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SCI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计量分析*

2014-08-02倪娟

图书馆学刊 2014年10期

倪娟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3)

SSCI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计量分析*

倪娟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03)

以 SSCI数据库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论文年代分布、期刊分布、著者情况、文献产出空间、关键词词频分析等角度,对2004~2014年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便于人们通过定量数据了解国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现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虚拟社区 知识共享 SSCI 文献计量

虚拟社区是随着网络以及人们网络社会行动的扩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新型空间,其产生和发展扩大了现实社会人们交往与互动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成为网民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1]。在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是反映社区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虚拟社区存在的基础,是判定一个社区成功与否的关键[2]。虚拟社区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共享平台,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的研究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从 Web of Science 中采集 2004~2014年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收录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文献,对其发文年代、出版物分布、著者情况、文献产出空间、关键词词频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发掘近10年来国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热点,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选择SSCI数据库的文献为统计源,时间范围为2004~2014年,数据下载日期为2014年6月7日,检索式为(主题=virtual communit*)and(主 题=knowledge shar*),在 Web of Science 类 别 中 ,排 除 MEDICAL INFORMATICS、PRIMARY HEALTH CARE、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EN⁃VIRONMENTAL STUDIES 等不相关学科文献记录,共得到85条结果。2014年为不完全统计数据。

2 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2.1 文献年代分布

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年代分布统计,能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出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状况。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文献发文年代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Excel绘制柱状图,得到文献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年代分布

2004~2009年每年发文量不超过4篇,有关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刚刚起步,学术论文稀见。从2010年开始快速增长,达到了17篇,人们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Web2.0 概念被提出之后,在这一时期 Blog、Rss、Tag、Wiki、IM、SNS 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吸引了一部分学者投入相关领域的研究。此后两年的发文量略有下降,说明这一期间内相关研究未取得重大进展,但就绝对数量来看还是要高于前几年。2013年相关主题文献达到20篇,为近10年最高,2014年的文献数量目前尚无法完全统计,依照目前的增长势头,可以预见该年度的发文量会继续上升。总体来看,2004~2014年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文献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2.2 期刊来源分布

就检索结果来看,85篇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论文刊载于81种期刊上,其中刊载两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14种,载文量56篇,约占总数的65.9%。刊载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分别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S EDUCATION》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期刊多为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期刊,并非专业图情类期刊,反映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这一课题的研究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表1 2004~2014年刊载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论文两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81种期刊按其刊载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每个区域的载文量大致相等,基于表2的统计数据,3个区域的期刊数量之比为4:10:67,近似于1:2.5:16.75,与布拉德福定律所得 1:2.5:2.52的计算结果相差甚远,说明2004~2014年发表相关文献的核心刊物种类不多,未产生明显的核心效应。

表2 2004~2014年刊载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论文的刊物分区

2.3 著者分析

2.3.1 核心作者分析

所谓核心作者是在一个学科或领域发表的论文成果较多且论文质量较高的作者[3]。研究核心作者有助于了解研究队伍的基本状况。根据普赖斯公式 N=0.749(ηmax)1/2可 计算出活跃作者群(即核心作者)应有的最低论文数(其中η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从而确定核心作者的人选。检索出的85篇文献中,作者发文频次最高的为4篇,有两位作者,故ηmax=4,求得 N=1.498,按照取整原则,N 取 2,从而发表论文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便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统计表明,发文两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25人,占作者总人数的25%,具体发文情况见表3。作为一个活跃的作者群体,10年间他们共参与35篇论文的撰写,占论文总数的41.18%,这些数据与普赖斯定律标定的“10%的作者与50%的发文量”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说明该领域研究者在分布上较为广泛,核心作者群尚处于形成阶段。

表3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核心作者发文情况

2.3.2 合著情况分析

论文合著现象是研究科研合作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合著情况一般通过合作度和合作率这两项指标进行衡量。合作度是某一确定的时域内某学科的学术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4],而合作率是合著文章数占总论文数的比例,是文献计量学中反映作者合作程度的一个指标。对85篇论文的作者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为:1位作者的有7篇,占全部论文数的 8.24%;两位作者的 41 篇,占全部论文数的48.23%;3 位作者的 26 篇,占全部论文数的 30.59%;4 位作者的 8篇,占全部论文数的9.41%;5位及以上作者的 3篇,占全部论文数的 3.53%。合作率为 91.76%,说明该领域论文合著现象较为普遍,这是由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是一个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具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学科性质,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和其他学科(如计算机、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度为2.49,大部分论文为两人或3人合作完成,3人以上合作现象较少,合作的规模有待加强。

表4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论文合作率情况

2.4 文献产出空间分析

以论文著者所在机构的发文量为标准,可以确定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核心机构。由表5和图2可知,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主力以高校信息管理(资讯管理)系为主,其中中国台湾地区的发文量最多,占总比例的45.88%,其次为美国,占总比例的20%,中国大陆和韩国紧随其后。总体上看,亚洲地区的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科研产出量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与台湾、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与地区发达的IT产业及其多样的信息文化传播途径是密不可分的[5]。此外北美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英国、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有学者涉足了该领域的研究。

表5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发文数量前10位的机构

图2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发文国家/地区分布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分析

通过文献对比分析,发现在所检出的研究论文中,共出现283个关键词,总计出现 430 次,平均每篇论文 3.3个关键词。由于一些关键词在标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对检索结果中的关键词进行适当处理,例如将“virtual communi⁃ ties”“virtual community”“online communities”“online com⁃munity”等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合并处理。利用 Excel对所有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对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按降序排列,绘制条形图,如图3所示。

图3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论文高频关键词分布

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特别是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总结,可以聚焦学科内研究的重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出现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知识共享、虚拟社区、信任、知识管理、行为、博客、协作、社会网络、学习环境、自我效能等。其中“知识共享”与“虚拟社区”出现的频次均达到文献总量的半数以上,可见关于知识共享、虚拟社区的理论研究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此外,相关研究文献涉及的热点问题有:①信任和知识共享关系研究。研究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反映成员与社区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②知识管理流程研究。将虚拟社区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组织,通过一系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社区内的知识共享。研究各个知识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建立适于虚拟社区使用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③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研究。研究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理论模型。④社区成员的协作/合作关系研究。研究个体在虚拟社区中建立的协作/合作关系,探讨影响社区成员间相互协作的关键因素。⑤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社会网络对个体成员知识共享的微观影响,对整个社区知识共享的宏观影响,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研究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与知识信息需求特征。⑥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研究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内部激励,对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3.2 热点文献分析

热点文献是指与同领域和同时期出版的论文相比,在出版后很快就得到较高引用的论文[6]。被引次数较高的一些文献,可以看作是该领域被广泛认可、最重要的论文[7]。就85 篇文献在 SSCI数据库中的被引用情况来看,Chiu Chao-Min 等 著 的《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被引频次最高,达到了 302 次,论文结合了社会认知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了影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模型。此外,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 Hsu Meng-Hsiang 等著的《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self-efficacy,and outcome expecta⁃tions》、马 里兰大学 Ma Meng 等著 的《Through a glass darkly: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dentity verification,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被引频次也较高,分别为174次与106次。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文献总计被引 967次,占所有文献被引用量的69.81%。图 4显示了文献被引量随年份的分布情况,从该图可以看出,以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其引文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该研究方向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力逐渐增大,具有较强劲的发展潜力。

表6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前10名高被引论文

图4 每年的引文量分布

4 结语

通过文献计量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4~2014年SSCI收录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现状和基本态势,可以发现近10年来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产出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出现了一批高产作者和机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他们就虚拟社区与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个体参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知识管理流程等主题展开重点研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也发现,该领域的文献来源比较分散,相关研究缺乏持续性的探讨,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体,急需新的研究力量的注入,合作规模也有待加强。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Web2.0 的兴起,国际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会越来越高,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注重实证分析研究,将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发展的必然方向。

[1] 孔德超.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95-97.

[2] Alexander Ardichvili,Vaughn Page,Tim Wentling.Motiv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Knowledge-har⁃ing Communities of Praetice[J].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03(7):64-77.

[3] 李志涛,裘孝芬,董乃全.我国百所高职示范校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现代情报,2012(8):81-83.

[4] 刘瑞兴.学术期刊的作者合作度[J].图书馆学研究,1990(3):61-46,101.

[5] 王栋,汪祖柱,龚彬炜.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3(3):173-177.

[6] 汤森 路透.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常 见 问题[EB/OL].(2011-12-19)[2014-06-20].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 com.cn/faq/esi/.

[7] 张宏梁,田玲.文献计量学在学科热点研究中的应用[C].北京: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西安),2007:187-188.

倪 娟女,1981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G252.8

2017-07-03;责编:张欣。)

* 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 Web2.0 的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学术社区的研究”(项目编号:NYS21202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