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教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三主四式”模式的探讨
2014-08-02高伟芳
高伟芳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校的服务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针对这些弊端,文章提出“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探讨开发学生潜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争对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新的突破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三主四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046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专业培育具有某项专业技能人才的专业机构,在学校教学设置上就存在重专业轻文化课的传统,导致学校从语文教学老师到学生都对语文科目不够重视,老师上课得过且过,学生学习自然也就变成了机械的接受。因此改革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对于革新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一、“三主四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0 年版)》就曾指出:“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興趣、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凡是能让学生得到实益的就是好方法,而不在于用什么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长期发展,作为专业培训学校,必备的出路是开辟新径,培养更多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更过90后、零零后的学生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他们追求的是更加突出自我个性、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境界。所以在教学中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发言权,才能让他们激发内在充满爆发力的挖掘潜力。学校作为主办方,需要做的就是选拔德才兼备的老师,为学生提供良好基础设施,把舞台交给老师和学生,学校做好服务工作,打造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环境和平台。“三主四式”教学法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三主”教学 重塑中职语文教育角色定位
(一)“三主”教学的含义
“三主”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主旨,以能力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兴趣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挖掘学生潜在可开发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服务为主旨,是站在学校对于语文教学的教育定位上来说。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不同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要,随时调整学科在教育任务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形成的角色,学校不仅要面向专业培育,更要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做所有为老师和学生能提供的一切服务和项目。以能力为主导,顾名思义就是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动脑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布局上的改变,让传统的文化科目,变成学生汲取思想养分、提高技术能力的阵地。杜绝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防止学生职业学校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三主”模式的应用及效用分析
语文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必修科目,学生自进入学校接触文化开始就一直伴随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所以“三主”式教学模式无疑给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了积极的色彩,打破了一平如水的重迭。“三主”建立了一个全过程的链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市场就业的需要,要求职业学校在设置语文课程时更多的与专业技术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相结合,将语文在专业课上细化,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学生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滋养基础,对于学校来说,就需要营造如此的服务意识,重新塑造语文课程在专业技术学校的附加值作用定位。这样的学校环境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正向的刺激和激励作用。
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改革实践证明,“三主”教学模式的创举,对于提升中职学校在行业内的领军作用有着极为突出的凸显功效;对于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功能性升级也有着较强的创新型的概念引领作用;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将语文的文字和语言技巧与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相结合,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明显的实用效果。
三、“四式”参与 开创教学相长新突破
(一)“四式”参与的含义
“四式”参与的前提是“三主”教学模式的实施,主张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式、探究式、情境式、实践式四种参与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更主动,与老师教学形成互动,让思想在情境中陶冶和升华,让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三主”模式主要从参与主体来说,调动学校、老师、学生的协调互动性,侧重于理论的培养和观念的转变;而“四式”主要从参与的客体展开,提供服务的学校和老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答案在实践中,不管是合作、探究、情境还是实践,都要归为将观念转换为可以操作的教学实践,让理念在实践中锻炼,让思维在锻炼中升华。
(二)“四式”参与的应用及效用分析
“四式”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情境在实践中体现。首先是合作式。合作的主体是职业学校、教授语文的老师和抱着学习某一门专业技能而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将三者融于中职学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转变观念,将语文教育不再作为一个摆设科目,组建具有高情商的语文教师队伍,让语文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汉字文章,更重要的是将汉字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做人之道、出世之方灌输给学生,为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提供软性实力保障。
其次是探究式。探究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的引导,让学生提升思考能力,可以思考改进学习方法、思考课程之间的关系、思考专业技术如何提升的更快等。重要的不是思考的内容本身,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中蕴含道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建立“三思而后行”的思考习惯。遇事多问些为什么,能独立表达个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打破拘泥老师宣布标准答案为标准的传统陋习。这种独立习惯的培养,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显得分外重要。因为语文学习的都是中外经典的文章,其中都蕴含了发人深省的人生哲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加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来源和答案的出口。
第三是情景式。语文教材引经据典,富含中外名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电影、排练舞台剧、歌剧、小品、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诠释教材中的中外经典。通过通俗化、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是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文章中的故事和小说中映射的道理真真切切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更加多样。教材贴近生活、教法充满趣味,让学生的人生体验精炼而深刻。对于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是实践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不仅在哲学上存在,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教育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相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来说,语文教学更加理论(下转第48页)(上接第46页)化,本身欠缺实践的本色。例如,文章写出来,并不一样会表达;说说的头头是道,未必能提笔一蹴而就;认识的字反而不知道意思;平时耳熟能详的成语竟然是一直是错别字等等。我们生活在中国,汉字随时跟在身边,往往让我们忘记了语文教育存在的初衷。就像能算的清楚帐就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一样,尽管认识为数不多的汉字,也能生活得很好,但语文存在的意义对这些人就没有了深度。而这些缺失就是语文教育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尽管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迫切掌握一门技术,就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样的道理,没有正确的人文教育做根本人生素养,即使会操作一门技术,也仅仅是一个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使“学”与“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知识、增强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