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服装中的体现
2014-08-02买发元
买发元
(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强调人的尺度的思维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变化,现代人对服装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其基本功能,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需求和人文关怀。李砚祖先生说过:“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判断什么是好的设计的永恒的标准。但是只有一项是不会变的,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在第一位。”他的观点也是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强调。
(二)“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生。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使追求另一个层次的需要成为现实。当一系列需要的满足受到干扰而无法实现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变成优先考虑的对象,此时,你最好首先争取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因为做到了这一点,“高层次的需要”自然就会不约而来”。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正如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的同时,情感的失衡也将是人们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以人文本”设计理念顺应而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就是把人的需求视为设计的核心,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首先,就服装美学来说,色彩比起款式、造型等要素,更能以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色彩都有约定俗成的好恶感。在服饰的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环境、场合、民族、季节等因素,使色彩本身与环境和谐之外,还要考虑穿着个体自身的因素。不同人群由于肤色不同,适合穿着的服装色彩也有所差异。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好服装穿着者和服装色彩的关系,可以衬托出健康的肤色,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穿着者体型不同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应不同。合理的选择色彩可以利用色彩的视错觉调节掩饰人的体形的不足。比如浅淡、鲜艳的颜色在视觉上具有一种扩张感,所以这类色彩非常适合身材瘦小的穿着者;相反,身材肥胖的穿着者应该尽量回避这类颜色,选择具有收缩感的暗色调服装会使人感觉苗条一些。除此以外,在设计活动中还应考虑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的人与色彩的合理关系。
其次,服装材料也是构成服装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对服装的感受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又会影响到人们对服装的喜好。服装不同的质地和机理会给人以或大气、粗犷;或精致、细腻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服装的穿着者已不仅仅注重服装材料的品质,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服装的风格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因此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设计师就应该在掌握面料物理、化学等自然机能情况下,兼顾穿着者身体机能和情感等因素。此外,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要求服装装设计则要求服装产品在生产、销售、服装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符合低碳的要求。处理好人、服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设计应该回归到穿着者本身,重视穿着者的介入和服装的互动性。穿着者可以由被动接受设计转变为能够有机会参与设计。让穿着者能够亲身体验设计的某些过程;或者可以在服装穿着过程中对其进行二次设计、服装及面料的回收再使用等环节。这种理念下的设计作品不仅提高了服装单品的穿着利用率,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
随着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成熟,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服装设计,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人的生理、安全等需求拓展到了穿着者自我价值和情感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服装不仅仅是只有保暖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还考虑人的体验和情感满足。通过服装获得生活方式上的体验。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活动中必须以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及审美因素心理因素。
[1]百度百科“以人为本”的含义。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马斯洛,李文恬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