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降D大调夜曲的创作来源
2014-08-02徐红
徐红
摘要:夜曲是肖邦的钢琴作品的重要体裁,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降D大调夜曲是他早中期创作的作品,当时,复杂的生活环境、矛盾的内心情感让他不知所措,在种环境下他遇到了阿波尼伯爵,这让他在无奈的生活中看到了曙光,于是他创作了这首夜曲献给阿波尼伯爵。本文以肖邦与阿波尼伯爵相遇为契机,从古典音乐的感召、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肖邦自身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分析降D大调夜曲的创作来源。
关键词:降D大调夜曲 古典音乐 菲尔德夜曲
1835年肖邦创作了他夜曲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降D大调夜曲,这首夜曲旋律悠扬、情感细腻真挚,即孤独、忧郁、伤感的一面,也有明亮、色彩的一面。降D大调夜曲在肖邦的夜曲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肖邦夜曲创作的分水岭。1835年,肖邦背井离乡来到巴黎不久,心中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命运。而浮躁的巴黎音乐沙龙让肖邦对这里的生活状态和枯燥的演出感到无比的厌烦和无奈,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客人",他又不得不努力去适应和迎合。在这种环境下让本就不善言词的肖邦更加郁郁寡欢,直到在那里认识了奥地利驻巴黎大使阿波尼伯爵,两人相见恨晚,对音乐、生活、政治有着惊人的相似,阿波尼伯爵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给肖邦不安的心灵带来一缕阳光。心生敬畏的肖邦提笔为阿波尼伯爵夫人创作了这首降D大调夜曲。
降D大调夜曲曲调优美柔和、旋律委婉动人,和声安排、曲式结构更具独特性。旋律时而温婉动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不断述说、时而安静儒雅。歌唱性与器乐性的完美结合也是这首夜曲的特色之一,两者的完美结合带来别致的听觉冲击,使得音响色彩饱满而华丽。这首作品的创作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感召
阿麦尔别尔特是肖邦的启蒙老师,阿麦尔别尔特特别钟情于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给小肖邦布置的作业也大多以古典主义为主,在老师的影响和讲解下小肖邦对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表现出十分的喜爱,这在他后来作品中也有着明显的痕迹。幼年的肖邦喜欢演奏和练习一些古典乐派的作品并反复对比研究,仔细分析和听辨和声和曲式安排的奥秘。这种演奏曲目选择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他后期。正是这种长久的演奏习惯让古典音乐中的美潜移默化的嵌入他音乐素材中,并将严谨、细腻的莫扎特及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引用到创作中,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树立一种独特的创作模式。肖邦对古典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也情有独钟,早在华沙时期就开始有所研究,尤其是对歌剧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和声织体的运用的研究近乎狂热。在好朋友贝里尼的影响下让他对歌剧的创作手法更加着迷,虽然肖邦一生都未创作出一部歌剧,但这在他的谐谑曲、叙事曲、夜曲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证明。在这首降D大调夜曲中,回旋的曲式结构、歌唱性与器乐性的的结合、悠扬叹息式的长乐句中都不难发现古典主义音乐的痕迹。
二、菲尔德夜曲的影响
夜曲这种独特的形式1812年在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手中创立,这一新兴的体裁形式一经确立就在音乐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褒贬不一。菲尔德的早期夜曲也有着固定的模式:简洁的曲式结构、单一音乐形象、柔和甜美的旋律线条。这种夜曲体裁的诞生在一定层面上极大地迎合了当时的审美理念,炫技和浮夸的音响已经很难满足听众及作曲家们的需要,细腻、清新的单旋律音乐很快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而对于及其反感和厌恶法国音乐沙龙那种千篇一律的音乐形式的肖邦来说,无疑找到通往内心的最好途径。
“在菲爾德那儿为了落到地面上而以抛物线飞行的箭,在肖邦那却得到了翅膀,成了直冲蔚蓝天穹的凤凰。”①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很好地概括了肖邦和菲尔德的夜曲创作渊源。夜曲也因为这两位大师的"钟爱"而走向辉煌并将这一不朽的体裁传承下来。大师对于音乐的创作是相通的,虽然在1833年之前两位从未相见过,但在夜曲中两人仿佛是熟悉的兄弟。从肖邦的降D大调夜曲创作的回旋曲式结构中就不难发现菲尔德夜曲的影子,单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再现回旋勾勒出一幅醉眼朦胧夜色美。而在内心情感的表达上更是相通,刚柔并济的情感处理,悠扬的旋律线条,都是那样的让人着迷。在尾声的创作手法上也有着菲尔德夜曲的痕迹,篇幅较长的创作在扩展中渐渐收束。
三、 生活背景
肖邦是一位出生在低微的法国移民家庭,家境不太富裕,肖邦从小体弱多病且性格内敛、温雅,不太善于言辞,但对于音乐他有着极大的兴趣,所有的一切情绪他都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肖邦之所以能够最终走上音乐的道路跟他母亲有着密切的关系,十分喜爱音乐的母亲非常支持肖邦学习音乐,在华沙即将被侵占之时仍然要小肖邦不要放弃音乐事业。幸福的童年生活让肖邦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音乐是如此的美妙。随着华沙战争爆发,昔日的家园已不复存在,动荡的生活让肖邦不得不远赴法国学习和发展他的音乐之路。这对于年轻的肖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初来乍到的肖邦对这里的一切都十分陌生,不同地域文化、庸俗的音乐沙龙以及对祖国命运安危的深深牵挂,让他无所适从。异国的音乐欣赏理念和他所憧憬的音乐梦想有着很大的"误差",作曲家要像"小丑"一般来迎合上流社会贵族们的听觉需求。祖国动荡不安的消息不断传来,这让本就多愁善感的肖邦更加狂躁不安,一边是对祖国命运的牵挂,一边是世俗丑陋的沙龙音乐,迫于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哗众取宠地满足听众的需要,这让年少的肖邦更加忧郁、惆怅。而此时夜曲这一体裁的出现便成了一剂"良药",极大的迎合了肖邦矛盾的内心需求,让他复杂而没有出来的内心情感找到了"输出口"。降D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淡淡的感伤则完全符合于肖邦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首夜曲中总有一丝透着淡淡忧思的美。悲情的肖邦在降D大调夜曲中灌入了他全部的情感内容,多舛的命运和复杂的人生经历在作品中有有所体现。在肖邦的笔下降D大调夜曲的每一乐句的都注入了他的精神和灵魂、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代表着他那不凡的人生。
注释:
①[波]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 演奏 肖邦——回答问题的尝试》,梁全炳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