剿他们的封建统治者抗争,生产和文化都落后,所以他们的事业没有文字记载,难以见诸往史。他们记录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男女之间表达爱情,敬神驱鬼消邪去灾乃至彼此传递信息和号令的主要手段就是山歌。这些山歌代代相传,不断演变和发展,就象一条冲山撞谷的山溪水,汇集于各个历史时期天地恩泽,而更加汹涌澎湃,在三湘四水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我国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成为花瑶山歌之乡。
一、 新化山歌的起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新化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新归王化建县,有一千多年是不属封建王朝管辖的,就是建县后到清朝末年,也是分分统统,合合离离,纠葛不息。历代的文人学者也从来没有对这“牲鼯之性”的山歌进行过研究,县志和府志也没有记载。那么,我们研究新化山歌的起源,就只能从老百姓自己唱的山歌里去寻找踪迹了。
新化人唱山歌,歌手们集合到一起,为了显示自己的根深源远,往往都要唱歌来彼此盘根究底。我在各地搜集的关于类似相传的山歌就有好几种。有一首流传在琅塘、白溪一带的《不唱山歌冷清清》是这样唱的:
不唱山歌冷清清,
唱起山歌就怕姐骂人;
哪只山歌不搭姐,
山歌无姐唱不成,
秦始皇兴起到如今。
这是一种说法,说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民工们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平和解除忧愁疲乏,于是就唱起了山歌。这和其他汉族地区的起源语差不多,这可能是从江西迁来的汉民的看法。有一首流传在横阳、洋溪一带的《我唱山歌话本经》则是这样唱的:
唱歌先唱歌本经,
树盘根底雨盘云;
唱歌之人本姓黄,
记歌之人赵姓人;
黄姓仙人挑歌本,
拍拍满满担子沉;
一路走来一路唱,
歌声入土七寸深;
渡口搭船把河过,
丢落一筐浮江心;
鲁班张良来捡起,
二人抬上苍山岭。
七月七日刮狂风,
吹散歌本满天飞;
看牛伢子捡一本,
骑在牛背伴笛声;
和尚道士捡一本,
占神卜卦做花文;
田里农夫捡一本,
四季唱着做阳春;
打渔老子捡一本,
挂在网上给鱼听;
樵夫药手捡一本,
上山下山唱不赢。
龙汉年间兴歌会,
子午年间修歌亭;
歌书三千又七百,
歌有八万七千零;
红黄蓝白传后世,
代代黄本打头行。
这首长达三十二行的歌,把新化山歌的起源,散播,流传,数量及其作用,像一个神话故事一样把脉络说得十分清楚。歌中的黄姓和赵姓人,无历史可考证,而张良、鲁班这两个传说中的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抬歌传歌,则是合乎民歌起源于劳动论的。七月七日刮狂风,把歌本刮得满天飞,让各种人物都“捡一本”,则合乎古峒梅山从来只信天神不信皇帝的信仰相合拍。歌会歌亭说的正是苗、瑶民族的习惯。至于歌分红黄蓝白几色,而记载情歌的黄本打头行,说明情歌在歌中最多、最有群众性、最能打动人心。
另外还有水车、奉家的《山歌唱起话祖宗》,田坪、吉庆的《打起山歌问根由》等关于山歌起源的说法虽各有差异,但大致相同,这说明了新化山歌是道道地地的土特产,是新化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新化山歌的种类
湖南新化花瑶山歌,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支系,是一支藏在茫茫大山深处,奉黄瓜、古树为生灵的古老部落。也是苗、瑶歌系中一支古老的队伍。
要我唱歌就唱歌,
要我驾船就下河。
鸭子生毛鸡生蛋,
桩桩件件都有歌。
唱得日头永不落,
唱得月光打呵呵…
这首歌说的是从鸭子生毛鸡生蛋这样的小事都有歌,说明歌的内容是无所不包。我工作后曾多次回乡和我的表哥去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乡下采风,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新化梅山花瑶山歌粗略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劳动歌。包括田歌、猎歌、樵歌、渔歌、采茶歌、伐木歌、滩歌、夯歌、号子等。田歌中的数量最多,犁田、播种、扯秧、插田、踩田、担粪、放水、抗旱、收割、纳粮饷等,一系列的劳动过程都有山歌。有的短到四句,有的长达几百行。如
渔歌
渔郎家住太洋江,生米随爹娘。
早随爹爹学打浆,晚随妈妈看织网。
网只鲤鱼三尺长,上街卖了扯衣裳。
岸上女儿生得标,春风吹裙轻轻摇,
两家两只打渔船,结了姻缘水上浮,
有女十三郎十五,朝朝相见只低头。
毛板船工号子
呜-罗罗罗罗 嗨-嗬!
毛山毛树锯毛板,毛钉毛货毛板船,
河水一发人上瘾,四板橹桡闯江天,
酒酹恶浪吞山岳,纸烧烟雨逗龙旋,
篙点悬崖提命走,舵扳急滩祭神鞭,
艄公血肉喂鱼肚,折落骨头再撑船,
呜罗罗——嗨罗罗,嗨——嗬——嗨
更有长达六百三十多行的《资水滩歌》就把全国河流中只有资江独有的毛板船船工们,如何闯滩斗浪、不怕苦、不怕死的毛板船精神做了详细的描述。是一本用歌的形式记载资江的地理志和河运史。
2.仪式歌。包括祭神歌、师公歌、风俗歌、诀术歌等。体现了古峒梅山苗、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在多种多样的风俗歌中,如《十二月子飘》、《打四门》、《闹端阳》、《跳月歌》、《闹洞房》等,都反映出了梅山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热闹诙谐闹洞房的歌就像梅山酿造的一盅盅浓烈的粟米酒。如:
郎在高山打鸟玩
郎在高山打鸟玩(hāi),
姐在河边洗韭菜。
哥哥叽,
你要韭菜拿几把,
你要攀花夜里来。
莫穿白衣白裤莫拖鞋,
扛只小小锄头做招牌。
要是那个看牛伢子碰到你,
你只讲千丘田里看水来。
你到十字街上买双草鞋倒穿起,
上排脚印对下走,
下排脚印对上来。
我哩两个行路莫把笑话讲,
坐着总莫挨拢来。
有心做个无心意,
神仙下凡实难猜。
3.时政歌。是新化古梅山苗、瑶峒民评说史实褒贬时事的一种山歌,其中有抨击黑暗的骂歌;称赞盛世的颂歌。特别是尖锐辛辣的骂歌,就像本地出产的番翘辣一样,很有特色。如一首痛骂歹毒的封建统治者的《恶人自有恶人收》是这样唱的:
你是水蛇顺水游,
我是蛇鹰鼓眼瞅,
你有毒牙排毒水,
我有解毒一肚油,
恶人自有恶人收。
既骂得痛快,又骂得形象生动,用深山老林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歌,正是梅山林莽的土产。
4.情歌。这类称为黄本的歌,是歌中的佼佼者。从相识开始、初恋、相思、定聘、结婚、苦情、逃婚,各门类的情歌都比牛毛还多。与其他地方的情歌相比,梅山苗、瑶情歌表现情恋、意恋、野恋、婚外恋的特别多,歌中体现了梅山苗瑶峒民对那些封建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门当户对”,“才子佳人”的反抗精神。因为梅山地域险峻,环境恶劣,统治者杀伐多,人丁繁衍成了梅山人的第一需要,在情歌中,对性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意识,如:
娘女辩
郎在门前唱山歌,
妹在九重房内织绫罗。
你个唱歌的真是咯哩唱得好,
唱得我姐麻麻闭闭、闭闭麻麻、
脚痨手软、手痨脚软、呵罗乒乓、
乒乓呵罗掉了一把黄牛角弯弯(叽)梭,
姐(唻)绫罗不织听山歌。
娘骂女,婊子婆,
为何绫罗不织唱山歌?
门前唱山歌的是个浪荡子,
一年四季,游手好闲,踢天弄井,
寻花问柳,疯疯癫癫,放放荡荡唱山歌,
想唱拢人家妹子做老婆。
女说娘,老婆婆,
你莫把犀牛当牛角,
门前唱山歌的是个读书子,
天光到黑,笔墨纸张,抄书习字,
答题交卷,摇头晃脑,搔耳抓腮读得莫奈何,
唱支山歌解忧愁。
5.生活歌。包括童养媳、寡妇苦、后娘恶、单身乐、老来愁等方面的内容。如:
世上难打咯号脱手拳
我姐做蜘蛛吊屋檐,
郎做蜜蜂飞半天,
郎来有朝一日飞到我姐的蜘蛛网,
郎要抽身姐要缠,
世上难打咯号脱手拳。
6.历史传说歌。一般称赞古代英雄豪杰、忠臣之士、侠女烈夫的,如《十二月古情》、《哪个好汉不从苦中来》、《杨益与潘九娘》等。这类歌谣中,夸奖平民百姓出身的好汉比称赞朝庭清官的多,夸奖勇于反抗皇帝老子的比称赞忠臣良将的多,这体现了在梅山人的思想中,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种封建宗法观念的鄙视。
由于新化地处雪峰山脉,“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形复杂,宋朝章惇在他撰写的《开梅山歌》里是这样描写的:
梅山万仞摩星缠,
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
时有僵木横岩巅,
负岩直下视南岳,
回首蜀道犹平川,
人家迤逦见板屋,
火耕烧硧多畲田。
湖南最险的资江,在新化境内有150里水路,这150里就有38条险滩。这险山恶水孕育出来的山歌,自然是既高亢粗犷,又激越野蛮。从腔调上说,分平腔、花腔、弹腔、高腔、波萝、滚板和锣鼓山歌7种。不管是哪种山歌,起音都比湘南的客家山歌,湘西的盘歌,洞庭湖区荆楚山歌都高,并且跳跃性强,往往是一人起头众人和,用雄壮的啊呵为吓退群兽而边敲锣鼓边唱山歌的《挖地歌》发展而来的。在金凤山区、古台山山区、大熊山山区,山民们在春天挖包谷土和粟土或冬天炼山整地时,一排人并肩挥锄挖土、畲边,由两位歌师一边敲锣鼓一边唱歌,众人边挖边和歌,既协调了动作,又愉悦了心情,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劳动歌会。
滚板山歌是一种高山滚木似的长句子山歌,素来有“高山炮筒子”的美称。山民们为了表示多年陈积的怨愤或抒发快乐的激情,或为了表达浓烈如火的爱恋,往往一口气要把一句山歌拖长唱几十个字,这和梅山特有打击乐铜鼓耍锣中的唢呐,一口气就吹几分钟的表现手法是相吻合的。
从句式结构上,新化山歌有四句头、五句头、七句头、多句头、多段式五种,每一句有五字、七字、十字长短不等、唱法自由、从不呆板。在唱法上有盘歌、骂歌、坐歌、坛歌、行歌等。
三、新化山歌的特点与曲调
“前句唱来后句拖,好比高山推石磨,酸咸苦甜麻辣烫,花糖卤进土菜锅”。这首山歌是唱新化山歌的特点的。梅山谚语说:“上路梅山,张弓挽驽;中路梅山,追山赶猎;下路梅山,捞鱼摸虾”。也说明了梅山山歌不同区域的不同内容。纵观梅山山歌的气质,可谓粗俗、野蛮、放纵、刁钻、痴纯、辛辣、娇巧。真象卤进糖锅的梅山特产糯米粑、杯子糕、烤花酥一样,色味俱全,概括起来,可归纳为野、蛮、逗、辣、痴、纯、真七个字。
野,是象高山的板栗、河崖的灯笼果一样,其丰富的果实是藏在荆棘丛生的外壳之中的,体现了梅山人粗野中朴实、火爆中显冷静的性格。如采茶歌中姑娘嫂子逗情露秘的悄悄歌,看牛伢子对山喊的精乖调,长工猎手的嘴皮溜等,都是尖尖棘棘的。
蛮,是象斧头砍大树,小网捞险河,蚂蚁啃骨头的韧性表现,反映了梅山人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大山上户驮着走”的精神,反映了梅山人坚强不屈的性格。船工们唱的滩歌里有一首《舵工葬水不怨天》的歌:“驾船要驾毛板船,骑风破浪走江天。一声号子山河动,四把神桡卷神鞭。驾到汉口把钱赚,花花银子胀褡裢。船打滩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舍下血肉喂鱼肚,折落骨头再撑船。”这是一种外表上的蛮,反映到男女感情上就成为一种意识上的蛮了。如“郎是蜜蜂飞半天,姐是蜘蛛结网在屋檐。蜜蜂飞进姐的蜘蛛网,郎要抽脚姐要缠,叫郎难打脱身拳”。一个缠字包罗万象,把那种钟爱痴蛮的情意活脱脱展现在你的面前。
逗,是春逗花发、天逗鸟飞的一种巧劲,是野和蛮的另一种表现。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机敏和聪灵。新化山歌中的情歌,差不多都反映了以逗取胜的成份在内。“情姐行路身飘飘,大路不走踩毛蔸。假装荆棘刺脚板,要寻情哥讨针挑”。这种趣味横生的逗,表现了那种山野巧八哥的韵味。还有反映在信念上坚贞的逗,如“三伏同郎上高坡,手板捧水给郎喝。我郎喝了手板水,天干三年不口喝”。
辣,是生姜胡椒之辣,是石蒜红辣子之辣,一般表现在尖刻犀利的当歌和骂歌之中。山野牧童,用骂歌显示机灵刁滑;林莽汉子,用骂歌发泄和当歌倾吐放荡的春情。“黄丝茅,象把刀,要钱要米的姣莲莫去抱。酒儿淡,价钱高,麻雀子过身抽片毛”。是骂爱财如命的妇女的。“娘喊冤来女喊冤,冤字铸箭射妖孽。马蜂叮你三百尾,鲜血屙你万万年”。是骂吃人不吐骨头的“妖孽”的。
痴,是蜂恋花蕊之痴,是水恋鱼蚌之痴。在情歌中,表现出感情的高度凝聚力。在艺术手段上叫做夸张和旁衬。“糯米蒸酒满缸浮,郎得相思妹得痴。郎得相思有妹治,妹得痨病命难逃”。这是夸张的痴情、恋情,痴到了生痨“命难逃”的地步。
纯,是米酒的酒娘之纯,是糖中的蜂蜜之纯,体现在矢志不移的爱恋和嫉恶如仇中的憎恨中。这是山歌情歌在良心的溶炉里提炼出的珍品。有一首兄妹的对歌,哥哥见妹妹嫁给了山里樵夫就唱道:“高山砍树陡排排,哥哥骑马妹担柴。哥见妹妹多辛苦,卖田卖土赎妹回。”妹妹则回哥哥说:“只有卖田讨嫂嫂,哪有卖田赎妹回。石板落地生根了,斗量金银我不回”。妹妹恋山和山里和情郎的感情不是纯真得可爱吗?
真,是经得起“雷打火烧红炉炼”的真挚的爱情。是“水变山变心不变”的坚贞的爱恋,像一股鲜红的热血,注入新化山歌的每一个细胞里。“竹枝打水细细飞,河边洗衣不用捶。细石磨刀不用水,我俩结亲不用媒。”是一种不掺半点假的爱情。还有表现“一个钉子一个眼,打了钉子又扶脚”的坚贞的真意,还有“好女解得金腰带,背得菩萨上得天”的不怕污蔑中伤的贞节情操。所有这些,真像春花烂漫,唾手可得。
体现梅山山歌气质特点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像储藏丰富的宝库,深深挖掘,细细研讨,真是其宝无数,其乐无穷。
例如:
此曲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它运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最后落在 sol音上,当属徵调式。从谱例来看,乐曲简单明了,四句体,以sol、la、do、re四音为骨干音,整首曲子暗含了“起承转合”这一创作手法,演唱起来琅琅上口。
再如:谱例(二):
梅山溜溜歌
演唱:刘光鹏;记谱:刘光鹏
使用比较有规律,都因其衬词而得名。如溜溜歌就是因其歌词中包含有“溜溜”的衬词而为“溜溜歌”。曲式结构上多为四音列la、do、mi、so的羽调式。这种歌拖腔较少使用,词曲配合上多为一字对一音。节奏比较规整。这些山歌多使用在婚丧嫁娶当中。其歌词大意为:清早溜溜起来,来会溜溜乖。会到溜溜哥哥,没起溜溜来。这个溜溜时间,来的溜溜好。我没溜溜烧水,茶没溜溜筛。十八溜溜妹妹,少年溜溜乖。乐心溜溜乐意,陪你溜溜玩。
谱例(三):宫调式山歌:
龙潭调
演唱:王武;记谱:刘杰
中速稍快 热情的
这里以《龙潭调》为例,《龙潭调》的曲调很简单,节拍却出现了变化,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交替出现,主要以do、re、mi、sol为主干音,旋律以级进进行为主,上下波动,委婉流畅。
四、新化山歌的现状及传承
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的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升华的过程中,祖祖辈辈传唱不朽,越来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上世纪50年代,新化民歌手伍喜珍,曾将其高腔山歌唱进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扬,也引起愈来愈多的音乐界专家、学者关注。
新化山歌,其音乐具有高亢、粗犷、激越、陡峭、调皮的风格与野性美的艺术特色。且品种十分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节气歌、陶情歌。其歌词都有颇强的文学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不管是高腔山歌,还是平腔山歌,还是花腔山歌或波罗山歌,都起音高、跳跃性强,往往是一领众和,歌声抬得山转水动,旋律起伏跌宕,大起大落,色彩纷呈,不愧为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奇葩!尤其是其曲调的音型、节奏型个性独特,鲜活诱人,其可塑性强的特点为近现代特别是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为“立足传统创新”、发展繁荣先进音乐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资源。
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大潮下,不少音乐家运用新化山歌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已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湖南省文化厅组织加工并送选进京演进中南海的无场次中型歌剧《相亲亭》,演职员受到万里、王任重、谷牧等中央领导接见,首都各大报刊为之宣传报道,专家、学者高度肯定,1980年与1985年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性大奖,并分别载入《中国文艺年鉴》、《中国戏剧年鉴》与《当代中国丛书》,以及《湖南省志》。这部无场次中型歌剧的音乐,其中不少就是吸取了新化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的音乐元素。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尹晓星与另一位音乐家创作的大型歌剧《赖宁》,首演成功后,受到了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孙慎题词赞扬,著名音乐家傅晶为之作序,出版单行本国内外发行。这部大型歌剧的音乐,就是以祖国大西南音乐与新化山歌音乐交融写成的,好些咏叹调与宣叙调音乐,新化山歌的音乐元素用得颇为地道,且与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十分吻合。
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新化乡镇老一辈的人都自称是伴着山歌出生,听着,唱着山歌长大的,不用书本,随编随唱,一唱都能唱上好几个时辰,他们也自小就接受“花瑶山歌”这样一门教育课程,对于他们来说花瑶山歌是他交流情感的一种媒介,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也是他们必学的一门知识,更是体现新化山歌的地位与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化山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题材十分广泛。山歌题材大致归其类为:苗瑶历史,农业劳动,死亡葬礼,婚姻娶嫁,驱鬼拜神,服装首饰 日月星辰等等。经过调查得知,当地人常用本土口语演唱,以前苗瑶语由于随着苗瑶、汉民族大融合,汉文化与当地花瑶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的影响,现汉语演唱的歌曲颇多。正因为如此现在新化山歌的题材也有很多新的产物。但笔者对此深感担忧,花瑶山歌最原本的,本土的东西已经在慢慢的,悄无声息的流失着,在整个调查中,发现仅存老一辈的村民们才会唱花瑶山歌了,对如何更好的保存花瑶山歌是现在最迫切的一个问题。
继承是为了发展创新。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化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方式关怀支持宣传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发展、改编工作。特别是2005年10月,新化县委宣传部与湖南省音乐家协会联手,组织了十多位省内知名音乐家深入新化采风,集中精力,运用新化山歌音乐素材创作了一批新型歌曲,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音乐刊物《音乐教育与创作》上刊出专辑,积极向全国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新化山歌在全国的知名度。
音乐界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想切实做好新化山歌的抢救保护工作,更利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更好地将新化山歌打造成湖湘音乐文化的一大品牌,应尽快将新化山歌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新化山歌为铸就和谐乐章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永张.瑶族历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尹晓星.熠熠生辉的新化山歌[J].音乐理论与创作,2005(10).
[3]张贻灿.风格奇特的新化山歌[J].《湖南文史》2008年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4]湖南省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5]新化县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