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践
2014-08-02韦妙芳
韦妙芳
摘要:《民族声乐》课程是我校民族经典艺术教育课题研究的重要构成。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更多严峻挑战,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开展了《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践,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我校办学实力整体提升、推动中职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中职校 《民族声乐》课程 资源开发 实践
《民族声乐》是我校为纠偏职教功利性、强化职教人文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开展的一门民族经典艺术教育课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这在为职业学校发展创造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对职业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我校在职业教育发展大潮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实践为依据,始终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进行了多方尝试与探索。《民族声乐》课程的开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又一次大胆革新。
一、开设中职校《民族声乐》课程的重要意义
《民族声乐》课程是我校开展的民族经典艺术教育系列课题研究的重要构成。该课程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为线索,以经典民族声乐曲目为教学单元,以欣赏、理论教学和学唱为教学形式,以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发展潜力为教学目标,自试实施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与认可。我校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民族声乐》课程研究是我校在中职办学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的重要举措。
(一)推动职教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短短十几年中就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与工具价值,过分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职业技术毕业生综合素质低、发展潜力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职业教育的未来。职业教育要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绝不是要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大力推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寻求职业技能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关注对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与人文涵养的培育,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二)强化学生素养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应“突出强调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方面的改革,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和革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面向生产和劳动世界。”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是一个残缺的人。“素质为根,技能为果”,人文素质之根滋养出来的技能之果才会更加香甜可口,职业人文意识淡薄、职业人文素能结构性缺失的毕业生在自身职业生涯中很可能会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兼备的职业技术人才才是职业教育所倾力培养的合格人才。
(三)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变革和进步的序曲。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发达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在国家交流、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经过辛勤的艺术创造与实践,最终创作出了精彩纷呈、浩如烟海的声乐作品,形成了种类众多、灿烂辉煌的艺术流派,为本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奉献了一道多姿多样、极具魅力的声乐艺术盛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在于发扬、在于创新,中职学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接班人和继承者,有必要了解民族声乐文化、有责任传播民族声乐文化,开展相关教育至关重要。
二、中职校《民族声乐》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
在形成初步构想之后,我校于2012年7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遵循职业教育和声乐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制定课程大纲、考核方案等纲领性材料,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在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广泛与经典兼顾、民族与地域相融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搜集资料、头脑风暴、各个击破的策略对《民族声乐》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完成教材编写工作;充分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教、学、做、训、考”的教学模式,制定并完善课程质量检测体系和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一)《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课程资源是《民族声乐》实施的重要基础,要深度发掘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并进行充分整合和合理配置,为课程的后续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1.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开设《民族声乐》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理论教学将会帮助学生理清民族声乐发展的脉络、更好地掌握发声方法和发生技巧并进行演唱;实践教学则是学生真正掌握声乐技能的关键路径,是学生感受到音乐之韵、之美、之趣的重要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职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僵硬的、死板的声乐理论并不适合他们,应尽量采取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进行生动地描述,同时,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声乐演唱家,声乐技巧的传授也应当以怡养性情为主,鼓励但并不强求学生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2.广泛与经典兼顾原则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历史的淘洗、锤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流派和数量众多的艺术作品。但考虑到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民族声乐》课程只能以为学生推介经典作品为主,教师应尽量选取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声乐歌曲,可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做一次全景式扫描。
3.民族与地域相融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族声乐流派和各地区声乐艺术之间的差异十分大。在进行《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本地区民族声乐艺术纳入到课程之中,激发广大学生热爱家乡、发扬家乡民族艺术的情感,鼓励他们为传播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做出积极地努力。
(二)《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方法
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制定更加完善的课程大纲、实施方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课题组采取了以下方法开展工作:
1.搜集资料
课题组成员查找了大量文献、专著,并上网搜集、整理和甄别各类资料,同时充分发挥广西音乐之乡的优势,在学生中发出号召,鼓励爱好声乐的学生共同进行资料搜集工作,鼓励他们推荐并评选出自己喜爱的民歌。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充满激情的集体研讨活动。我校《民族声乐》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召开讨论活动,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发散思维、自由思考、大胆表达,多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创造性风暴,最终汇总成一套相对全面、科学的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很多疑难问题都是在这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方法下实现了突破的。
3.各个击破
在敲定《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施方案之后,根据研究进程和具体内容,结合组内成员的自身情况及专业特长,分别承担课题任务,定期上交任务进度表和阶段性成果。
4.其他支持
近年来,面对更加激烈的中职教育办学竞争,我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开展了一些相关专题研究,为民族经典艺术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支持;同时,我校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声乐教师师资队伍,教务处每周定期召开的专业教学研讨会,为音乐专业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总结与提高的研讨平台;另外,我校校园信息技术力量较强,具备论坛制作、创办网站和博客的能力,校园网络平台十分成熟,为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中职校《民族声乐》课程的具体实践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制定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考核方案,并选取12级和13级的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4个专业为试点进行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12、13级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4个专业的六个班级(共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但主要集中在15—18岁之间,多为广西本地区人,他们基础知识薄弱且水平差别较大,大多思维活跃并偏爱个性化的事物,但对于音乐都有较强烈的兴趣。
(二)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个别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及实践情况进行了多维度调研。
(三)研究路径
笔者编写了《民族声乐学习情况调查表》,在试点班级开展了一次关于中职生学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97%。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课程的认可度,对于课时安排、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课程实施及建议三个方面设计了多个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学生在不记名情况下完成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笔者就课程实施与个别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在较和谐氛围中进行,师生之间开诚布公,学生坦诚地谈了对课程的一些想法。在课程实施一学期之后,笔者在试点班级采取了笔试、技能比赛及综合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测评成绩相对理想。
(四)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问卷及个别访谈结果,有大约70%的学生强烈支持课程实施并对教学模式表示欢迎;19%的学生支持开设该课程,但感觉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并不是很大,期待课程教学再鲜活一些;9%的学生对此相对漠然,但也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来丰富自己的中职生活;其他学生仍持观望态度,他们表示将服从学校安排,但缺乏主动性。
四、总结与建议
该课题研究自2012年7月启动,在一年的理论研究和论证之后,于2013年9月进入实践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体验、一边反思,获得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现总结如下: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打破课堂时空界限、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手段。《民族声乐》课程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为学生动态展示抽象的发声原理,用影音软件为学生播放名家演唱视频,用录像设备记录下学生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民族声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二)组织学习小组
即便是采取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但《民族声乐》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仍是受限的,教师的指导与协助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建议组织学习活动小组。在第一阶段选派优秀学生做组长,引导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当学习小组活动行程一定之规后,再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来组织小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三)开展校园活动
我校位于广西,广西是全国有名的音乐之乡,在开展民族经典艺术教育方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势资源。学校管理层对《民族声乐》课程课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打造良好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卡拉OK比赛、全校班级合唱比赛、一首好的歌曲活动以及最棒组合等等,在校园内营造爱音乐、爱歌唱、爱学音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成功与喜悦,感受快乐与幸福。
《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是我校在更加激烈的职教办学形势下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教务处及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广泛支持与配合,集全校优势资源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有效尝试,也为推动学校办学和中职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段素峰.中等专业学校应加强人文教育[J].教育与科研,2000,(14).
[2]孟宪平.简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3,(02).
[3]马树超.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07).
[4]马国庆.职业学校更应注重实施人文教育[J].旅游职业教育与研究,2006,(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