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海玉树地区藏族山歌“勒”曲音乐特点
2014-08-02徐玉萍
徐玉萍
摘要:青海玉树地区是康巴藏族人的主要居住地,本地区的臧文化非常发达,歌舞非常有特点,本文主要对玉树地区山歌"勒"进行了音乐分析,分别从节奏、旋法、调性三个方面进行较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勒” 山歌 节奏 旋法 调性
在很多玉树藏族民歌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勒”这个字,这个字在歌曲中出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表达感情,一个是叙说故事。玉树藏族人民之所以对这个词语表现出如此亲睐的感情,主要是因为这个词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帮助他们将心中的感觉更好地表达出来,起到一个渲染的作用。
“勒”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独唱的山歌中,山歌和玉树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做什么样的活动,或者是在节假日的庆典上,当地居民都会将这首曲子使用起来。
“勒”有些地方叫“拉伊”,意为山歌,玉树山歌十分丰富,音乐比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舒展。曲调习惯以地方或部落取名。音域较宽,音阶式的快速上行、高音上较长拖腔,加上华丽的旋律,使山歌很有花腔色彩。个别下行、大跳进行,很有地方特色。乐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段,演唱较为自由,二人以上不好齐唱,习惯独唱。因此“勒”一般为独唱歌曲。“勒”曲歌词非常丰富,很难统计有多少首。歌曲以每段二句,也有三句、四句的,每句八个字的为多,内容多为情歌,但也有反映牧区人民风貌,思乡和哲理性的山歌。大致有男女相好相思的、颂扬的,美好祝福、讽刺、贬低别人的甚至咒骂的。还有一些被一些人称之为“匪歌”的,其实是反抗性的民歌。这类曲子旋律悠长,气息很浓,听起来辽阔无比,曲风婉转多变,声音响亮浑厚。音调变化繁多,节拍的种类也比较多,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节拍的混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勒”曲进行分析:
一、从节奏方面看“勒”曲的特点
(一)旋律结构简洁朴素,抒情性很强。这种山歌的旋律悠长宽广,节奏组织不复杂,更不是随意抒发的自由节奏,节拍的强弱循环规律清晰可见。
(二)甚为高亢、嘹亮、婉转、华丽。其节奏运动的基本特性虽仍然是悠长的,但显然不同于前一种之处在于,它是以短音值密集组织的花腔式运动为旋律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这种山歌的节奏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节拍的作用在这里没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可以从其旋律运动的规律中发现节拍的性质,但是节拍的强弱规律循环效果很不明显。
(三)这种山歌的旋律,是由密集的短音值节奏运动所构成的富丽堂皇的华彩音调。或者可以看作是前述第二种的变体。它的乐句结构和乐段结构都十分连贯,是一气呵成的。它那活跃而华丽的节奏运动,会令人感到像流畅的笛曲,像是一道十分活跃而清澈的溪水。
(四)是在赛歌时唱的“勒”曲。这种山歌的旋律构成颇为简单,音域狭窄,曲式结构不完整,节拍的作用是鲜明的,节奏组织也很单纯。
二、从旋法规律看“勒”曲的特点
(一)按五声调式自然音列序进的特点
不管“勒”曲是哪种类型的,从它的旋律整体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这种类型的曲子它的音调的变化,是在五声调式音阶里面各个音类的排列顺序作为基础而发生的(当然有时会加入变声而成为六声、七声音阶),往往是向相邻音级或上或下运动。
尤其是在引句旋律中,通常情况下是按照音列的一般顺序进行排列的,在到达某一个程度的时候会有一个长音的出现(通常是在调式主音上出现这种情况,另外是在遇到五度音的时候会出现这种变化),以此来达到一种悠远辽阔的表达效果。在音调被延长以后,往往会有一个巧妙的结尾出现,在这个小结尾中,还会出现连续不断的音级的变化。在主要曲段里面,因为要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感情复杂多变所以歌曲的旋律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不过这种曲子还是有很多和引句相同的特点的存在,即在五声调式各音的排列基础上,不管是下面的还是上面的,通常情况下总是将相互靠近的音级作为靠近的核心。
(二)“勒”曲独到的旋律大跳特点
在“勒”曲的旋律形成过程中,音列的排列组合形式也不止是上面提到的唯一的一种,在有的情况下也会有四度以上的跳进的音列排序方式可以在曲子中发现,不过即使有这种方式的存在但是它也不会影响到传统的音列排序方式的使用地位。通常,这种跳跃的排列形式和传统的排列形式相比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会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感觉,它会让整个曲子变得更加连贯更加流动,很容易和听众共同形成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虽然这种音列的排列方式并不是这种类型的曲子的主要特点,同时这种形式也不多见,不过通过认真学习分析你可以在这些歌曲中,明确在一个八度内的不同音程的变化方式。有意思的是在这种乐曲旋律中除了有四度音程的存在以外,在所有的音程变化之中,唯独上大音程的变化幅度最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音调的强弱度不合适,这种曲子类型不适合加入太強硬的音调成分来做渲染工作,因为当地山歌本来就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强烈的艺术性。
在这种山歌里面通常可以碰到的是六度向下跳进的音程,这种跳进方式在这种曲目中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跳进形式。
八度向下跳进,也是在“勒”曲中常见的大跳进行,曲段中的跳进方式不但带来不好的影响、形成强硬的跳动节奏,相反的却给曲子增加了很多表达感情的旋律。五度向下跳进虽然不常出现,但是明显的和六度和八度具有一样的特点,不同的是它的特点不是特别明显。
七度向下跳进,在“勒”曲中似乎比五度下行跳进用得多一些。并且这种跳进往往是由商、角二音构成的。这种跳进形成的是一种柔软的效果,它不会对整首曲调的艺术效果和抒情效果产生任何影响,相反的却会让整首曲子增添更多的独特之处。
在“勒”曲的旋律进行中,唯有四度音程的跳进可上可下,可能是由于这种跳进虽为大跳,但它介乎于三度小跳和五度大跳之间,并且下行四度同样产生一种抒情因素。而上行四度跳进,形成了“勒”曲旋律中的最积极的音调因素。
(三)旋律的回转式序进运动特征
“勒”曲的旋法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三音组回转运动,是从某个音出发向上或向下进行到某个音,然后立即回转到新音的三音音组。在“勒”曲旋律结构中的回转式音调,以下行回转最为有特色。在这类山歌中,由这种方式形成的上回转式音调,是众多旋律法中的一个。在通过最基本的方式形成的旋律结构里面,这种形式的音调为该曲目增添了不少新的特色,这种音调的使用往往能给曲目带来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曲目的吸引力。
三、从调式上看“勒”曲的特点
(一)单一调式的山歌
玉树藏族山歌的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多见,商调式和宫调式次之,角调式较少见。由此大致可见山歌的基调,是以通过小调色彩来表现抒情柔美的音乐形象。
在单一羽调式山歌的旋律结构中,通常情况下商调式的主要音韵有所凸显。另外,宫音与主音的上五度音角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因此,单一羽调式山歌的小调气氛常常特别浓厚。
在该曲的旋律中,调式主音羽占据着绝对稳固的地位,其次起重要作用的是宫音。因为羽音和宫音能够产生一样的效果,从而给曲目带来了一种丰富的小调特色。上方五度音角的地位虽然不那样突出,却能让我们感觉到它的作用。
单一徵调式的山歌,主要是发挥上方五度音和下方五度音对调式中心音的支持作用。只要是这种音调的曲子,调式主音的上五度音商是这种曲调的延长音的主要类型,这一点很好地支持了中心音的表达效果。
商调式山歌旋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便显出一个十分显著的特色,对主音的上方五度音羽看得比比较重。同时,在构成整个曲子的旋律的过程中,羽音的上五度音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调式的形成。
单一宫调式的山歌,在节奏变化的过程中要对曲调的主音的上方五度音徵给予足够的支持,另外还应该给以主音上方的三度音角以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大调式主音、三音、五音的因素融合到旋律结构中,对不同色彩与风格进行恰当的表达,让这种山歌更加具有魅力。
(二)山歌旋律中的调性变化
在这类山歌旋律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调式调性是影响作品发生变化的一个因素。通过改变音调的方法,给歌曲的旋律增添一些不同的色彩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从总体而言,大多数的山歌在旋律方面还是有变化的,单一曲调的山歌很少。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变化形式都发生在同宫体系之中、而在同音列范围中却很少出现这种变化,至于同宫体系的转调问题却很少出现。
(1)山歌的调式交替
在玉树山歌节奏发展变化中,调式交替其前后两调的关系往往较远,多半是采用二度关系的交替,比如徵-羽交替、宫-商交替等。有一部分山歌是用上、下五度关系的交替,很少的是三度的交替。如此看来,玉树山歌的调式交替主要是强调色彩的对比,通过调式色彩的变化,推动旋律的发展。于是便出现了较自由多变的交替类型,如:徵-羽交替、宫-羽交替、商-徵-羽交替、羽-商交替、宫-商交替、角-商交替、徵-宫交替等。
(2)在极少数的山歌中,还会发现离调或转调的现象,当然不是代表性的,有时是由于有些歌手演唱中的处理和发挥所致。
(三)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对变声的应用
五声音阶各音促进了“勒”曲旋律的形成,所以可以将角徵二音和羽宫二音看成是相邻的音级类型。不过也有一些独特的曲目,再用五声作为基础以后又增添了清角音和变宫音,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类似清乐七声音阶的调式结构。当然,在旋律进行中总是以宫、商、角、徵、羽五个正声为基础,而清角和变宫只是作为一重要的装饰因素出现在五声性旋律之中,而且往往是以五正声加一个变声的“六声”音阶形式出现。恰当地使用变声,可以丰富声调的材料,为曲目增添更多的魅力。
“勒”曲,自身带有的不同于其他歌曲的特色,将它和其它藏族民歌区分开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进行比较都能表现出它的独特之处,同样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对玉树“勒”曲进行研究,对于其本身的名歌传承,音乐风格的吸收和借鉴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谷密.西海乐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2]代尕.玉樹藏族民间音乐精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