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钢筋水泥会唱歌”

2014-08-02沈蕾

艺术评鉴 2014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艺术素养课程整合

沈蕾

摘要:“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不应该仅仅就是钢筋和水泥,而应该是艺术化的创造。在中职建筑设计专业中大胆地将音乐教学从公共课的层面上演变为与专业课程相整合,提升学生音乐欣赏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中职建筑专业 艺术素养 课程整合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在初中学校就读时,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来到职校,他们对新的建筑设计课程也会面临着种种困惑,担心三年后将以怎么样的姿态走上社会?作为这个专业的任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音乐欣赏课和建筑专业有机结合?如果仅仅是一般的音乐教学,沿用普遍化的中职音乐教材,往往只能起到简单地提升综合素养的功能,但假设将音乐教学与建筑专业结合起来,让它体现以生为本,则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带动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专业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现行中职建筑专业的建筑系统教材还是以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这些基本的东西为主,缺少艺术文化素养方面的专业训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尝试在音乐教学中把更多的内容向他们的专业靠拢。

一、感悟经典,以奇幻的建筑设计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在许多学生看来,建筑与音乐是两种形式的艺术,建筑以形为主,只能用眼睛看,而音乐是声音艺术,只能借助耳朵来实现欣赏。事实上,不少经典的建筑艺术或多或少融入了音乐家的创作元素,很多音乐大师也从建筑艺术中找到音乐创作的灵感。为了让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笔者搜集了上百个这样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地引导与影响他们的艺术观与学习观。

案例1:2013级建筑班新生刚入学,他们很奇怪建筑专业怎么还要学音乐,笔者就出示了这样一些建筑画面:一是气势恢宏的巴黎建筑群,让他们联想巴黎公社的壮举,从而产生对法国革命者的敬佩之情,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配合中,他们自然进入了对音乐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的意境之中。二是科隆的大教堂,游客只要爬上509级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

分析:如果认为音乐课只是中职教学的一种点缀,那将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悲哀。通过展示一些经典建筑与音乐间的关联,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功用,为他们提升音乐学习的兴趣埋下了伏笔。

案例2:建筑设计中要考虑音乐的使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在的普遍家庭都在装修设计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二年级的音乐课上,笔者告诉学生:“音乐是人类高尚精神的一种寄托,没有音乐的世界是可怕的,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为音乐环境的创设提供一定的空间。” 就像我们的学校建筑石碑有校园音响播放系统。而从历史上看,地球上许多著名的建筑物都与音乐之间有着完美的结合。比如: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它把建筑与音乐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同完美融合,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音乐智慧的光芒。意大利比萨斜塔闻名全球,特别是比萨大教堂的钟塔,塔的顶层装有七座音阶钟,能发出七个基本音符,是一座有趣的音乐塔。

分析:和建筑专业教师闲谈时给我了一个启发,建筑离不开音乐,今后的建筑设计不能不考虑人们对高雅艺术与流行艺术的需求。所以,笔者把这一理念在我的学生中贯穿进去,他们对音乐更有了一份热情与好感。而且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从流行音乐、网络歌曲单一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他们的个人文件夹上往往也有很多西方钢琴名曲和东方民乐的作品。这是他们自发产生的艺术学习与欣赏口味的变化。

二、直观展示,通过建筑作品呈现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共鸣

如果说上述两例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以下实例则从根本上涉及我们音乐与建筑教学互相整合的根本了。建筑的造型艺术在于形式,它能激发起同相近音乐的情感共鸣;而在音乐中,音响的造型功能,可以使音乐的旋律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特征上,我们通过形式美去把握建筑的要素。

案例3:为了让学生欣赏和接纳中国民乐的绚丽多姿,笔者首先出示了三张建筑图片:一是绍兴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白墙灰瓦木构;二是空旷的广场上一座楼阁的空灵而优雅的呈现;三是中国传统宫殿,呈对称形式,气势宏伟。同时笔者又呈现三部音乐作品:其一是《茉莉花》的曲调;其二是京剧《将军道》的一段演奏;三是用笛子名曲《牧笛》,而且都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通过欣赏为曲子配上相应的建筑,除了一部分学生弄错以外,绝大部分同学都做得非常正确。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事后才发现,就是我们认为做错的学生,他也有他对音乐与建筑的解读与独特的视角,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积极鼓励学生阐述的想法和见解,因为在艺术感觉上能感觉到,能自圆其说就是最好的。

分析:贴近生活的实物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直观的感受,清晰的传递和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只需带上眼睛去看,只需带着耳朵去听就能够找到艺术的共鸣之处。

三、感悟音乐结构,促进对建筑作品结构的理解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实在时间上也有结构的划分,这种划分与建筑的空间结构也是相通的。案例4: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起、承、转、合结构,由于这种结构与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十分相似——宅门与南首的房间可以当作第一乐意,而垂花门则是第二乐意,第三乐意则是东西厢房与正北的房间,第四乐意则是后罩房。笔者把建筑图通过课件先展示出来,让学生全面的感知一边,然后我打开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乐曲,并判断这是第几乐章,有的学生还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我们来到了主人的房间,四合院好幽雅啊!”让大家欣然一笑。

四、体验节奏重复,共生美好的艺术构思

“重复”是音乐在创作时基本的手法,建筑设计在这一点上与音乐也是呈现惊人的相似。我们在训练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时候,有机地将建筑图画来做比喻,加深学生音乐的直观感知,也会学生在今后设计中音乐元素的渗透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体验节奏上的相似:比如建筑从左到右可以呈现“柱,窗;柱,窗”的2/4拍子;“柱,窗,窗;柱,窗,窗”3/4拍子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的排列法,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比如右图,从屋顶的小房子与空间留白结合来看,还是从中间的“柱-窗-柱-窗”的结构布局来看,都体现了一种音乐的重复与节奏感。

(二)体验意境中的对称: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建筑与音乐在表现语言上都强调对称与变化,如果说音乐中的交响乐因为严整的节奏而表达出宏伟而均匀的气度,那么建筑群的错落有致则表达了音乐的高低起伏,美的法则在二者之间出现了惊人的默契。

现行中职建筑课程不要求学生有多大艺术上的创新,因为他们毕竟是建筑设计的初学者,能扎实掌握建筑力学等相关课程是基础,但是对于基础好、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来说,积累一些美学的观念对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发现了这样的课程整合好处有三:一是使建筑职业教育避免了纯理科化的倾向,增强了部分理科不佳却有音乐感觉的学生的建筑学习志向;二是使音乐教育不再孤孤单单而变得与实际工作相衔接,因而更为实用与实在;三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为中职生进高校深造或者步入工作岗位积累了一定的文化与艺术功底。对于上述这些尝试,我们的口号是“让钢筋水泥会唱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带动了我们音乐教育的职教化步伐,由此笔者感到十分欣慰。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汤超.浅谈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塑造[J].中外建筑,2010,(01).

[4]于钟.城市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历程与当下启示[J].中国音乐,2009,(02).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课艺术素养课程整合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分析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初探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