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
2014-08-02杨晶
杨晶
摘要:近年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繁荣,各高等院校涌现出大批舞蹈人才,但随着舞蹈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其高素质人才培养问题一度引起关注。作为综合类高校,是以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发现、发展具有特殊才能的高素质舞蹈人才,使之成为社会中拔尖的舞蹈人才。本文以综合类高等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为基点,结合本人多年舞蹈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试从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舞蹈人才 培养 创新型
一、创新型舞蹈人才的定位
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则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内在本质的统一体现。吴晓邦先生指出:“中国的舞蹈教育目的要进一步明确,要为社会主义舞蹈艺术的创作、教学、研究的方向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改变旧的只求技术的科班制的舞蹈教学法。”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而且有创新能力。
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是一种性格素质;是一种敢于求真知、求新知的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创新型舞蹈人才指以创新为核心目标,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舞蹈艺术思维,理念,创作方面做出创造性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提升创新能力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个性、能力、研究三个方面的要素。注重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加强个人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抹灭其创造天赋,从而使每个学生的独有个性充分发展。能力是知识的转换,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作为综合类高校要区别于专属院校,开展创新型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专业方向的高精尖,还要更多的提供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学习机会,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丰富、系统的知识构架,更好地吸收,了解多元文化。研究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研究内容,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只有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舞蹈作品。
三、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的教育模式
作为综合类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因此,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教学模式。对此,阎立钦在《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曾提出:“在课程与教学领域,要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传统的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要实现由传统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如上所述,创新教育绝非单纯的学生发明创造技巧的教育,而是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习过程的创新教育模式。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作为综合类高校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舞蹈人才,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综合类高校应结合舞蹈生源特点,进行创新性课程的开设。学校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科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新事物,倡导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学科建设方面要考虑知识结构,课程开设多样化,灵活化。
(二)教师是知识传输的窗口,教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积累新知识,不断获取大量的前沿信息,具备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编创舞蹈作品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创新意识。
(三)授课方式灵活化,不拘一格,突破时空局限。提倡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个体表现。艺术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提升学生独创能力,提供艺术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发挥创新才智,灵活运用知识。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是对高科技时代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一种追求,是展现人的自由本性的一种体现。作为综合类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应以培养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为己任,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使之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